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生态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5-02 03:04:27
导语:谈马克思生态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今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竞争优势,推行自然生态环境领域的新殖民主义,通过经济手段等输出污染和掠夺全球资源,使本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污染物输入国,其自然生态环境则迅速恶化,加之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落后的渴求,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破坏效应的累加,使得整个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加速恶化。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在重复以自然生态环境换经济总量的增长、向自然生态环境转嫁社会压力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或地区为满足奢侈享受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而滥用和破坏资源。这种现象走向的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则是殊途同归的,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是效果倍增的。人类社会生态地、历史地植根于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物质世界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辩证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残酷紧迫的现实状态。在工业文明框架内,经济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纳污容量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现实状态下工业文明实质是无法持续的。只有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环境中得到积极的动态交换,才能不割裂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均衡动态代谢过程。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地区和行业部门,依靠牺牲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纠正。我们国家,特别是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和行业部门,自然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不合理的开采和开发,使得自然资源极度浪费,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大量的“嫌贫爱富”现象,开采富矿,舍弃贫矿,大量共生的矿产资源被丢弃,滥采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资源性污染现象非常突出,对生态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对废气、废水、废渣和余热等的利用率很低甚至是完全没有利用和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具有很大回收利用价值的资源,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更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按照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的经济发展正逐步逼近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极限,如果经济发展依然按照现在的方式,那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甚至于全世界经济体系都将面临无法持续以至于崩溃的局面。自然生态环境损害的加剧,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仔细剖析工业文明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体制中,我们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建设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再恶化,为了子孙后代的将来,我们必须停止对自然界无所收敛的索取和对生态肆无忌惮的破坏。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2]P5这句话寓意深刻,《联合国环境方案》曾用这句话来告诫世人。这样的可持续社会,首先是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必然是生态文明的。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的继承和阐扬,吸取了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源泉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完整的提出“生态哲学”或者“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马克思在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阐述中已涉及到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的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人的现实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改变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在改变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的实践关系出发,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的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它只能是相对寂静无活力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如果是处于一种盲目和无远见的状态,那么,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最终还是会加诸于人类自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肆意的生态破坏,也将会导致作为自然界物种之一的人类的生存危机。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3]P256这精辟地揭示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深刻的指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各种活动的影响最终对象还是人类自身。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地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自私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需求而对自然生态环境等的索取缺乏足够的的理性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依存环境。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心,实质上是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关心;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将来,是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前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人类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当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更加应该遵循自然生态环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故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与和谐共存,不仅仅取决于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价值、自身能动作用的感悟程度,更为基础的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性程度,取决于人类对自身自然存在的生物属性的认识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程度。人是社会存在物,更是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物种,必然受限于其生物属性,人必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保持稳定的世代繁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以自然为本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源泉。而自然对“人”来说并非全然被动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人与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相互影响共存与生产全过程,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力概念。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到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等其他社会发形态的国家和地区,人与自然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人类社会的存在是高度依存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的源泉,自然生产力的存在不因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与之相对的是,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来分析,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影响,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其对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生活资料的源头处从与自然人的基本生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制约和影响,自然界也是人类生物属性的存在基础和来源之地,从产生的时序来说,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的无机的身体本身就存在于并最终要归属于自然界的无机世界,人类本身的存在,也是其生物属性在自然界中长期累积进化的结果,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产生。其次,它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是各种劳动资料的直接或者间接来源,对社会生产力同样产生无可替代的制约和影响。各种劳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甚至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规避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这一必要前提,劳动作为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介手段和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力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分析说明人本身无法离开自然而存在,人类的生命延续存在受到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本源上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本身以及这一无机身体的存在基础,因此,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一现实实践,协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这一有机整体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动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中介,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束缚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通过劳动实践而实现同步和统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将人自身的自然和外在自然强调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P67这一思想,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实践。“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5]P201-202然而,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对自然过度的开发,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过分对自然施加人类的影响,造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存在发展的背离。在工业社会,人和人的劳动实践被资本异化为破坏自然生态的手段,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长远利益,也忽视了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物种的整体利益,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和技术手段的滥用,不仅仅造成人类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造成了人与生态自然的对立,人类对自然力滥用而且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导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的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短期不可逆的损害。
自然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但这种自然并不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界,而是经过人类劳动实践中介作用后的自然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揭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可能性。不是无节制的改造自然界,也不是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的劳动实践,而是与自然界同步和协调发展,对自然界进行科学合理的劳动实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在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下,以资本家作为社会控制阶层的经济人,为了不断的积累,在生产过程中,在对劳动者剥削到极致的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也达到了极致。自然界是被用来为工业提供燃料并生产用于销售的商品的原料来源,工业社会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为了达到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这种对不断增长的内在冲动加剧了资本主义秩序的社会代谢,也必然会导致对自然的需求的增加。新技术被用来扩大生产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更多的成为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实现其经济利益诉求的手段。结果,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里,资本主义与自然陷入了一种“持久的冲突”[6]P6之中。工业文明时代,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导致了作为空间和物质能量方面都极为有限的自然界的自然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而且,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将破坏那些支撑生态系统再生产的自然循环和过程,从而使得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脱离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走契合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人是生物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中的经济人;是感性和有限的生物个体,也是理性和自由的生物个体。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源于自然人与社会人不同定实质同归属的自相矛盾,问题的解决是这种矛盾的根本解决,解决之道不是简而化之的判定孰优孰劣。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直动态变化的(其中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程度越来越强,人类自身作为这一动态变化的外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的自然属性不变,只能去适应这一变化着的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和经济社会中的“人”之间自相矛盾的解决,必然要统一于自然生态环境所固有的变化节奏和规律中,作为双重属性的人,必然要同步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进化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解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的矛盾关系的和解,社会经济运行制度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地关系。将环境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确定为符合人与生态自然环境同步进化所遵从的固有符合自然要求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自然界烙下其种族印记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并且永久性的受自然生态环境的束缚,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仍然依赖于其所属于的自然界系统。因此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不断产生的反自然、反生态的问题,标志着人与自然的矛盾,表明人类只能通过了解自然的客观规律来辩证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理性的组织各种生产实践活动。[7]P188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则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其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内在统一思想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是无法调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依靠单纯的人道主义或单纯的自然主义,都是难以完成的课题。只有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基础,解决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和冲突,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解决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道主义的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人道主义包含了自然主义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成为人道自然主义,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才能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8]P21。马克思恩格斯既主张人通过提高认知能力加深对自然界的认知来对自然界施以主体能动影响使得自然界更利于人类的延续发展,认为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既要斗争又要合作,同时又强调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和优先性,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契合的,对马克思的自然客观和优先思想是一个发展。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既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或片面生态中心主义;既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又反对把人类自身当作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宰。面对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立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把人类的经济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放在首要位置上,以自然为友,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包含了人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9]P857马克思指出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代续性也是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要想实现这种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上来。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始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最终实现这一矛盾的彻底解决,共产主义是必然之路。共产主义社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0]P73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仍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前期的基础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通过以生态文明这一理论为指导,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角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时在发展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视角看,也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生态文明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充分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深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的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的经验得失并总结现代生态环境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是达到马克思生态理论中“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者:董振华高芝兰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中共宁乡县委党校
- 上一篇:探索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
- 下一篇:促进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