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对策
时间:2022-12-07 10:39:15
导语: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河南高校在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逐步形成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认识和管理层面去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河南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实现绩效预算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提升高校财务治理能力。
一、引言
高校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构成,承担着高等教育的重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8年月《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结合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各高校都迫切需要开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河南省财政厅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预算改革措施,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提出《河南省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河南省省级预算项目政策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等实施意见,试行财政预算综合管理系统,层层传递“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使省内各高校进一步增强资金支出的责任,增强资金支出效率意识,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而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在日常实施中效率较为低下。因此,要以实际情况及有关规定为出发点,对其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有效的解决,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要获取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用最佳的方法干最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最佳的效果”。具体而言,需要采取恰当的改革战略逐步构建覆盖预算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重点注意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环节的绩效改革。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高校预算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建立控制制度,按照国家相关财务要求贺学校的财务制度,严格审核并控制预算支出。对于预算的考核,重点在于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突破预算、赤字支出的情况,在预算年度终了后,编制决算草案。据调查显示,预算绩效管理认知程度不如预期理想,绩效评价客体认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配置相关程度较弱。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供了保障。《预算法》和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但高校的业务和财务有其特殊性,要结合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针对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专门性文件办法,也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体系和相应的具体指导。2.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1)绩效管理理念薄弱,缺少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体系。据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人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高,说明高校仍然习惯传统意义的预算拨款方式,围绕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开展不够深入。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部门与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互动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约束机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涉及财务、业务等层面,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深度参与。目前高校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并未覆盖业务层面,势必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没有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业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2)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监控机制与措施效力低下。预算绩效目标是财政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也是项目完成后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目前预算申报中,由于项目多、资金量大,很多高校的绩效目标都与治理目标、战略目标脱节,指标设定不完整,不够细化,不考虑以前期间经费的使用和效率,也不考虑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特别是对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部分高校的定义比较模糊,导致填报的绩效目标和指标不能客观反映项目经费的支出效应,绩效目标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够。绩效目标设定与经费使用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没有挂钩,缺乏责任落实,成本效益意识较弱。(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评价结果与实际结合不够。绩效评价缺乏第三方的有效评价,评价结果未能与预算安排、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尚未充分体现对预算管理的优化及促进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内部大多只是通过项目自评报告、部门自评报告及实地抽检,考核各部门预算完成进度、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没有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系统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资金使用效果好的部门没有出台激励政策,对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部门也不能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在项目申报中依然是注重当次项目申报书及绩效目标申请表的质量。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不能真正应用于实践,使得绩效评价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权威性有待增强。
三、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1.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对高校长期规划和战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更体现了高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高校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引导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高度重视绩效管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从传统预算观念转变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有目标的编制预算,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反馈和应用。培养绩效管理专职人员,成立绩效管理专职机构,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明确绩效管理的责任与分工,指导预算编制,提高编制质量,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对预算的执行和完成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从而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应。2.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强预算执行与控制绩效目标管理从绩效目标出发,重在绩效责任的落实与回归。高校应在预算申报环节,对绩效目标对应的各项绩效指标进行专项论证,聘请第三方机构,结合高校职能,探索建立符合高校个体特征的指标体系。绩效目标应该是可量化的、具体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与部门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保证绩效目标编制工作的质量,实现目标与责任的匹配、资金与目标的匹配、目标和指标的匹配。在预算执行环节,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对绩效运行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各资金使用部门应如实填写绩效评价报告,并提供作证材料,预算管理部门加以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根据发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问题根源,促使绩效目标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化,建立绩效运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软件统计各种数据,为上级部门及业务部门有效收集和分析绩效运行信息。3.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高校要充分考虑不同支出项目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类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把握绩效预算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提升预算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契合度。构建初始指标,以预算配置、执行与决算绩效为核心模块,以学校职能部门与各学院预算为基本对象,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结合专家意见,实现评价指标的多重论证与筛选,从而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高校发展实际相适应。对于预算执行情况,采用自评加外评,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落实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四、结语
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学校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用最少的资金,办更多的实事,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促使高校运行管理更加务实、高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于高校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预算管理需要完善,预算进度需要加强。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认识,通过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健全机制,应用评价结果,使其资金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实现绩效目标逐步覆盖,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和部门不断增加,覆盖范围逐步增大,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
参考文献
1.何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若干问题研究.财会学习,0(5).
2.郭敏.国外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经验和启示.教育财会研究,(2).
3.葛佩雯.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财会学习,(27).
4.谢倩,王子成,胡扬名.回顾与展望:国内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可视化分析.当代教育论坛,(4).
5.李勇.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财会学习,8(34).
作者:马珂艳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 上一篇: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 下一篇: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