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与保障措施
时间:2022-03-15 08:46:59
导语: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与保障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选择后勤社会化的路径,要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特色和师生需求决定。不同改革路径的选择,既是广大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后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积极回应,更是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解决后勤历史包袱的有力举措。(一)后勤社会化路径选择的目标。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要有明确的目标愿景,有长期、中期和近期的目标取向,制定改革规划和不同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一般来讲,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涵盖以下几个基本目标:(1)后勤成本。后勤运行成本可以对照在校生规模核定。一般来讲,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高职院校,后勤运营成本呈逐渐下降的态势。后勤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分流、内退和托管等措施,可以减轻办学压力。(2)运行效率。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后勤主管部门按照后勤服务外包合同,负责对服务企业进行监管,减少了自办自管后勤中的“扯皮”、“推诿”,提高了办事效率。很多改革后的高职院校,按照服务合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进行费用支付,也极大的调动了服务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师生满意。师生满意是判断后勤社会化改革得失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化改革后师生满师生意度逐步上升,“众口难调”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二)后勤社会化路径选择的原则。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选择要坚持“顶层设计优、运行效率高”二大原则。(1)顶层设计优。在推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要设置新型后勤管理服务体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改革优化后勤监管部门,重新拟定后勤监管部门职能和下属部门职能,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管理要求。(2)运行效率高。要按照“高效能、低阻抗”的原则,选择适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提高办事效率。近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倒退”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运行效率未提高,甲乙方“扯皮”“斗嘴”现象反而增多,甚至出现社会服务单位和学校打官司的现象。因此,选择懂得高校教育规律的后勤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三)后勤社会化路径的基本模式。从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实践来看,主要有完全外包型、部分外包型、合作型三种模式。(1)完全外包型。完全外包的模式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较早的院校比较常见。这是一种把原先后勤部门管辖的业务,“能外包的”都外包给社会企业了,比如物业、餐饮、绿化、车队、设备维保等,学校后勤部门按照后勤服务合同约定“纯监管”。苏州大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道路上进行的探索极具示范效果。上世纪90年代,苏州大学就开始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2004年苏州大学通过产权明晰,在原苏州大学后勤集团的基础上组建苏州苏大教育服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大教服集团)。苏州大学以“学校零产权,员工均股份”为原则成立的苏大教服集团是独立的社会企业,企业运营不受学校党政领导,学校也不会对其有资本投入。苏大教服集团与其他社会企业同台竞争苏大后勤市场,历经近15年的磨砺,成长为服务100多所高校,横跨19个省份的后勤服务企业,苏大教服集团的成功证明了苏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的正确性。这种模式的特点如下:一是甲乙方权责清晰。后勤实体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化为合同制约的甲乙双方关系。双方按照后勤服务合同约定开展各自工作,权责利清晰,秉承契约精神,共同为学校后勤构建优质保障体系。二是社会化改革彻底。全部外委的模式,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原先后勤服务部门合并到监管部门或者予以裁汰,人员予以分流、托管,学校构建起高效精干的后勤监管部门。三是运作效率较高。学校直接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监管,减少了之前的“同级”或下属部门的管理沟通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2)部分外包型。顾名思义,部分外包就是将学校后勤市场的部分业务进行社会化招标。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坚持“一甲多乙”的体系格局,其社会化进程的特点是“稳健、有序、不倒退”。目前社会企业在餐饮方面的占比接近100%,楼宇宿舍方面超过80%,在多家社会企业的竞争、学校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部分外包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如下特征:首先,领导思路审慎性。学校和后勤部门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持审慎推进态度,避免因全盘社会化可能带来的局面失控。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管理部门在逐步放开后勤市场的过程中积累监管经验,促进未放开后勤板块的服务品质提升。其次,改革路径的彷徨性。部分开放的后勤市场,既可以进一步深化放开,也可以收回,这是一种改革的“胶着化”样态。但是从长远来看,经过客观比较,也经过一定时间的历史包袱消化,学校能够看清改革的前进方向的,那就是全面深度的后勤社会化。(3)合作改革型。采取合作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也逐渐见于国内高校。这种模式主要是学校和校外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共同成立后勤服务(或者餐饮、物业等)企业,进行工商注册。按照《OECD公司治理准则(2004)》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等重要治理结构,明确法人代表、总经理、会计等基本岗位职责,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企业运转。南昌大学的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典型模式。南昌大学后勤集团与中快餐饮集团合资成立餐饮公司,各占50%股份。南昌大学只分配了5名人员对食堂工作进行监管,坚持“学校只管不做,公司只做不管”,合资企业既有中快餐饮的品牌效益和市场势力,又有学校文化背景,经营合作更加稳定。合作改革型的后勤社会化路径,有如下特征:一是乙方的重塑性。