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煤棒制惰实践和操作要素

时间:2022-04-18 11:51:00

导语:湿煤棒制惰实践和操作要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湿煤棒制惰实践和操作要素

在间歇式固定层造气的合成氨生产中,为了开停车、检修置换的安全,造气制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艺。传统的制惰工艺都要求使用机械强度高、活性好的块煤做原料。由于优质块煤供应紧张和煤棒制气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煤棒制惰也是必然的趋势。与块煤相比,煤棒的机械强度低、热稳定性差、水分含量高(尤其是湿煤棒,含水质量分数一般为1l%一13%),遇高温即刻炸裂成粉煤,因此不能采用高温制惰法(控制较低的炭层,出口温度在600—800℃)。由于煤棒水分含量较高,其中的水在造气炉内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与碳反应会产生氢气,导致达不到惰气指标[(CO+H2)≤8%,(02)≤1%]要求,这也是煤棒制惰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设备要求

(1)切断炉底冲渣水,进、出口均插盲板,防止水汽蒸发引起H:含量超标。

(2)在下行管增设一放空点,湖南吐绿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直接挖孔放空形式,即放空口设在下行阀阀后,靠煤气总管侧焊接1块盲板,利用下行阀作为下行放空阀,运行状况良好(见图1)。挖孑L深度以能放人盲板为准,深度一般为管径的1/2,宽度尺寸与管径相似。制惰工作完成后,取下盲板,将该放空口重新封焊即可。(3)为了保证制惰的持续性以及满足工艺调整的要求,应预备2台造气炉,且2台造气炉必须配有各自单独送风的高效风机。

2工艺要求

(1)炭层高度控制在比正常送气时低4OOmm左右为宜,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吹风阻力,抑制还原反应的发生。低温风量可控制在正常制气时的1/2,上行温度控制在<400℃;人炉蒸汽压力控制在20~25kPa,过高的蒸汽压力有可能造成阀门泄漏,引起气体成分中H含量的升高。

(2)采用间歇手动加煤方式,每次加煤量为正常制气时的3/4。

(3)采用常规低温制惰微机程序:上吹和二次上吹气体通过烟囱阀放空(上行阀关闭),下吹气体通过下行阀直接放空。的情况下,可不经过升温期直接送气;但采用煤棒为原料制惰时,必须经过升温期,且不进行下吹,采用完全上吹模式。煤棒成分(质量分数)为:水分12.38%,挥发分4.80%,灰分25.70%,固定碳60.75%。主要原因:①为了提高气体温度,尽量降低气体中氧含量;②烘干煤棒中的水分,减少H的产生。经多次实践,升温期内经过5个循环后送气,只要造气炉炉况稳定,气体成分完全可以合格。

3常见现象的工艺调整

(1)气体中CO含量偏高,0含量正常。一般是炭层太厚和炉温过高所致;炉温过高时,也会出现气体中CO含量偏低的现象。正常情况下,惰气中(CO2)≥16%。主要调节手段:①适当降低炭层,缩短气体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抑制CO的还原反应;②缩短回收时间,因为随着吹风过程的不断进行,炉温逐渐上升,气体中CO含量也会不断上升,吹风将结束前气体中CO含量最高,提前结束吹风,既减少了高含量CO的气体送入气柜,同时也降低了炉温;③提高蒸汽压力、增加蒸汽用量也可以降低炉温,但有可能会提高气体中H:含量;④可以通过增加送气循环数,达到降低炉温的效果,但随着制惰时问的不断延长,由于气化剂等外部条件都跟平时操作有异,炉温会逐渐变低,炉况也会慢慢变差,运行数小时以后需重新调整炉况才能维持正常的制惰生产。

(2)气体中0含量偏高。一般都是炭层厚度不够,炉内有吹翻现象,只要增加炭层厚度或调整吹风量即可解决;如果炉况正常,而气体中(CO+H)含量偏低,其原因是炉温太低(尤其是制惰开车期间,更应注意前期的提温过程),最好采用减少蒸汽量来调节;若气体中0含量仍不降低,其原因是阀门出现内漏等设备问题。

(3)气体中H含量偏高。其原因一般都是置换不完全所致,可通过延长吹净(吹风放空)时间解决;如果煤棒中水分含量太高,则可增加升温期的循环数,尽量将煤棒烘干后再送气;其次是蒸汽阀门出现内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