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17 10:01:50
导语:高校后勤管理创新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意义,从管理理念、人才队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最后着重提出了“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优化整合行业中的生产要素,挖掘行业潜在价值,增强行业生产力,提升行业创新力,创造新的行业发展生态。面对“互联网+”的盛行,很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开始探索“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
1“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意义
把“互联网+”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目前大部分高校师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以及工作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与高校师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匹配,把“互联网+”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让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使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开展工作,强调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强调工作技术的升级更新,这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②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互联网+”技术更新迅速,将其应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可以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同建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收集整理师生的反馈意见并加以改进,这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1]③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结合,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胜任岗位工作。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借鉴其他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成功经验,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尝试把“互联网+”概念加入其中,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建设官方微博,等等,加强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试点工作成效较好,有大范围推广的趋势。当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观念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人员不重视提升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工作保持稳定就行,无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开展后勤建设,仅仅把互联网视为一个普通的信息平台,用于分发通知和刊登新闻。鉴于此,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摈弃落后的后勤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勤改革奠定思想基础。(2)人才紧缺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年龄方面偏大,根本无法适应“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导致后勤改革进展缓慢。鉴于此,高校应该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引进具备一定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年轻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后勤人员实施针对性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业务水平,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解决人才紧缺问题。[2](3)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高校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但因其服务范围广、业务种类多,再加上原有的设备陈旧,导致“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程缓慢。鉴于此,高校必须加大对后勤改革的投入,整合原有的基础设施,适当引进先进设备,各部门通力合作,实现后勤资源的共享共建,最好能够建设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后勤管理系统。
3“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围绕“居、食、住、行、建”五大服务功能,构建由资源共享、综合服务、科学决策以及智慧环境这四部分组成的“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体系(详见图1),从服务形式、规章制度、推广方式以及合作共建这四方面来具体展开。(1)创新服务形式。基于“互联网+”背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创新服务形式的主要表现是构建后勤管理微平台,就是在逐渐完善后勤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后勤服务的多元化。该平台以QQ、微信、微博为主要载体,设置了发文通知、新闻、建议投诉、后勤报修、BBS等基本功能板块,同时还与网络上的一些社会功能板块相链接,高校师生可以经由该平台购买车票、电影票,预定的士,查询公交路线等,并且还可以通过微社区开展双向互动沟通,倾听师生心声,为师生答疑解惑。[3](2)健全规章制度。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相关制度,为后勤改革提高制度保障,由于“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还处于尝试阶段,因此所制定的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改革进程和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政策与后勤改革相匹配。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不能仅仅是让制度“上墙”,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落实到后勤服务工作中,并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实践、修正和完善。(3)加强推广力度。由于是新生形态,很多高校师生对“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认知尚属陌生,更谈不上操作使用。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推广力度,通过学校网站、广播、校园宣传栏、BBS、QQ、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立体化宣传,让师生了解到其服务内容、服务优势所在,尤其要宣传后勤管理微平台的各项服务模块,提升“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影响力。(4)多方合作交流。“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不仅仅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后勤改革环境;需要网络服务部门的参与,以保障网络的通畅无阻;同时还与一些软件开发商合作,提高后勤服务系统客户端与系统的兼容性,开发更为先进的后勤服务系统软件。
4结束语
目前,部分高校的“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获得一定成效,但服务内容尚少,业务功能较为单一,还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进一步拓展思路,挖掘更多满足高校师生需求的后勤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
作者:周伟亚 单位:吉林大学资产管理与后勤处
参考文献
[1]田利华.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123”转型战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6(10):101~103.
[2]林正荣.互联网+战略思维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5(04):21~22.
[3]支琴,卢志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5(21):58~60.
- 上一篇:高职后勤管理与育人作用探析
- 下一篇: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帐务处理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