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企业对高校生员工需求情况调研
时间:2022-07-20 02:35:35
导语:酒店企业对高校生员工需求情况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国家,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我国举行。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一直都是很紧缺的,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大。辽宁现代服务职院酒店管理系利用假期时间,针对沈阳、大连、北京、上海、深圳的星级酒店(四星级以上)、高档餐饮酒楼、知名餐饮企业、高级会所等相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展开了调查。通过了解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与矛盾
这次的调查结果让人喜忧参半,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又不免有许多的担忧。简短地概括我们的心情就是“矛盾”,而矛盾这个词又很准确地形容了现有酒店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矛盾一:酒店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急需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从事服务及初中级管理。有报道称,餐饮酒店业出现了近几年以来最严重的用工荒,作为目前最缺员工的行业,保守估计缺口至少为13万人。矛盾二:酒店企业能招进大学生却留不住大学生。我们此次的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刚开始就业的时候也选择了酒店企业,但是在酒店企业工作半年或一年以后大部分选择离开。矛盾三:大学生自信满满地走进酒店企业,而又狼狈地走出这里。
二、存在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应是我们高校、酒店企业、大学生都应思考的问题。其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一)客观原因分析
酒店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被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在社会上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而从事酒店行业,又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另外,对大学生而言,要他们从基层做起,同低学历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面地服务客人,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其家庭,大部分人是很难接受的。在大部分人看来,大学生应该属于管理层,而不是去做普通的服务员。此外,社会和家长对酒店工作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酒店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自己子女在酒店工作是件丢人的事,因而反对子女到酒店从事服务工作。
(二)酒店企业原因分析
1.酒店企业管理者的问题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培训。很多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所需要的是大学生的文凭而不是大学生的本人,招进来之后任凭大学生自由发展,缺少必要的引导。特别是部分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大学生员工的招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很少涉及职业培训、岗位设计,更不用说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致使大学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个人能力得不到及时的提升,大大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导致频频跳槽。第二,福利待遇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任何想长久发展的酒店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酒店将其远大理想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手段,因为管理的本质是管人,是处理人际关系,其核心就是激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往来,又有多少人能摆脱一个“利”字呢?特别是我们的大学生,十五年的寒窗苦读,父母倾其所有的经济投入,让很多的大学生将工作后的福利待遇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而目前我国酒店企业之间及与其它行业之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刚刚毕业,作为一名普通的服务员,工资相对而言是较低的,所以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寻找到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选择跳槽。
2.酒店企业发展空间不大我国的酒店业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的接轨,我国的酒店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国际酒店集团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使得五星级酒店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层干部年轻化,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大学生提升机会相对减少,于是他们缺乏对未来的信心而选择跳槽。另一方面,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有一部分酒店企业还是保留着原有的经营理念,人才的选拔上也还是沿袭着传统的用人制度,“师傅带着徒弟”,师傅不走徒弟就永远没有提升的可能性,致使大学生看不见未来的发展,从而离开。
3.酒店企业工作环境差酒店员工,特别是对客服务的一线服务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既复杂又辛苦。即使这样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和部分领导的无理指责,甚至是克扣工资和奖金。再加上有些饭店,特别是老国有饭店,存在着内部人员关系过于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在此过程中,如果酒店管理者对他们再不关心重视,他们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就会因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而离开。
4.劳动强度和压力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商务转变,由早期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酒店竞争也从硬件比拼转到服务质量竞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酒店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酒店作为特殊的行业,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每分每秒都要准备着对客服务,特别是法定节假日,是酒店最繁忙的日子,作为酒店行业的服务人员,休息时间不但不固定,而且大部分人休息的时候却是酒店服务人员最忙最累的时候,因此大学生由于不能按时与家人、朋友一起休假而有所不满。在强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下,会使员工觉得工作环境过于压抑,从而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跳槽念头,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5.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员工没有归属感提起企业文化,每家酒店企业都会讲出来,但是不是所有的酒店企业都能把它有效地体现出来?酒店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特别体现为每家酒店对于员工的培养不重视,除了香格里拉、喜达屋、洲际这样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员工有完善的成长升职方案,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努力方向外,大部分的酒店则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思想,对员工的成长极不重视。其实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除了待遇之外,自己在这个企业能否得到进步和成长,是否有学习的机会,也是他们所非常关注的,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并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大学生员工。如果无法让大学生在精神上有一定的职业归属感、忠诚度,那么一旦出现竞争对手挖墙脚的情况,则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动现象。
(三)大学生主观原因分析
1.主动离开酒店企业的原因分析第一,希望与现实矛盾。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对酒店总是抱有很高的幻想,希望自己在酒店能够大展宏图,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希望自己是酒店的焦点,感觉自己是天之骄子,唯我独尊。而酒店管理的工作又需要他们工作中埋头苦干。因而,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他们选择离开。第二,求职心态发生变化。很多大学生在一开始求职的时候,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例如经济的压力、社会关系资源匮乏、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等等,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只能将就着先找一份满足温饱的工作。但是大学生并不会因此而停下来,他们不甘心,也不满足于现状。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自身的能力也大为增强,再加上部分企业提出的优越条件的吸引,这个时候离职跳槽也就会变得很自然、很普遍。特别是,如果每一次跳槽都可能使自己的职级和薪酬有大幅增长,则很难避免大学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三,寻求更优的工作环境。酒店企业一年365天,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营业中,其它行业休息的时间却是酒店企业最繁忙的时候。工作时间不稳定,不能跟家人和朋友一起休息,睡眠严重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少,这些都是大学生放弃工作的主要因素。第四,寻求更高的报酬。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父母为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加之社会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认为大学生一旦毕业就应该将这些年的学费都赚回来,而酒店企业的工资较低,这就造成与期望值不相符。
2.被动离开酒店企业的原因分析第一,大学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部分酒店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向我们表明,企业在招聘时实际上更注重应聘者的“情商”,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将成为企业能否获胜的主要动力。而大学生往往就是在这方面能力欠缺,通常的表现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语言表达不流利、沟通不顺畅、以自我为中心等。第二,在理论与技能上大学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酒店企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希望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管理知识,为今后进入管理层打下坚实基础,希望他们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中专的学生拥有坚实的技能却缺乏今后进入管理层应有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外语口语水平上。随着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化,酒店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竞争转移到“软件”竞争,而作为“软件”中最为重要的人才必然成为最关键的竞争因素。酒店行业对酒店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的酒店英语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则成为星级酒店对现代酒店员工选择的重要条件,乃至是首选条件。第三,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部分酒店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于现有的大学生进行总结时都会谈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对实习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临阵脱逃,一旦单位提供的条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标准,或者待遇比较低,设施不完备,他们就开始不满,怕苦怕累,不愿意与工作人员沟通,出现临阵脱逃的情况。
- 上一篇:资源节约形式下绿色酒店构建
- 下一篇:老年旅游经济发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