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转变及思路

时间:2022-02-15 03:53:24

导语: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转变及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转变及思路

【摘要】后勤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高校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有主要模式的优缺点,阐述了影响其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以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提出将后勤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思路,以期进一步规范后勤经济业务行为,夯实高校财务管理基础,降低财务风险,全面反映高校单位预算执行信息与单位运行成本,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财务管理;模式

一、引言

后勤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高校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后勤财务是以企业和事业单位准则制度为理论依据,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满足了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发展。随着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瓶颈问题突出,在巡视检查等工作中发现后勤存在财务支出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严重侵害学校利益,妨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2018年,政府会计改革取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要求高校自2019年开始执行新会计制度,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与高校后勤工作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规范财务核算,准确反映财务信息成为高校财务的现实课题。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及优劣

为配合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各高校对后勤财务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最主要的有自主管理、委派财务总监、委派会计人员、二级管理等四种模式。(一)高校后勤自主管理财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后勤实体模拟企业化管理,自设财务机构,自行聘用和管理财务人员,独立管理财务,执行“自主管理,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行业规则,制订适合后勤财务的有关管理制度等。后勤自主管理财务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繁琐的流程,高效地集中财力与物力,自主调配资源,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缺点在于后勤部门完全掌控财务人员的人事及工资福利待遇,由后勤负责绩效考评,财务人员的经济利益容易受到牵制,从而影响财务人员依法依规自主处理业务,内部监管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后勤腐败或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学校委派后勤财务总监模式。学校向后勤派遣财务总监,参与后勤经济业务活动,制订、完善相关财务规定,审查财务报表和报告,为后勤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配合学校做好年终决算等。后勤财务总监由学校委派,人事由学校任免、工资福利等待遇由学校发放,有利于财务总监代表学校行使监督职能,成为学校与后勤信息沟通的桥梁,避免后勤财务管理失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缺点是委派的财务总监难以约束后勤法人不合理的决策行为,易受到排斥,甚至受对方的制约,影响了财务监督的力度。(三)学校委派后勤财务人员模式。为改变委派财务总监模式存在的“短板”,后勤财务人员全部由学校委派管理,财务独立核算,后勤财务资料单独设档保管。财务人员依据后勤制订的相关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监督,配合后勤做好报表决算等工作。学校委派后勤财务人员,能够从核算上强化监管力度,从人事、经济利益上确保财务人员与后勤不存在依附关系,确保财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独立性,发挥了会计职能。但委派后勤财务人员参与后勤内部管理与监督,具有“运动员”与“裁判员”双重身份,要想做到职责不越位、不错位比较难。同时学校财务是会计人员的管理部门,财务人员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后勤实体是业务部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双方对会计信息共同负责,所以存在追究会计责任难的问题。(四)后勤财务二级管理模式。学校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院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将事权下放至学院,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也相应地下放至学院。参照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以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学校为后勤设立会计服务科室,财务独立核算,财务人员负责后勤日常业务的核算、报表编制、档案管理等,为后勤提供便捷的财务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流程与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务监督与控制职能,强化财务服务功能。后勤财务二级管理的缺点在于预算的编制与可控性差,支出与预算脱节,财务支出不规范,账务处理系统的独立性使学校与后勤的财务信息碎片化,财务人员核算业务存在局限,逐渐降低了专业知识水平。

三、新形势下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决定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组织管理体制,将后勤职能的行政化与经营管理进行划分,将行政管理体制转变为契约式管理模式,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甲乙双方契约式的管理模式、后勤集团管理模式、完全社会化的后勤企业模式等。为顺利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适应后勤管理模式的发展,高校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后勤参与社会化改革的不同程度,探索不同形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及时为后勤管理者的决策提供财务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因此,后勤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势必影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促使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在自主管理、委托管理、分散管理等模式之间转变,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二)资产产权属性促进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后勤实体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不仅拥有学校无偿提供的资产、后勤发展过程中自购的资产,还拥有累积收益性资产,不管何种形式产生的资产,后勤资产产权属性关系着学校对资产的处置权,影响着学校对资产的调配重整。因此,各高校强调后勤资产管理主体是学校,明确后勤资产产权属性均为国有。随着后勤实体税收优惠政策的逐渐减少,学校将资产重整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明确后勤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服务保障功能(经营性资产由学校资产经营管理责任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资产产权属性影响着后勤实体的管理范畴,影响着学校对资产管理模式的调整,进而促进与之相关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匹配提升。如有些学校出于对后勤资产的安全及规范管理考虑,将后勤财务集中于学校财务管理与核算,该类做法在全国农林高校中较为普遍。(三)监管力度影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完善。后勤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校师生,收入主要来源于学校拨转的经费,部分为经营收入。为监管后勤经费的使用效益,掌握后勤实体的真实经营状况,避免学校公共资源的浪费,节约后勤经费供给,学校不仅重视后勤财务报告,还重点加强了对后勤实体的监管力度。通过学校内部审计、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等监管方式,加强对后勤实体的财务收支审计,加强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其经济效益。学校根据审计监督情况,要求后勤实体规范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监管层面推动后勤对制度的执行力与约束力,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实现财务的有效控制。同时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后勤从管理上带动治理,不断提高后勤治理水平;从财务上配合治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寻求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四)会计制度改革推进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国家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政策的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皆加剧了经济业务处理的难度,促使会计准则制度不断与时俱进。为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衔接,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财政部相继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加快了高校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二级单位、后勤实体等单位在财务管理内涵及外延方面的高度兼容性,同时还便于相互之间核算的对接、报表的汇总等。会计制度的持续改革创新影响着高校与后勤的财务管理内容,影响着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四、新形势下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相融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新思路