这种合作成立后勤服务公司的模式下,对学校的后勤乙方进行了重塑,无论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员机构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学校选派人员和社会企业人员在一起进行磨合、融合,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进行各项建设,重塑后勤服务体系。二是文化的冲突性。在双方共同成立的合作公司内,学校人员和社会企业人员会存在一种文化上的冲突。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学校可以选择有高校教育背景的社会企业,这样在文化的融合性上就没有多大问题。三是合作的单向性。一般看来,高校合作成立的后勤服务企业,对于合作的前景,是短期还是长期;合作目的是消化内部职工,还是培养新型后勤队伍;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校政策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意志变化都可能导致合作终止。(四)后勤社会化路径选择的步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包括如下步骤:一是开展调研活动。高职院校要想选择一个合适的改革路径,必须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分析、对比、论证,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改革之路。二是开展方案征集。后勤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广泛征集管理方案,多方论证—20—方案的可行性,确定最佳方案。三是举行师生座谈。积极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是改革的“规定动作”。学校主管部门要多方了解各院系、部门和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需求,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制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改革方案。四是进行方案公示。按照学校有关流程要求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公示和行文。五是推进改革举措。无论是采取部分外包、合作改革还是全部外包的模式,都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推进。六是做好体系运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后,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后勤部门以及新的服务单位要行动起来,共同维系好这个新体系的运作。七是加强机制保障。后勤社会化后的高职院校,要按照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障机制,如甲乙方协同管理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奖惩考核机制、质量保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广量大,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的进行、巩固改革成果,必须在改革保障机制方面做出有力举措,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应该重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推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健进行。(二)学校党政领导要支持。高职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应把后勤社会化改革放入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板块来考量,不断为后勤去行政化助力。(三)各类保障机制要健全。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机制,保障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确保改革目标不偏移,改革标准不变样,改革水平不降低,夯实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各项基础。(1)成本控制机制。一方面要按照后勤总成本逐渐下降的原则,控制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支出成本,科学编制后勤预算。(2)权责明确机制。按照后勤服务合同约定,学校后勤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和双方约定进行监督考核,确保学校利益和师生权益得到保证。(3)风险防范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各校对“风险”一词,始终保持高度戒备,一些体量较大的高校,采取“一甲多乙”的形式,引入多个优质社会企业,确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4)质量管控机制。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监管部门要熟悉质量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和要求,确保学校日常后勤保障、重大活动后勤保障能正常开展,避免后勤服务品质大起大落。(5)协同管理机制。从顶层设计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设立“甲乙方”两个对接体系,统一思想,增进互信,互相支持,共同努力保后勤。如苏州农校建立的甲乙方信息通报制度,例会制度,应急沟通机制,月报表制度,重大活动联席制度等,提高了后勤甲乙方协同管理的合力,获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四)新型保障队伍要搭建。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加强新型后勤保障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于甲方监管部门人员而言,要让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于乙方服务部门而言,要配备懂得现代后勤服务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才可以较好地服务学校。(五)甲乙双方关系要理顺。从本质上看,后勤甲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战壕”并肩作战的“战友”。部分高校,甲乙双方关系对立严重,违背了后勤改革的初衷,损害的也是双方的利益。这种情况,应该避免和防止。
三、结语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在不同程度开展了,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寻找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的后勤社会化之路,建立新型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皮光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03(1)年:124.
[2]杨建宁.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市场周刊,2017(6):21.
[3]毛波杰,等.《青年后勤说》[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33.
[4]苏大教服集团课题组.新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以“管办分离”为视角[S].2018,10.
作者:周晓明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研究
- 下一篇:医院后勤团队管理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