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批量多品种制造型企业绩效考核研究
时间:2022-07-27 09:50:51
导语:小批量多品种制造型企业绩效考核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在市场决定生产的现状下,制造业再也不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市场,而是先寻找市场再决定生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大批量生产必然会因市场需求分类的细化,而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并且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大批量粗放型生产模式也不再适合现代制造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生产和柔性制造模式,这也是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由之路。如何发挥财务部门的优势,将财务管理深入到生产一线,是每个财务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先进制造型企业,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高附加值,即较高的价值和较低的制造成本。但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型企业,不易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对于成本降低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追求较高的价值,是小批量多品种企业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较高的价值,主要就是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迅速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合格的个性化的产品。这也是小批量生产型企业的优势所在。如何衡量这种优势,需要用各种绩效管理方法。绩效管理,主要为考核企业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各项指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分配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对于个性化产品追求的回应。本文对小批量多品种企业的生产特点,对绩效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小批量多品种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特点
制造业的绩效管理,有很多方法和指标,但由于绩效考核是直接涉及员工利益的一项工作,所以,推行起来并不容易。首先,绩效指标本身是否科学,如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指标值高,可能表示新产品开发数量少,不见得是好事。其次,绩效指标的计算是否便捷,如果为了计算一项指标而动用更多的劳动投入,则不一定是经济的。如供应商交货一次合格率,要对每种产品、每次交货时间进行统计,然后和计划交货期进行比对。此外,还要判定每次交货是否属于打样阶段,对于开发阶段的产品不适合这个指标。再次,指标的归口部门是否合理,如库存周转率,对这个指标负责的部门其实很多,有生产、销售、计划、采购、财务等部门。但作为考核指标,不能考核很多部门,否则就会由都负责变成都不负责。所以,放在哪个部门较好,要视不同企业的部门职责划分情况而定。由于绩效管理的指标众多,本文只对在小批量多品种制造型企业的绩效管理中,最核心的、涉及面最广的生产车间的绩效管理进行讨论。
三、小批量多品种制造企业绩效管理方法
本文认为,生产效能指标可以作为生产部门的最重要的KPI指标。生产的付出,无非是料、工、费,得到的无非是合格的产品。但问题是,料、工、费是按成本基础来计价的,得到的产品却往往是按市场价来计算的,这就导致口径不统一。如果这样计算投入产出比,那近似于利润率的性质,难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找一个标准,将投入和产出的口径统一起来。考虑到作业成本法在目前难以全面推广,现在最合理的标准就是标准工时。标准工时计算复杂。特别是在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情况下,在不同的设备上工时标准难以统一,生产准备频次高且时间长,批量不确定,等等。这些实际情况制约着工时标准的建立。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工时标准中的批量如何确定,即什么样的批量才是标准批量。这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报价时确定的批量,二是实际生产时的批量。但这又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实际生产时的批量不一定是当初报价时确定的批量,而且不同的生产批次的批量又不一定相同。工时标准又不能是脱离生产经营实际的一个理想标准。把生产效能指标拆分成两个指标: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实际产出产品的标准工时和实际投入的工作时间之比,就是生产效率;实际投入的工作时间和设备的理论工作时间之比,就是产能利用率。生产效能就是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之积,即实际产出产品的标准工时与设备的理论工作时间之比。标准工时=∑(当月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准备时间+产量×单件工时标准)。其中,产量数据来源于ERP系统中的生产入库数量;生产准备时间和单件工时标准,都属于工时标准的数据。区别在于,生产准备时间是按批计算的,单件标准工时标准是按产量计算的。
四、小批量多品种制造企业绩效管理应用
第一,对于跨月分批入库、分批投产同月入库的产品,生产准备工时如何计算。通常计算完工产品公式:∑(当月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准备时间+产量×单件工时标准)。理论上同一款产品的生产准备时间,是按照投产批次分别计算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同批投产分批跨月完工入库的情况,也存在分批投产但在同月完工入库的情况。对于前者,如投入一批产品,当月只完工入库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却在次月完工入库。这样,在计算当月标准工时和次月标准工时的时候,都计算一次生产准备时间。分批入库,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主观上也容易被被考核部门和人员去钻这个空子,如当月实际全部完工时,截留部分待次月入库,这样就会重复计算工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当然只能计算一次准备时间;但如何把跨月分批入库的产品找出来,这个存在难度。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简化方法,用入库数量同历史最大投产批量的50%相比,低于50%的不计算生产准备时间。对于后者,虽然在同月完工入库,但由于是分批投产,理论上也要计算数次准备时间。但考虑到系统取数的便捷性和不鼓励同月多批投产,应该视为同一批投产,即只计算一次准备时间。第二,对于样品工时如何计算。一般情况下,样品所需投入的工时要多于正常产品,如果采用和量产产品同样的算法,势必会影响车间打样的积极性。所以,对样品的工时,可以用这样的公式:(生产准备时间+产量×单件工时标准)×2,即承认样品所需的时间是量产时的2倍。但简单地用2倍去计算样品的工时,在样品产量较大时,会使数据畸形,因为这会放大生产准备时间;在样品产量较小时,也会缩小生产准备时间。为了避免因样品数量较大或较小带来的畸形数据,可以将公式改为:生产准备时间×3+产量×单件工时标准,即系数变大,对样品的生产准备时间予以3倍认可,但对于机器运行时间按正常标准计算。这样,无论样品数量较大或较小,计算出来的工时都较为接近实际。第三,生产实际耗用时间如何计算。可以用公式:设备数量×每天工作小时数×当月工作天数。在存在加班的情况下,如果按照设备数量计算,生产部门不会主动要求操作人员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为这虽然增加产量,但同时也增加耗用时间,对提高生产效能值没有好处。所以,在加班时间非固定的情况下,按照操作人员数量来确定耗用时间较为科学。即:设备数量×每天工作标准小时数×当月工作天数+加班时间×每位操作人员应操作台数。第四,设备的理论工作时间如何计算。设备的理论工作时间为:当月的工作天数×每天最大工作小时数×设备台数。这里不必考虑设备停产时间、维修时间等。第五,应用生产效能指标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生产综合效能=生产效率×产能利用率。用因素变动影响法对生产综合效能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综合效能因素,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客户需求范围内,尽量减少投产批次,减少管理成本和设备准备时间,以达到持有成本和单次准备成本的最小化。配合业务发展需要,积极投入样品的生产。一般情况下,生产部门不希望多做样品。所以,对于样品工时的计算,是用(生产准备时间+产量×单件工时标准)×2,还是用(生产准备时间×3+产量×单件工时标准)。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运用测试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测算确定产量平衡点。经简单的数学方程式测算,得出产量平衡点=生产准备时间÷单件工时标准。把计算出来的产量平衡点和实际的样品产量作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则可以调整系数值,直到产量平衡点接近实际情况。具体到每一个品种,如果实际样品数量小于平衡点,则第二种有利于生产部门;反之,则第一种有利于生产部门。综合效能虽然是相对值,但由于分母(设备理论工作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也考核了产量这个绝对值指标。
作者:谢振华 单位:上海焱智实业有限公司
- 上一篇:医院后勤部门绩效考核探讨
-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规范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