内部控制下高校科研管理路径

时间:2022-09-02 09:58:50

导语:内部控制下高校科研管理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部控制下高校科研管理路径

摘要:当前科研管理仍面临着许多痛点和难点。高校要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用内部控制手段来串联起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加强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要把握有松有紧、宽严相济、防控结合、导管并行的原则,从思想重视、制度规范、风险防控、业务精细、信息系统建立、监督机制健全等路径入手形成合力,构筑科研管理的“安全网”和“防火墙”。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科研管理;放管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已开启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高等教育进入了推进内涵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水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潜在风险日益显现,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甚至经济犯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科研管理水平弱化,败坏了学术风气,违背了科学精神和道德诚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科研管理带来了难点和痛点。因此,加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相当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主要包括科研制度制定、科研立项审核、科研项目监管、科研服务方式、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设备购置等方面。由于受到外部科研环境、高校校情、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风险点和短板。综合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在放管服大背景下,国家出台多项科研相关制度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环境的优化,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而高校在具体执行中重视不足,内控意识不强,出现制度出台迟滞、尺度把握不准、制度形同虚设甚至缺乏等现象,使得约束力软化,执行不力。

(二)风险防控不严密

科研活动及管理涉及的制度、流程、岗位等是多方面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目前高校为了提高科研竞争力,重立项重经费,忽略了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科研管理的规范等,暴露出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和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道德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廉政风险和管理风险等等,而对于风险的轻视和防控不严密就容易引发科研的违规违纪事件。

(三)管理疏于精细化

高校科研人员多、项目类型多、经费多,而学校行政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有限,无法兼顾各个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是依托二级学院设置专职或者兼职的科研秘书来管理,仅仅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这种不成熟的科层制管理也就很难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做到精细化。同时,科研管理涉及人事、财务、国资、纪检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缺乏有效联动,对上级相关制度的落实推进和科研过程具体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信息沟通有障碍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科研管理中信息化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科研管理系统购买、开发、后期维护、升级等费用不低,使得各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本科院校都购买或者自行开发了科研管理系统,管理手段比较先进,管理质量比较高。但也有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缺乏维护和升级,导致软件开发、功能模块、数据库建设等比较滞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并不畅通;还有一些科研水平整体不太高的高校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不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就比较粗糙,效率低,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实时有效沟通。

(五)监督体制不健全

高校没有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科研管理监督体制,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缺乏相互制衡机制;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弹性大;检查监督力度不够,走过场、做样子;科研业务公开不彻底,信息不透明。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让科研人员放松了底线思维,触碰了科研红线,丧失了学术尊严。

二、高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公司管理中运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一种解决公司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1]20世纪30年代,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首次被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21世纪初,伴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制定,国家对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2012年11月,我国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指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2]可以说,要想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国内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学校管理中,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指南》中指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要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列入学校长期规划,常抓不懈。”[3]笔者尝试从内部控制角度探索如何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精细、规范、有效的提升,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助力。

三、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高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检查监督等。加强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就必须用内部控制手段来串联起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适度性管理、选择性管理、有效性管理、针对性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有松有紧。一方面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提高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合法合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内部防控的措施举措该紧还是要紧,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二)宽严相济。在风险防控上要更精准,按照依法科学分类、分级精准防控的原则,该严则严,该宽则宽。既要尊重法律法规,坚决不触碰红线底线,又要合理保护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尊严。(三)防控结合。预防胜于惩罚,一方面从思想上明确具体防的内涵,让科研人员心里有数,明晰界限;另一方面因校制宜扎实稳妥地制定、调整防控的措施,规范科研活动的行为。(四)导管并行。要坚持正面引导,营造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从源头上预防、遏制科研腐败和不端行为;同时优化管理,双管齐下,提供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

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路径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高校自上而下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管理原则。单位领导重视,承担主要领导责任,重在完善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全面部署科研管理内控工作,适度授权,赋予相关科研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在业务工作上具备自主权。科研管理相关部门重视,承担主要工作责任,强化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同联动,防范风险,拒腐防变。科研人员重视,作为科研项目执行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要有坚定的制度意识和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科研诚信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二)制度规范是保障。由科研处牵头,学校依据国家、部委、省、市出台的科研管理相关文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适时进行补充或修订,不断完善,保证科研活动、科研管理等有据可依。科研管理部门要担起政策咨询的角色,及时对制度进行详细解读并答疑解惑,让制度精神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科研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各管理办法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保证科研项目的有效推进。(三)风险防控是关键。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牵头,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预防能力,认真梳理完整的2021年第7期业务流程,明确所有的业务环节,画出详细的业务流程图,从而确定关键节点的风险点,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对风险点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进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使现行制度体系化、系统化,形成闭环。这样就可以实现制度执行的全覆盖,不容易存在灰色地带,不给腐败提供滋生的土壤。(四)业务精细是手段。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牵头,合理设置岗位人员,订立岗位职责,权责分配,职责清晰,杜绝互相推诿扯皮,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聚焦合力。重视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岗位知识培训、科研管理业务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各部门有效联动,相互制衡,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共同制定《科研管理手册》。管理人员熟悉制度要求,明确分工,熟练掌握业务流程,精细服务科研活动,热诚指导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对科研人员开展必要的制度培训和操作流程培训,使之明确有关规定和办事流程。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谨慎严守纪律红线。(五)信息系统建立是重点。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牵头,建立高效、共享、实时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痕迹化管理。1.减少管理流程中的时间消耗:科研人员缩短科研经费报账的审批时长,管理人员缩短各类科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时长。2.避免信息“孤岛”,各部门可共享数据,各取所需,无缝对接;科研人员更加便捷地了解各项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3.通过合理设置权限,保证信息不被篡改,确保审核的权威性;实现实时交叉监督,同部门上级监督下级,同级不同部门相互监督。4.管理科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并且实现管理前移,合理把握管理过程的时间节点。(六)监督机制健全是常态。纪检部门牵头,加强监督,形成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实行“三结合”: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日常督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定期自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同时,将可以公开的信息实时公布,接受大众监督。通过监督检查定期总结,自我评价,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改革推动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推进深化改革。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营造良好改革环境。各地各部门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改进服务质量,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4]国家的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反而更凸显管理的科学性、重要性,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加强科研管理,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构筑科研管理的“安全网”和“防火墙”,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实现科研管理的整体性、闭合性和系统性,形成可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池国华,樊子君.内部控制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

[2]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1.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指南[Z].2016-04-20.

[4]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政法〔2017〕7号,2017-03-31.42

作者:蔡宗珍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