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时间:2022-03-13 04:14:42

导语:新预算法预算绩效管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预算法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使用财政资金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单位运行效率,提高财政预算使用效益。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文章首先介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预算绩效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思路。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1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简称新预算法)于2014年8月颁布,这标志着我国逐步开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科学的财政体制中要求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利用预算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绩效完成情况优化预算配置,在有限预算内,提供更好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这些都显示出我国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向纵深开展。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循党和国家要求,结合自身管理需求,提高认识,研究和掌握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管理流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完整。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目标设置应当突出重点、系统全面、便于考核,各项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应当合理反映预算支出预期实现的产出和取得效果。而从目前实践情况看,由于部分单位对绩效目标设置方法理解不到位,存在不合理和不完整等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绩效目标类型单一。如只设置了产出指标中的数量指标,未设置时效性指标、成本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设计不合理。第二,绩效目标不能完整反映年度工作内容,与预算产出匹配性有待提高。如A单位某项目全年预算经X万元,需完成10个具体工作,但预算绩效目标仅涉及其中2个具体工作,与预算产出不匹配。第三,部分绩效目标不够细化,难以考核。如B单位预算绩效目标之一为全面完成上级布置任务,未明确任务内容及考核要求,无法量化考核。第四,有的目标设置缺乏可行性,不符合客观实际,有较大概率无法完成。如C单位申报预算绩效目标时为突出政绩,申报目标远远超出其实施能力,无法客观反映年度工作任务,一是使得绩效目标失去了促工作提效益的现实意义;二是有可能造成虚报预算资金、财政资金沉淀,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2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完善的制度规定、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有的预算单位管理层还未树立绩效理念,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获取预算资金,而轻视提高绩效。目前预算基层单位缺乏信息数据库支持,绩效评价标准库、资料库、指标库、中介库、专家库等建设不足。大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统计,未实现使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这样造成了工作信息的碎片化,无法支持日常开展预算绩效执行监控,工作效率较低。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大部分单位由本单位内设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未委托中介机构和聘请专家,这样造成自评结果不够客观、全面,不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情况,不能起到预算绩效结果应用的闭环管理效果。2.3组织机构、宣传培训等保障措施薄弱。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绩效管理氛围和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财政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财预〔2015〕25号)中也规定了预算单位应当成立预算绩效领导管理工作小组和设置专门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并纳入了工作考核。在实践中,有的预算单位的本级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还未成立,或已成立但未发挥应有作用,仅仅把绩效管理工作加入财务部门年度工作中,并没有从单位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统一开展,也没有要求业务部门参与绩效管理的申报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也未能实现用绩效管理促进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绩效理念的宣传和绩效管理培训还有待加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应当懂财务,还应该懂管理、懂业务、懂专业、熟悉流程操作和管理软件使用,尤其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以兼职人员为主,难以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3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加强措施

3.1加强预算申报与绩效目标申报。申报预算时,应当根据预算将要达到的产出和效果,设置合理可行的绩效目标,包括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产出指标应当细化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和成本指标;效益指标应当细化为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以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标等。第一,绩效目标具体预期完成值应当合理、可行,全面客观反映预期目标,这样才能起到实现考核手段,促进工作效率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例如:A单位X项目内容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某类产品的环保要求进行抽检,对不合格产品的厂家下达整改通知单,并按流程向社会公告。该单位年度绩效目标只设置了2个指标和目标,包括:指标一:数量指标“完成检验XX产品的批次数量”,目标为“>50%”;指标二:满意度指标“社会公众对抽查结果信息公开不满意投诉率”,目标为“0”。这样设置绩效目标,一是没有全面反映年度工作任务和预算支出产生的效果;二是无法反应出A单位财政经费应完成的工作量;三是服务满意度指标太过绝对,很有可能无法完成。第二,产出指标在进一步完善数量指标基础上,增加质量指标、成本指标、时效指标,并设置合理的效益指标。如产出指标中增设质量指标“抽查计划执行率”、时效指标“抽查计划进度执行率”、成本指标“抽查总成本”“每批次产品抽查成本”等。第三,效益指标中增设经济效益指标。“对抽查结果公告,向社会公众提供质量信息,曝光不合格产品,引导消费”,可持续影响指标“对上年度抽查的部分产品跟踪抽查”等。3.2建立完善单位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手段。有效可行的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还未完全建立,没能完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有机结合,“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内外预算绩效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规定,设计科学的考核办法,用制度和规则管人、管事、管绩效,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采取自动准确的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可以提高统计时效,实现实时监控;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工作量的同时,提高执行效果。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第一,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或改进预算管理系统,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执行手段,实时通过信息系统用数据进行绩效目标监控及预算执行分析,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转换成及时有效的决策信息基础,做到高效准确的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和督促绩效目标有效完成。第二,建立绩效管理专家库或选择绩效目标管理中介机构,引入外部视角,借助专业机构在多家单位开展绩效目标执行评价的丰富经验,协助单位提高绩效管理水平,补齐管理漏洞。3.3加强保障措施。第一,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绩效管理领导机构,明确由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分工职责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将绩效管理纳入单位考核体系,使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有效执行,促进单位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第二,在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或在单位内部开展绩效管理培训,树立绩效理念,掌握绩效管理规则和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东波.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76-81.

[2]温小素.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J].商业会计,2014(2):110-111.

作者:李国翔 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