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架构研究
时间:2022-09-06 07:58:38
导语:酒店管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架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共同体”理论指导下,明晰了“校企共同体”的内涵和主体构成、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于构建“校企共同体”和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人才、协会等多方以互相认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主动采取多方互动途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利益实体,以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差异、合作共赢为建设原则。同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校企共同体”建设可以从制度框架建设、合作沟通机制建设、共享机制建设三大方面进行。
关键词:校企共同体;构架;建设;酒店管理
一、校企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对它的研究也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关于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所撰写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其最原始、最普遍的含义就是“家内生活”,共同体的生活是在同农田以及家的持续关系中发展起来的[1]。随着人口的增长、分工的细化和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原始的共同体将逐渐消解。显性的原始共同体被以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取代了,“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是虚幻共同体的典型形式。相较于原始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以货币和资本为代表的抽象的共同体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异化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私有制的产物,内蕴着巨大的不平等和不正义,也不合乎人的尊严,更不利于人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就要以“自由人联合体”替代假冒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一种人人互惠的正义价值。在前人基础上,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是人类真正的、持久的共同生活,所有亲密的、隐秘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特定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含义十分广泛,其外延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共同体”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他们的对立是一组既定的对立[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与生态等问题日益严重,促使人们开始对共同体进行新的思考。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被引入到共同体的研究中,共同体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二)校企共同体。由于“共同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为家族、地域、兴趣甚至利益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以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而组织都可以视为是“共同体”。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共同体也呈现出多种形式,如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等。叶鉴铭和周小海[3]曾对校企共同体的概念作了详细的阐释,认为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共同愿景、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结合之前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第一,“校企共同体”的主体不仅单指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还应包括触发他们发生“密切”关系的中介因素——“人才”及对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非政府性机构“行业协会”,且主体随着行业变化在不断变化;第二,“校企共同体”不仅应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更应该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即“共生、共存、共产、共享、共荣”;第三,各主体间无主次之分,均为共同体中平等主体。因此,本文认为“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人才、协会等多方以互相认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主动采取多方互动途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利益实体(见图1)。图1校企共同体概念模型
二、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企共同体各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联系,这为建立校企共同体、拓展各方面的合作并提升合作的水平、增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巩固共同的价值理念,即“共生、共存、共产、共享、共荣”,确立共同体建立的基本原则,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减少彼此间的冲突,以实现共同体建立的最终目标。本文充分考虑行业尤其是酒店行业的实际情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需要,认为校企共同体建设应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从高校的视角来看,建立“校企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创新的形式,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品质提升为纽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对政府、高校、企业还是共同体中的任何主体而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接班人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校企共同体”的建立与运作也必须尊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养成以及素质的造就,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二)尊重差异的原则。学校、政府、企业、协会等不同主体之间因为体制、行政要求、事务流程、考核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性,甚至在各自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应该充分尊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因此所形成的不同“身份意识”。“共同”并不要求完全“相同”,甚至应该有选择性保留某些差异性以促发共同体内部的活力,丰富共同体间合作的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校企共同体的合作新局面。(三)合作共赢的原则。“校企共同体”的建立强调的是主体多方的胜利与利益一致性。所谓多方的胜利,是指合作一方在尽可能取得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至少在不危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对方一定的利益诉求。利益的一致性,则是指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应努力挖掘各自利益相同的部分,再通过共同的努力,将利益蛋糕做大,使各方都可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原则能极大地促进合作,减少分歧,提高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共同利益,实现1+1>2的效力。在各主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能缓和冲突,化解矛盾。例如,酒店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顶岗实习的环节;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指导,两者互相合作,适应对方的需求,从而实现共赢。
