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检测及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30 02:38:50

导语:建筑检测及管理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检测及管理问题研究

一、建筑检测管理的现状

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导致质量检测结果失真,与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具有重要关系。一般在进行建筑质量检测时,要求检测人员应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但在经济利益或其他一些因素的驱动下,检测人员可能存在着检测不负责任、检测马虎、误用检测方法等问题,某些检测人员甚至故意制造失真的检测结果等,都会给检测结果带来严重影响。

二、建筑检测及管理的主要影响要素

在为建筑进行现场检测时,通常检测质量会受到检测人员选择的检测仪器,以及采用的检测方式所影响,具体如下分析。1.检测仪器的影响检测仪器的选择,会给数据采集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检测仪器老化、精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或是检测仪器未经定期计量检定,以及检测前没有做好校验工作等的影响,很容易使得现场检测质量显著降低。2.检测方式的影响通常来说,检测方式应严格根据《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规定,做到操作简单、科学可靠。而且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检测人员应结合现场多种因素加以充分考虑,再确定选择哪种检测方式进行。一般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在检测方案的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建筑检测管理的相关要求及原则,并对检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以充分考虑,包括将要使用的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及检测部位等,尤其是在对样品空间进行确定时,需要确保样品空间具有针对性,且范围不宜过大等;(2)在进行现场抽样时,应严格按照建筑检测管理的要求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构件,所抽取的构件应符合数量及真实性要求,以便更好地评判构件质量。

三、结合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及管理分析

结合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测及管理,需要重点考虑到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碳化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1.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

在这方面的检测工作中,可通过回弹法和钻芯法来实现。其中,回弹法应以《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要求为依据,确保回弹仪轴线在检测构件时保持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相垂直,并通过缓慢对其进行施压,来确保读数准确。不过在现场检测时,往往由于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没有相关经验,而致使回弹仪轴线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垂直存在一定夹角,让回弹仪本身及读数的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受回弹仪轴线未能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检测面垂直影响,弹击时弹击杆因始终处于偏心受压的状态而受压不均变形,进而影响到读数的精确性。同时,由于夹角的存在,会在构件表面和回弹仪套筒端部产生一个摩擦力,使得构件施加给回弹仪的一部分反作用力受到抵消,从而使得回弹值比正常操作时的结果要偏小。此外,夹角还会使弹击杆压迫到游标,让游标和套筒产生摩擦,影响到回弹值结果的精确性。若是没有及时修正不符合回弹规定的混凝土,很容易给建筑工程的整体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没有对龄期>1000d的混凝土加以钻芯检测,或是测区布置不规范,均会使得施工单位无法确定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若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施工,很容易会给建筑或相关人员造成安全隐患。另外,通过采用钻芯法对构件进行取样,可以判断钢筋间距较小的混凝土构件在浇筑过程中是否有造成钢筋位置偏移,由此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抗压结构。不过在采用钻芯取样时,往往会由于钻头损害到钢筋,甚至造成钢筋截断等情况,而给混凝土结构或芯样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当钻芯取样截断受力主筋时,会使得钢筋功能发生相当程度的改变,影响到构件的受力。或是在取样中,由于钢筋截断并出现在芯样外侧的边缘,若此时芯样再次受力,这部分将会成为其薄弱部位,经产生裂缝,破坏芯样,从而使芯样的抗压强度受到明显降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给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带来一定危害。

2.混凝土结构的碳化深度

在此检测工作中,若是被测试面的粉末、碎屑等没有及时清除,会给检测人员在分辨已碳化和未碳化的界限时增大难度,并带来较大的误差。需要相关检测单位或人员采用测量精度相对高的测量工具来加以克服。

四、建筑检测结果的要求及处理方式

通常来说,建筑检测结果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包括:(1)规定每个检验组单独作为一个样本空间,且要以《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的一次或二次抽样作为依据,对检测结果加以判断;(2)通过确定检验批数量来控制样本容量,是判定检测对象质量有效的基本条件;(3)在检验批的空间确定后,应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取样和判定。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时,一般是通过判断及处理检测的离异值来进行的。根据《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对于个别偏离其所属样本观测值较大的数值,可分为两类讨论,即也许是全体固有的随机变异性极端现象,属于同一整体;也许是实验条件及方法下的偶然偏离,不属于同一整体。由此对建筑检测结果加以判断和处理。

作者:王永田工作单位:窑街煤电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