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思考

时间:2022-11-22 10:56:29

导语: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为事业单位更加长足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把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随后各省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将绩效管理观念和方法贯穿其中,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以绩效为核心,其根本目的就是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事业单位肩负着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职能,在公共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经济总量也迅速增长,这也使得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使单位决策更加科学。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需要正确把握预算的政策,保证预算编制合理、合法、科学。对重大决策、项目,要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这就促使单位在项目决策时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谨慎综合考虑,防止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2.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发挥对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使财权与事权更加匹配。而通过预算绩效跟踪管理,将预算的执行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将大大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提升单位的履职能力。预算绩效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管理,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需要单位各部门人员的参与,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系统。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也会使单位不断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不断修正完善,进而不断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是领导层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不熟悉、不了解,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重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制定得不够完善,具体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到位,培训力度不够等。很多单位虽然也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领导小组,但主要工作都交给了一个牵头部门办理,由于缺乏领导层的支持,牵头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协调效率很低。二是资金使用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应付心理。部分人员站在维护本部门利益的角度,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配合,逃避监管。2.预算绩效目标设计不合理。有的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目标设计过程中消极应对,搞形式、走过场,没有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论证,导致指标设计不全面、不科学,存在评价指标失效的风险。3.预算管理过程与绩效管理融合不够。许多事业单位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等现象。如有的单位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习惯于沿用“基数法”,将以往年度的预算进行增减处理,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脱节,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可能导致绩效目标不能完成。预算执行过程中,考虑预算执行进度多,考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少。对绩效的监控缺失,不能定期采集项目的绩效信息,分析项目进展、资金、绩效目标等情况,也就发现不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存在绩效目标不能实现的现象。4.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是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绩效评价报告时缺乏客观的调查和足够的分析,导致评价报告质量不高,评价结果的指导作用不强。二是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有的单位对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及时反馈,有的单位对绩效问题责任不清,整改不到位、不彻底,对后续政策调整及预算安排影响不大,造成预算绩效管理失效。

三、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学习,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规定: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预算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真正把预算绩效管理融入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办法和操作细则,完善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起本单位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同时,也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培训教育,培养绩效意识和法制意识,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业务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2.完善绩效目标管理。科学设置绩效目标,是编制预算、进行绩效监控及开展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能、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实际情况,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出、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绩效指标,设立单位整体绩效目标和项目绩效目标。立足多维视角和多元数据,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法、公众评判法、标杆管理法等手段,将绩效目标细化和量化,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提高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3.利用内部控制手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内在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升单位的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二者都是全员、全过程管理,因此利用内部控制手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预算绩效业务作为关键风险点进行控制。如在预算编制阶段,内部控制措施会检大预算事项决策是否合法合规合乎程序、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预算的批复是否足够细化等。在预算执行阶段,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对绩效目标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通过实时监控了解预算项目资金支出和进展情况。如果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和绩效目标执行中存在偏差,可以提醒决策者及时纠正,将风险降到最低。4.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在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部门、人事、项目、资产、基建等各方面的因素,人工汇总分析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有较大难度,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很有必要。事业单位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将预算绩效管理同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基建管理、合同管理等信息有效对接,通过信息化的处理手段,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处理,发现预算绩效过程中的问题,对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实施动态监督。5.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不断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要认真开展预算绩效自评工作,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对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检验,评价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预算绩效评价,不断修正单位的工作规划,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使绩效与预算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单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科学正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履行职责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机制,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以及利用内部控制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力度,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栋.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9).

2.袁逸剑.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纳税,2018,12(26).

3.张莹.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纳税,2018,12(25).

4.董朝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中国总会计师,2017(02).

5.海巍.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财经界(学术版),2017(01).

作者:吴秀梅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