三、校企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内容
“校企共同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从制度框架建设、合作沟通机制建设及共享平台建设三方面着手进行。(一)建立校企共同体的政策制度框架。制度是一个群体的规范性纽带,既是校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校企共同体的必经过程。制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也就是校企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些制度可以界定校企共同体主体的行为规范,制约主体间的活动,帮助主体形成期望趋同。1.建立“全主体全过程教育”框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校企共同体成员中既有企业,也有培训机构,还有行业协会,成员组成多样化,有利于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工作机会”的完整框架,促进各地区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家长学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例如,美国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就明确要求“每家美国大型企业都将参与强化教育与工作相联系的活动”[4]。全主体全过程教育框架的建立能从制度层面对除高校外的其他主体进行约束,引导并规范其参与教育,同时也使得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建立“双联制”证书制度校企共同体的主体都拥有各自的资源,建立高校学位和企业学位的双联学位制度,即在高校完成相应课程的学分学习获得毕业证书,同时参与到企业或者行业中进行学习获得企业认可的毕业证书。双联证书制度的实施能加强主体间共同育人的密切合作,也能深化对行业的认知与了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建立校企共同体建设发展基金制度对于在校企共同体运作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企业组织,如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进行授课并给予企业学位认定的企业、资深员工成为学校行业导师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等,政府可以帮助建立发展基金,给予企业补助,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合作沟通机制。校企共同体要加强主体之间的互信合作,就必须在行业发展、教育发展、社会责任、区域问题等多方面形成多层次、定期化相对完整的合作对话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共同体之间的对话,增加主体间的互信,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全面开展。1.建立校企共同体合作秘书处校企共同体合作秘书处负责共同体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以保证共同体的正常运作和紧密联系。秘书处工作人员由共同体主体成员协商后任命。秘书处负责策划、制订和协调共同体的建设方案、发展战略,与所有共同体成员协商,以对战略取得共识;负责联络、信息宣传等工作安排,协调联盟内外关系;负责共同体的各种会议、培训及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安排等。2.举办校企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校企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是对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和指导的会议,也是校企共同体的最高层次会议。领导人对酒店发展趋势、教学需求、政策需求、行业导向等进行综合研判,发表观点与意见,并形成本年度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意见。3.召集校企共同体专项建设委员会议校企共同体的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宽范围、广类型的,因此,除了建立领导人的会议机制外,还应有不同内容的专项会议,如实践教育、校企服务开发、校企合作培训、校企产品研发、学术研究等。这种专项会议的对话机制能使得校企共同体的沟通合作有针对性、专业性、定期性,有效保障双方共同体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搭建校企共同体的交流共享平台。为促进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共同举办各类会议、开展培训、行业交流等,为深化各主体的多边合作搭建评估,提供通道,培育动力。1.人才资源共享平台酒店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起始资源,对推进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酒店行业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研究的、掌握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高管人才,院校则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建立校企共同体人才资源共享平台,首先需要建立相对宽松的人才流动和进入机制。鼓励院校老师进入酒店,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指导等,并给予认可。鼓励酒店行业专家进入高校进行兼职授课,放松学历、学位、职称等门槛要求,对行业专家给予认可;其次,要建立共同体内师资互认机制,建设共同体内共同师资市场。发挥共同师资在行业指导、趋势研究、对策研究、市场开发、科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物资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共同体各主体自身所掌握的科技设备、图书资料、酒店建筑、计算机、活动中心等物资资源各不相同,校企共同体的建设要善于“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比如,政府和酒店投资者拥有某些酒店的管理权和酒店物资资源的使用权,而高校在酒店硬件物资的建设投入上受多因素影响较为薄弱,但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科研方面却有着酒店和政府无法具备的优势。通过建立酒店业发展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整合各自的物资资源,促进共同体间的物资互融互通,使得各主体“各取所需”实现可持续发展。3.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是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增强内外沟通交流的必要资源。过去由于受到体制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共同体主体间的信息不互通,缺乏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所以数据信息的发展和使用受到限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共同体主体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共同体追求的共同目标。通过建立共同体“一站式”网络资源平台的方式,把政府、行业协会的制度信息、年报、财务统计信息等,以及酒店业的行业发展咨询、业态变化、人才需求等,和高校的研究报告、对策建议、就业信息等,整合到“一站式”平台中,实现各主体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提供主体间高水平便捷的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70-520.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3]叶鉴铭,周小海.试论“校企共同体”的共同因素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2010(3):198-201.
[4]马永红,陈丹.美国联邦政府合作教育政策研究——基于制度有效性视角[J].高教探索,2019(9):60-67.
作者:唐颖 吕江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 上一篇: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
- 下一篇: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