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

时间:2022-05-02 03:27:04

导语: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得以确定三明市政府确立了统领性的、全局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略和方案。生态文明是人类自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来更高的文明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明市委、市政府在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资源锐减的困境时,2003年把“生态兴市”,建设绿色产业高地作为该市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推动三明市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的转化,促进了三明市绿色产业原有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的发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三明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其分析了三明生态市建设的有利和不利环境,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生态市建设的任务和重点、生态市建设的功能区划和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它是响应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体系,为具体部署三明市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11年,为了建设海西生态型城市,推动三明市又好又快发展,加强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三明市政府编制了《三明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阐明未来五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三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据。此外,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2008年三明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意见》《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东牙溪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这些法规和文件表明,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地位得以形成。

生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生态经济是现代新兴产业,是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4](P28)它是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高度统一。三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获得体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2012年,以三钢、闽光新型材料等企业为龙头,三明市形成了7个百亿元以上创新升级产业。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三明市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紫杉醇提纯、雷公藤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提高其在全市产业的比重。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三明市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着力抓好三明城市物流园、三明汽车综合服务区、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特别以三明“陆地港”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商贸物流业,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综合型物流园区,使它成为连接江西腹地、福厦漳泉港口的海西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在着力推动自主创新方面,三明市围绕突出产学研合作和平台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同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50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超1000个。[5](P1)

生态文明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以三明市精神文明研究基地、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三明市哲学学会等研究机构为平台,大批致力于生态文化研究的学者,结合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潜心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近十年,学者们公开发表的关于三明市生态文明研究的论文达200多篇,著作4部,研究者们挖掘了具有三明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内容和形式,从理论上阐释了生态文化的形成及其体系构建,论述了三明市生态伦理建设的时代价值、生态危机和社会制度的变迁问题,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学、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生态消费、生态教育等层面论证了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兴未艾的研究,不仅巩固和积累了三明人民创造的生态文明,还将推动三明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中国环境问题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三明的重工业城市属性决定了三明要彻底摆脱生态问题的困恼,建成适合人们生产和栖居的美丽城市,还将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一)三明人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方国家在1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就集中显现出来了。生态文明应该是一切文明之基,不处理好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类文明的进程将会受到冲击。近年来,三明市政府组织了多次的三明精神内涵的讨论,也有学者撰文解释生态文明与“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的关系,但总体上生态文明在三明精神中的地位不够凸显;三明的经济发展后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经济排名在福建省属于中下水平,三明的政府、企业很容易在理论和现实中倾向于把物质增长、规模扩张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另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还不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也随时代的进步而日趋丰富,总体看来,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觉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科学技能和环保参与五个方面。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持续动力。当前,较多的公众对于生态问题认识模糊,生态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不少人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只是政府的责任和事务,这导致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热情不高。

(二)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但就如中央在2007年的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我国完成既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三明市产业布局不太合理,工业企业结构比重仍然过重,再加上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还有市场,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明的冶金、化工、电力、机械、煤炭、纺织、建材、林产加工等产业仍以高物耗、高排放行业为主。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97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单位GDP能耗每万元1.751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23686万吨,较2009年上升7.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总量的66.77%)上升1.9%,二氧化硫总量超出省里下达的控制要求,市区酸雨率达到50.0%。[6](P2)很多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不愿投入和运行新工艺,对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不太重视,甚至不顾环保部门的监督,采取放任的姿态。同时,三明的循环经济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2006年,三明开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以三钢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希望在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方面形成产业链,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积累经验。五年来,企业受利润最大化原则驱使,循环经济的推广和使用进度比较缓慢。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只有建立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主导的制度结构和法律规范,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才会变得规范,并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障碍,使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伟大理想和目标得以实现。[7](P27)当前,三明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各界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资源价值补偿制度、绿色信贷制度、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绿色保险机制、民间投资生态文明建设的回报机制等执行力度不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同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还不明显。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P3)这是我国执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那么它就可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衰落和灭亡。”[8](P11)三明市的生态文明是在应对三明市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问题的挑战中产生的,三明的建设需要根据三明工业城市的实际,探索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推广长汀经验,激发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意识长汀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1983年起,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省委、省政府每年补助1000万元,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让百万亩荒山重新披绿。2011年12月、2012年1月,国家领导习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作重要批示,表示对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和指导;1月29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孙春兰赴长汀调研时强调,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长汀经验的核心,就是引进社会资本,公司包山种银杏,村民大胆跟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按照长汀经验,三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有力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推动系列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政府相关的环境决策。其次,以政府为主导,持续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的环保培训,培养全民环境道德素质。最后,全社会要有长远意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养成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上处处考虑环境保护的习惯,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二)科学规划城市化,通过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解决环境问题,仍然要从城市开始。当前,三明城市化程度还处于中期阶段,2009年,三明市区流进人口11.7万人,城镇化率为44.4%,今后,三明的城市化进程还会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利用三明“绿色宝库”的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城市,打造宜居的、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因此,不能仅把城市当作客观的物质对象,而应该要在城市中内在地包含社会因素和由社会关系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内涵。这要求把城市规划当作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来看待,不仅要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更重要的是保持城市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9](P24)一方面,三明作为重工业基地,把三明钢铁厂等大厂进行搬迁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产业升级来打造宜居城市。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因此,技术创新、降低煤炭耗能,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产业准入审批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第三产业,是促进三明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和同城化,我们要在城市化的潮流中,抓好城市中心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三)实施环境友好型政府管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再次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形成了“环境友好型政府”理念。环境友好型政府,就是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铸造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10](P45-46)环境友好型政府管理,就是政府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首先,政府要营造生态政治氛围,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生态民主模式,把生态价值观渗入到政府的决策、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绿色公民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全社会开展生态论坛、辩论和行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要实行环境友好型的公共治理。三明是重工业基地,政府要把物质增长当作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反思增长的结果和意义,要求各级部门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环境风险评价,使政府、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协调统一。总之,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三明市不仅不能放弃已有的生态文明成果,还要不断挖掘生态优势,抢占机遇,创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历史将证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人类实践,必将促进人类所有文明的进步。

作者:谢松明吴细玲单位: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三明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