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4 02:44:23
导语: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绩效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健康服务的绩效管理由于体制及理念等原因,或多或少沿用了“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参照”的方法,这种管理方式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公益性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学者为此进行了讨论和思考[1-4]。国内外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5-11],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深圳市新医改方案及其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人头经费”的经费财政拨付方式,建立“以事定费”的方法;同时提出,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由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基本医疗的财政补偿办法[12]。社区健康服务既要保持公益性,也要提高绩效和避免“吃大锅饭”和“养懒人”的情况。为此,本研究对2010年来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及实践作一探索。
1内部绩效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及“标准工作当量”的提出
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部,如何衡量不同岗位人员因工作量组合不同所致差异的绩效问题,已成为现代管理者的关注重点。例如,2名全科医师1月份均提供1500人次的服务,全科医生A提供了1300人次的诊疗服务、200人次高血压病人的随访;全科医生B提供了200人次的诊疗、600人次的规划内疫苗预防接种、600人次的儿童保健体检、100人次的生产访视。这2名医生谁的绩效更高,以及如何评价,这需要采用一种“统一的工作量衡量标准”进行转换,并直观地衡量不同岗位、不同中心之间的服务量。为此,本研究在完成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运行成本研究后,对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基本医疗和管理共84个工作量进行了成本测算研究,并建立了以“标准工作当量”为参照单位,把84种工作量转换成以统一的工作量衡量单位进行内部绩效管理。
2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部绩效管理的建立
2.1岗位的设置及岗位人数的计算
2.1.1全科医学服务理念与岗位设置的关系真正意义
上的全科医师是“以家庭为单位,面向个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提供健康管理”为医学服务理念的,即:从服务项目来看,全科医师对于固定或已建立服务关系的居民不但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还要提供预防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专科疾病的转诊负责等工作项目,是一种“综合(多项目)、连续的管理”服务(一个人从胎儿期到老年),而不是既往那种“一个医生只提供一个项目”的“专科化服务模式”。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设置岗位:①如果基于“综合、连续”的服务理念,在岗位设置上,可以采用“服务流程”为主来设置岗位,如前台服务、全科服务门诊、护理及辅助部分。②如果采用“专科化服务”,则在“全科服务门诊”中,就应该按专科系列分出全科医疗门诊、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妇女保健门诊等多专科服务项目来设置岗位。
2.2.2岗位人数的计算
①岗位人数=岗位负荷量÷每位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其中“岗位负荷量”为“该岗位预计年总服务人次”。对于疾病诊疗,需要考虑“两周发病率”、居民就医习惯、政策引导、社区医疗资源等因素;而对于公共卫生项目而言,需要考虑社区人口结构特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目标(特别是公共卫生的强制性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②每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1名岗位人员1年中的工作时间÷单人次服务时间。按照目前相关劳动要求及实际情况,1名工作人员1年平均上班时间为226.41d(除法定节假日、法定休息日后的工作时间),即1181.26h、108675.45min(每天法定上班7h)。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项目”的流程岗位为例,得出运行成本结果显示,每提供1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不含门诊治疗部分)”的单位时间为20.05min,即1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8314人次的服务,同时还需要考虑全科医师参加工作会议、培训、学术活动的时间,根据相关强制性培训要求,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这部分任务占用了全科医师18.65%的比例,即在工作日内,只有81.35%的时间用于提供服务,即:每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7170人次的服务(见表1)。因此根据此数据,结合居民的“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两周发病率”以及“就医习惯流向”,就可计算出岗位人数。见表2。③全科医疗门诊医生配备数=服务人口×社区常见病两周发病率×26.07×每次患病平均就诊次数×居民到社区的就医习惯流向比例÷7170。④公共卫生岗位人数=为达到公共卫生设定目标所需要的服务量÷11620.25。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与人群结构、社区人群健康水平、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往往是强制性要求(如妇幼保健的覆盖率、预防接种完成率、慢性病管理率等),这些往往与人群结构及健康水平有关。
