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联系
时间:2022-05-13 03:22:32
导语:小议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联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许多学者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也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党玉婷、万能(2007)运用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1994~2003年期间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5]余北迪(2005)通过对1992~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对外贸易给我国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规模效应要远大于正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6]张连众、朱坦等(2003)与陈红蕾、陈秋峰(2007)等以2SO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就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7-8]相对而言,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证研究似乎更集中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方法,主要有朱红根和卞琦娟等(2008)[9]、陈恩和慎少辉(2008)[10]、刘培和朱勇(2008)[11]、于洋和赵珂颖等(2010)[12]等等。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方法就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拟以福建省为例,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就对外贸易工业制品结构与环境污染排放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规避了回归分析方法的许多不足,它不需要很大的样本容量,计算量小,对数据的平稳性和规律性要求不高,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一般比较相符。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1.环境污染排放指标。本文选取以下指标反映环境污染程度:(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1y);(2)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y);(3)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y)。2.各大类主要工业制品出口指标。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其中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也是加剧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分析工业制品出口与环境污染的关联程度,本文根据福建统计年鉴中对出口工业产品的分类,选取以下各大类出口值较大的工业相关制品:化学及相关制品出品值(1x)、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出口值(2x)、机械与运输设备产品出口值(3x)、杂项制品(4x)。
(二)福建省对外贸易现状与环境污染排放概况
经过改革开放,福建省对外经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口贸易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10亿美元到2010年的1000亿美元大关的突破,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1088亿美元,其中,出口715亿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5%。[1]从表1中也可以发现各类主要工业制品的出口增长情况:2003~2011年福建省化学相关制品的出口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从2003年的1976147万美元降到2005年的91773万美元,后又不断增加到2011年的313402万美元;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则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753750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399269万美元,9年间增加了3倍;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出口也基本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5098万美元到2011年1735471万美元,9年间增加了将近6倍;杂项制品则从2003年的883821万美元增加到4078727万美元。总的来说,近些年来,各类工业品的出口尽管有些波动,但基本都呈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当然,在对外贸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福建省的资源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从表2中的环境污染排放情况来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年排放总量从2003年至2010年一直在不断增加,到了2010年达到7486.58万吨,但到了2011年则降到4414.98万吨。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一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总而言之,福建省污染排放形势不容乐观。
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GreyTheory),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动态的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即体现为关联系数的比较,并可根据关联系数的大小来排序确定关联程度的大小关系。[13]通过对关联系数R矩阵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来看,化学相关制品出口、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出口与机械运输设备产品出口都是“三废排放”的主导因素。首先,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包括纺织、造纸业、皮革制品、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金属制品等,这类工业制品的出口与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的关联系数分别是:12R为0.7842、22R为0.8135、32R为0.7908,三者值都在0.75以上,可见它是“三废”污染排放最重要的因素。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但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等,而且还排放出大量有毒的污水,尤其是造纸和纺织业等。此外,金属和非金属矿在治炼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总量也非常大。其次,化学相关制品的出口,它与环境污染“三废”排放的关联程度也较高,关联系数均在0.73以上。化学相关制品包括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医药、染料及塑料制品等,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相对而言,机械运输设备的生产污染排放次之,但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在电镀、治炼过程中一方面产生大量的污水,另一方面也产生大量的SO、粉尘等废气。
2SO、粉尘等废气。2.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各类工业制品的出口的关联情况来看,它与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出口的关联系数12R最高,为0.7842;其次是与化学相关制品的关联系数11R为0.7312;再次是它与机械运输设备出口及杂项制品出口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6825与0.6339。之所以固体废弃物排放以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出口为最,主要是因为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与采矿业相关,因此,固体废弃物特别多,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福建省固体废弃物排放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碳开采与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排放为152万吨,占全省总排放的79%。[14]
3.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与各类工业制品的出口的关联情况来看,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的出口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关联程度最高,其关联系数22R为0.8135,其次是它与化学及相关制品、机械运输设备的关联系数,它们二者比较接近,分别为0.7321、0.7226。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的出口之所为最,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出口行业涉及造纸业和纺织业,而这两个行业都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大户”;其次,化学及相关制品的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同机械制造业比较接近。相对而言,杂项制品相关行业的污染排放较少些。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大部分集中在纺织印染、化工、造纸、皮革等重点排污行业,其中纺织印染,皮革业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晋江一带;而造纸业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其一是林业资源丰富的三明、南平地区,主要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代表的造纸产业集群,其二则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泉州地区。
4.从工业废气排放与各类工业制品出口的关联情况来看,关联程度最高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出口,其关联系数32R为0.7908;其次是它与化学及相关制品的关联系数,即31R为0.7503;而与机械运输设备出口与杂项制品二者的关联系数相对而较低些,分别0.6937、0.6152。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品与工业废气排放关联程度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非金属矿采选业会排放大量的粉尘、2CO等,而化学及相关制品的生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2SO等。就福建省产业结构而言,福建省工业废气排放比较严重的主要有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水泥和建筑陶瓷等行业。
对策建议
通过对福建省各大类工业制品的出口与环境污染“三废”排放的灰色关联分析,结合当前对外贸易与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增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仍然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产品的出口基本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为此,首先,政府应该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增大研发投入,激励出口型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淘汰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减少出口型企业的污染排放;再次,以技术、品牌、营销、标准为核心,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出口占比,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1],努力实现外贸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调整出口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我国许多产品都通过加工贸易出口,而加工贸易中又以纺织、服装、机电、金属制品、家具、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不但附加值很低,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国内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恶化,因此应该逐步减少加工贸易的比重,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把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全球要素转移重组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贸易出口,降低和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使我国的贸易结构绿色化、清洁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环境制度,加强环境管理首先,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环境管理制度,开征环境税和碳排放税,严格规范出口企业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问题,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健全产权制度,确保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坚持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尽量把出口型企业的污染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增大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惩罚成本;其次,完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全面推行绿色招商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园区。[1]再次,应加快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境认证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标准,限制发达国家把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不能让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四)转变传统政绩观、引入社会评价制度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片面追求GDP,便产生偏袒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控制出口企业的环境污排放问题。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惟GDP论的政绩观,建立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入社会评价,充分发挥公众评价的作用。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企业公布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形象,提高公司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另一方面也通过公众的压力规范了企业的环境行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5]
(五)完善投融资制度,控制企业资本命脉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以从企业的投融资行为进行调控,政府对于出口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通过出口信贷政策来约束出口企业的污染行为。政府环保部门可以通过与出口信贷银行共同合作,对于办理出口信贷的企业进行审核,对于那些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排放的企业,限制办理出口信贷业务;其二,国家环保部门还可与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监会共同合作来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出口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违法情节的企业采取停贷或限贷措施,迫使这类企业为获得银行信贷不得不控制自身的环境污染行为。
作者:钟明春徐刚单位:福建江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 上一篇:略论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增值
- 下一篇:村庄环境污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