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时间:2022-04-23 11:59:13
导语:高等学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升。本文根据《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重点讲述高校预算绩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措施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推动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2018年颁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全面和绩效两个关键点作出详细部署,通过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注重预算结果,强调成本收益。硬化责任约束力,保证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全面提高,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的固有格局,使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效果全面提升,为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作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习和探索的角度根据《意见》总体思路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分析。
一、中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注重利益的分配而忽视效益,只注重使用,而轻视监管,这样的绩效管理方式,就使得财务部门只注重投入而不计回报,或者说只管花钱,不管最终的收益导致财政支出收益过高,效率更低。在财税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绩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从绩效考评到绩效评价再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模式可以保证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落实。
二、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需要先制定预算绩效的管理目标,然后按照正确的绩效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策、和预算评价4个环节进行全方面的监督,确保最终的绩效管理有效落实,保证决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长期以来,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重分配、轻监督,只注重花钱而不注重最终的结果和收益,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在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必须要不断发展与完善,重点关注预算绩效管理的变化趋势,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与水平。高等学校要重点关注支出是否完成,同时也需要对支出所产生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进行分析与判断,确保资金利用效率全面提升,使得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为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保障。
三、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从探索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仅仅15年时间,高校预算绩效意识和理念尚未尚未真正建立,高校作为非营利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存在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淡薄,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绩效,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钱也没用在刀刃上,也没有全盘考虑的意识,因此,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比较困难。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规定: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必须要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当前,部分高校绩效评价体系难以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无法有效落实,缺乏详细的操作规范,很多部门工作无法细化开展,造成标准化流程尚未实现。全过程绩效管理还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把预算绩效管理融入实际工作中。
(三)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新时期要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促进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业务数据,财务资料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等问题,促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互联互通”。目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现行使用的信息化系统运行分散独立,缺乏数据共享机制,而且产生的数据量庞大,无法对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一体化实现比较困难。
(四)预算绩效管理队伍素质较低
随着国家对绩效管理的进一步深入改革,绩效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配置上大多由财务人员负责,存在专业素质和整体能力不高,再加上受到财务人员自身工作内容限制,很多工作人员对高校整体经济活动未能清楚了解,无法最大限度上发挥管理效能,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持续深入进步。
(五)组织监督机构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时,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仅仅是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工作而已,一般仅有几名工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预算编制结束后,此项工作就告一段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一般也是由财务部门代为监督,容易形成监管不力,也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督查,导致预算执行没有得到有效地监督,影响了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
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目前在高等学校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预算管理目标进行分析,确保各项资金有效落实,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保障。为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培训,组织财务及相关部门人员积极参加学习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理论、规章制度和操作技术培训,调动全体人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统一,使得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融合发展。
(二)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一方面,高等学校作为责任主体,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部署,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与实际相符。个性化的预算绩效管理操作规范和流程,提高绩效管理评价的质量水平。把绩效管理的内容融入预算管理流程以及相关制度当中,才能让预算绩效的过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问责机制,对责任人和归属部门有效落实。明确问责条款,在发生问题后能够做到责任到人充分发挥绩效,监督管理的作用。要树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具体操作办法和操作细节与高效,实际保持一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算绩效管理制度。
(三)打通信息壁垒,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人事,项目,资产,基建部门等诸多要素,所产生的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通过人工汇总,不仅处理繁琐,而且还很容易出错。要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将预算绩效管理与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有效融合,实现数据对接,打通信息壁垒,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及时对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动态化监控。
(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应积极培养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敏锐度,并在实践中锻炼一批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突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队伍。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财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深入了解和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因此要求预算财务人员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高校财管管理组织机构是做好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实现预算绩效的全覆盖,相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都要跟上,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全校的预算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机构设置直接决定着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综上,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有利于推动自身的发展,对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开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素质、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捷.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J].中国财政,2018(07):4-6.
[2]葛佩雯.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9(27).
[3]陈彩勤,何栗.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难点及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28(06):24-28.
作者:王娜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财务处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研究
- 下一篇:都市消费空间下民俗变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