3岗位人员工作目标的设置与计算
岗位人员的工作目标设置必须以医疗安全和符合医疗服务规范为前提,以完成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促进工作人员提高效率、鼓励多劳多得、建立公平绩效管理机制为目标。
3.1工作目标的设置
按“基本管理目标”、“工作数量目标”、“工作质量目标”、“科研带教工作目标”等4大类进行设置。3.1.1一般基本管理目标的设置即遵从法律及相关规范、医德医风、考勤、机构整体管理目标的分担,往往采用“一票否决”和“分级设定”(如违反1次、2次、3次等)按等级设置,也往往采用“每月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的达标情况。3.1.2工作数量目标的设定与计算由于“工作数量目标”与“工作质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矛盾,即当工作数量超过一定额度后,工作质量就会随着工作数量的上升而下降,就会导致医疗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上升和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在工作数量的设定上,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公式为: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该岗位的年度目标÷从事该岗位项目的医生数。3.1.3“封顶线”与“基本线”的设定工作数量目标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为单位,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的配备设置不足,需要增加人员,否则将出现服务质量下降;反之,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配备过剩,效率下降。因此,我们以“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封顶线”,超过此线部分按此额计算绩效(即超出部分不再奖励);以“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岗位最低业务要求量”(即“基本线”),实际业务量低于此线的则按“实际完成比例”发放基本工资,而绩效工资则是参照“基本线”与“封顶线”之间部分进行计算,同时根据工作质量等级计算“有效服务量”,以此作为绩效工资的参照,具体计算公式及方法见本文第4部分。3.1.4年目标与每月目标的设定由于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往往是“以月为单位”和“年终综合”的方式,1年的工作数量目标需要在每月中进行分摊,而医疗卫生服务受人文习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如春节、季节转换等),所以在设置“年度总目标”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分摊,我们根据近3年来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量在每月的变化情况,制定了“每月分摊目标额度表”。见表3。另外,由于需要考虑职称及岗位特点,对不同职称人员给予一定的目标调整。
3.2工作质量目标的设定
每月的“工作质量目标”与年度的质量目标一致,或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往往把总体目标略为调高(1%~5%之间)。
3.3科研带教工作的目标设置
科研带教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以及职称要求进行设置,往往把这部分目标设为“附加奖励项目”或者独立的考核项目,但列入常规目标有利于强化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工作。
4岗位的绩效考核
4.1采用“标准工作当量”设置目标工作及目标等级
包括基本工作量目标线、奖励目标线、限制线。①基本工作量目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数量指标一般按:11620标准工作当量×岗位调控系数,当月目标=年目标×当月分摊比例(见表3);②奖励目标线是指在完成基本目标后,提倡多劳多得和主动奉献,一般奖励目标线设置在:11621~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之间(即基本目标值的1.0以上、1.2以下);③限制线是指为了避免工作人员为了单方面追求效率和数量,或为了达到单方面经济利益而出现的以牺牲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或因过度追求利益而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一般限制线设置在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超过此线者,不作奖励并以13944个标准当量计算,同时设置“加重处罚条件”,如:因片面追求效率而出现医疗差错或责任事故的,高于同条件下的正常处罚额度。
4.2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控系数”
