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新思路
时间:2022-01-25 03:35:54
导语: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人员监测负担也逐渐加大。本文以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为研究对象,对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问题。同时,根据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特点,从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制度、环境监测质量评估体系、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人员等方面,对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新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环境;检测;社会化;质量监管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近几年,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质量监管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效率,有必要对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进行优化分析。
1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现状
21世纪初,我国将湿法空气自动检测设备数据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环境监测项目主要包括PM10、NO2、SO2等。2012年,我国推行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将O3、PM2.5纳入了环境监测体系,对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月度浓度也提出了更高严格的要求[1]。同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对于长江三角区、京津冀地区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设置了将近500个国家空气网络监测点位。在近几年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进程中,环境监测运维补充力量急剧增强,为社会化运维监管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但是,现阶段环境监测社会化监管主要运维能力与预期发展仍具有较大差距。
2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问题
2.1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力度不足。从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监管方式层面进行分析,虽然我国各地区均要求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并没有指定具体可行的社会化环境机构监测办法。除山东、新疆等地采取目录登记+备案的方式进行管理以外,其他地区大多选择能力认证+认证证书的形式进行管理,导致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工作实效性不足。2.2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往单一检测资质评价方式,并不能有效检测社会机构与环境监测行业要求的符合程度。2.3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人员缺失。相较于公益性环境监测机构而言,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另外,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初期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环境监测技术及信用等级管理机制,导致环境监测社会化管理难度较大。
3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新思路
3.1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首先,为了完全打破环境监测技术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限制,区域内环境监测监管部门可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认证管理。也就是说,通过跨省域管理指南及标准的制定,结合社会化环境监测领域附加要求的设置,对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管理经验不足,在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设置独立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标准。例如,美国针对社会化环境监测领域特点,颁布了《环境分析实验室管理技术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协同环境监测委托机构增设了环境社会化监测亚类认可项目。附加要求的设置,可为环境监测社会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制度支持。据此,我国可在社会化环境监测领域引入补充条款,如环境测试领域的化合物测试、微生物测试、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等。同时,对社会化环境监测人员、记录控制、设备、介绍、采样、质量保证、溯源和方法确认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其次,在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管理过程中,区域环境监管机构可协同上级部门,构建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评定机构为辅的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组织体系。同时,为了避免CMA资质认证缺陷,针对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专业需求,可借鉴国际实验室认证经验,加强对石棉、二噁英等物质的现场采样及监测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增设自动检测、危险品废弃物鉴别认证模块,并设置具体的分类检测标准。再次,现阶段,我国社会化环境能力检测大多以CMA认证评审为依据,极易发生交叉认证情况。因此,各级环境保护主要管理机构可在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招标阶段,将环境监测对象作为重点,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进行适当约束,并强化事中、事后分模块监管,减少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盲点。同时,从质量体系运行、质量监督管理技术、质量监管方法认证等方面协同技术部门开展不定期飞行检查作业,最大限度提高行政资源利用效率。3.2完善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可为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作业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借鉴。因此,依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文件的规定,针对不同社会化环境监测运维管理机构在规模、技术水平、行业服务实践、人员数量等模块的巨大差异,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站点运维机构可制定系统可行的环境监测社会化监管评估方案,并从评价要素、分值权重、评分技术、管理标准等方面,对准入、运维绩效及服务进行全方位评估。首先,依据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机构运维资质、业绩、绩效、子模块仪器运转率及巡察频率情况,可将运维绩效作为主体,结合准入、运维服务权重分配,以百分制的方式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2]。其次,在实际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过程中,准入评估主要占用分值为25分。其中,运维资质及能力占15分,主要对环境监测社会化运维机构独立法人资格、是否通过ISO14001认证、机构固定场所与运维站点所需设备差异、运维人数配置及运维能力覆盖范畴等进行逐一评测;而运维业绩占据10分,其主要包括运维机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运行情况、社会保障资金占额、近几年参与政府采购经营活动违纪情况及运维项目合同总额等。再次,运维服务评估主要占据分额为15分,其主要包括运维服务方案、运维收费两个模块。其中,运维服务方案占10分,主要包括站点仪器设备运维与修理方案、运维质量与控制方案、运维服务响应方案等;而运维收费主要占5分,主要包括收费价格与服务方案运维成本匹配程度、收费价格是否超出预算方案两个模块。最后,运维绩效评估占60分,其主要是指环境保护主管机构对运维活动检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其具体包括运维子站仪器运转效率、委托单位质量监督检查情况、委托单位质量监控考察情况等,各占20分。其中,委托单位质量监督检查主要依据《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检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655-2013)的相关规定,对采样系统仪器、现场测试标准检测数据、运维记录规范性等进行检测。3.3加大环境监测社会化人员管理力度。人是影响环境监测结果质量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人员技术水平、管理规范性及管理意识等对最终监测管理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依据现阶段环境监测社会化管理情况,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委托单位可从社会环境监测人员信用登记、监测能力评估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方面,社会环境监测人员信用登记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监测人员从业履历、从业信用、再教育三个模块。其中,环境监测社会化人员从业履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的技术性,对关键岗位环境监测人员采取履历登记的方式,便于环境管理机构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环境监测市场人员流动情况,避免某一岗位人员频繁流动对整体环境监测市场造成影响;环境监测社会化人员从业信用主要通过个体从业信用等级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避免人为因素或者外部因素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社会化环境监测人员再教育主要依据环境管理需求,跟随环境监测领域发展步伐。在社会检测机构内部,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化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工作,通过社会环境监管专业技术培训、仪器设备培训或检测机构专业培训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提升环境监测社会人员专业素质。另一方面,社会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能力信用评估主要是依据公益性环境特点,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专业能力、行业信用及人员结构性流动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其中,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专业能力主要通过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阶段计量认证资质进行管理;而社会化环境监测业务信用评估,则是依据体系质量检测标准,构建长效且稳定的环境监测机构信用评估体系,为社会环境检测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结构性评估主要是针对人员异常变化机构,对其内部人员流动与环境监测业务质量进行关联分析。此外,依据“两高司法解释”对社会化环境监测科学性的新要求,社会化环境监测监督管理机构可采取数字化管理技术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管理。通过动态化数据更新,推动社会化环境质量检测管理重心前移,为社会化环境监管效率提高提供依据。在以信息化为主的社会化环境质量监管过程中,主要从人员、设备、材料、制度和环境等多个层面,利用IT技术构建计算机集成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即CIQS[3]。CIQS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利用数字化信息流,对社会化环境监测站点内质量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为检测数据溯源分析提供依据。同时,在计算机集成质量信息管理平台上,也可以对整体系统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如环境监测仪器状态信息、环境检测上岗信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多模块信息的有机整合,可为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在检测任务开展前期获得最新质量管理要素提供帮助。
4结论
社会化环境监管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针对社会化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低价竞争、弄虚作假情况,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应结合环境监测市场要求,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构建专门的多部门统一的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时,逐步完善社会化环境监测评估机制,结合人员信用登记机制进行推广和应用,为社会化环境监测行业良性运转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娟,王湜.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社会化运维量化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5):1-3.
2董铮,王琳,田芳.浅谈“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环境科学导刊,2014,(1):42-43.
3朱燕玲,姚玉刚,丁铭.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9):138-140.
作者:张晓燕 戴肖云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环境监测站
- 上一篇: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 下一篇: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