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后勤管理市场化日益成熟,在后勤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考虑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将后勤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阶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新需求。(一)做好管理与财务制度对接,优化全局化管理效益。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包揽后勤一切的弊端,将公益性投入与经营性营利相结合,优化高校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因此,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高校管理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需与高校管理体制相协调。目前,有些高校通过考察后勤社会化不同阶段的改革特点,基于后勤管理机制及机构设置的特点,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发展规模等因素,在后勤管理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后勤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授权审批,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做好后勤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对接,理顺主体职责,强化制度保障;做好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制度对接,优化财务流程。统筹规划全校一盘棋,扩大财务规模效应,规范财务管理,实现投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达到全局化管理的最优化。(二)设置项目和科目相互衔接,全面反映学校运行成本。后勤经济业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核算业务既有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又具有经济的利益性,在后勤服务公益性与营利性博弈过程中,其核算业务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执行双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双系统平行记账核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原后勤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一致,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与企业类基本相同,恰好弥补了将后勤财务纳入学校财务在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的不足,适合当前后勤经济业务的基本需求。因此,学校财务按后勤经济业务的需要设置项目,将后勤经费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执行新制度会计科目的规定,做好经济分类科目的对接以及原后勤财务科目余额的衔接。重点加强后勤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分析工作,准确核算经济业务的内容,全面反映学校运行成本信息,避免后勤经济业务游离于事业单位而产生核算内容不完整、信息反映不全的状况。(三)采用外购模式简化后勤保障业务,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财政部要求各部门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相关实施措施,使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购买服务是指将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向社会机构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如将饮食、保安、保洁、绿化等后勤公益性、服务性的部分业务实施购买服务。在后勤服务业务方面转变服务模式,引入社会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提供新思路,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服务外包的模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担,通过与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约定双方责任与权利,理顺后勤与中介服务机构、学校三方的职能,后勤工作的重点将转变为强化管理,学校财务方面则根据后勤对合作方的考核情况,依据双方合同约定支付款项。(四)整合后勤人员与资产,保障后勤工作有序开展。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融合,涉及人员与资产等方面的重整,需要学校跨部门组建以国资、审计、财务、人事、后勤等单位为主的资产清查小组,核实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交由学校有资质的公司如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归公司管理;非经营性资产由学校根据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处理。后勤剩余人员原为学校在编人员由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安排,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聘用人员按需择用。后勤财务人员由学校财务统筹规划,计财处安排财务人员负责核算后勤业务(财务人员每学期轮岗核算后勤业务)。人员与资产的有序重整,确保后勤各项工作平稳过渡,为后期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打下基础,为完善后勤财务管理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五)绩效考核指标硬性与柔性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后勤管理部门要以经费项目为考核目标,明确后勤整体目标,将总目标按科室与职责分解。其次,后勤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后勤管理部门为主体,各科室为辅助个体,全面反映后勤运行成本。最后,制定硬性指标与柔性指标两种形式的绩效考核指标,硬性指标如预算执行率、成本费用率、设备损耗率等;柔性指标如服务效率、服务满意度等。考核时应注重量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兼顾定性指标中社会目标的变化,将绩效考核的硬性目标与社会定性目标相结合,考核后勤业务活动的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后勤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与核算的思路,适合当前多数高校后勤管理半社会化发展的需求,适合高校教育事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不断探索的实践选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程度的不同,需要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此相匹配,从而促进后勤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有力地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S].财会[2018]19号.

[2]黄娴.试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48-49.

[3]王永强.高等学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82-83.

[4]吴双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4):180-183.

[5]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财政部令第78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S].国办发[2013]96号.

[7]吴加顺.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学习,2015,(17):40-41.

[8]张翠青.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新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4,(9):112-113.

[9]潘柳清.高校后勤财务核算模式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13,(1):81-82.

作者:林琴珍 孙思惟 黄振胜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计划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