对于存在操作难度大,或比较薄弱,或本年度需要强化的项目,可以在“标准工作当量”计算的基本上,乘以“管理调控系数”(>1.0),如在夏天进行“产后访视”,原来为2.7183个“标准工作当量”,为了平衡此项工作,可以通过“管理调控系数”设置到2.0,即:调整后,每人次产后访视为5.4366个“标准工作当量”。同理,对于需要弱化的项目,可以设以<1.0的系数进行调控。
4.3设置绩效分配标准
根据项目成本、补助经费的分配以及绩效工资分配额度,设置合理的绩效分配标准。每个“标准工作当量”值=项目经费÷项目工作目标数量×可分配系数。可分配系数一般保留10%~15%的比例作为管理或机动分配预留,即在0.85~0.90之间,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这部分预留,一是可以作为法定休假人员休假期间的平均奖励,二是可作为年终奖励。
4.4进行每个岗位的绩效评价
4.4.1数量绩效把每个岗位的现有工作量按“标准工作当量”进行转换,可以直观进行对比。4.4.2质量评价在项目的评价指标上设“重点指标”、“一票否决指标”、“等级评价指标”,对于指标的评价分别以“优秀”、“优良”、“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同时对于不达标者分ABCDE5级)、“一票否决”共10个级别并设置具体的等级评估细则,分别设以不同的质量系数:优秀1.2、优良1.1、达标1.0、基本达标0.8、不达标A级0.7、不达标B级0.6、不达标C级0.5、不达标D级0.4、不达标E级0.1~0.3、一票否决0。4.4.3综合绩效评价①已经达到基本工作量目标者:工作数量(标准当量数)×工作项目质量评价系数(0~1.2);②未到基本工作量目标:工作数量(标准当量数)×工作完成度×工作项目质量评价系数(0~1.2);③法定休假期间,根据每月的预留额度给予绩效工资,一般给予平均值。4.5一人多岗位的绩效管理对于一人兼职多个岗位,多数是采用“调整总体目标”或“岗位补助”的办法,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采用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目标,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工资,若能够完成所兼任的多个岗位的目标,那么基本工资采用叠加,绩效工资与其他岗位一样则采用工作量计算,如医学部部长(纯管理岗位)2.5万元/月、全科医师(纯技术服务岗位)3.8万元/月,若一名全科医师既能够完成纯管理岗位的目标,又能完成全科医师的目标,则其基本工资是6.3万元/月。5人员绩效与绩效待遇计算人员绩效待遇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计算:“基本线”、“激励线”和“封顶线”,其作用见图1。①某人员的年待遇=∑(每月待遇)+年终奖励;②某人员每月待遇=岗位月基本工资+月绩效工资+W(W为其他法定待遇的固定项目);③某人员的年终奖励=(绩效工资预留余额+拨款奖励额+其他奖励项)÷机构人数×该人员全年完成目标等级系数。图1“基本线”、“激励线”和“封顶线”与人员绩效待遇的关系6讨论本文中所采用的“标准工作当量”是以“1人次的规划内疫苗预防接种”为参照计算单位,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采用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作为1个标准当量,并根据表1的转换比进行转换。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为参照,可以直观地进行工作效率的分析,特别是在社区健康服务有2大类、16个工作项目、84个不同的工作量来讲,同时以此为统一的工作量计算,进行绩效管理,可以达到“采用简单的量化指标”代替复杂的项目计算。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构成比的医护人员,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时,更加简化和具可比性。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不但可以进行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还可以进行机构之间的直观量化比较。当然,采用标准工作当量进行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每个工作人员需要分别统计工作量、每个项目的工作质量并进行计算,这部分工作如果采用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在实际运作中,可以采用优化业务系统或者采用EXCEL工具进行改进和提高效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矛盾状态”,即当服务数量超过一定额度时,服务质量就会相应下降,这种状况也就是现阶段大型综合医院所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团队曾经做过“顾客服务感受”和“机构服务效率”的研究,从“顾客的感受”(即病人的服务效率需求)考虑,患者需要的是“最好马上提供服务、不用排队”(这里包括医生空闲等候着),而从机构的“服务效率”来看,最好是“连续提供服务、没有空闲”(包括病人排队等候就诊),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交叉点,这种情况被称之为“理想的服务效率模型”。在此模型中,当病人到达一个环节的时候,医生对上一患者的服务刚刚结束,这就达到了“病人不用排队、医生没有空闲”的状态,这种状态理论上是存在的,而且可以实际上无限接近,只要我们在日常服务中,做好预约和服务流程管理,就可以非常接近这种状态,这里涉及到运筹学的多通道理论及其应用,有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团队将另以文章进行阐述。
作者:邓晓燕 陈虾 罗乐宣 张英姬 陶红兵 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上一篇:MBR在煤化工污水处理中的可行性
- 下一篇:基于EVA的上市公司预算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