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时间:2022-07-09 03:27:30
导语: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伴随着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为此,本文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特征突出、风险传导性特征明显、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道德风险扩散性突出等;基于系统论提出六要素系统分析框架:系统性风险要素、电子商务环境、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供应链关系以及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控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中小微企业;风险管控;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主要特征
供应链将初级生产、经济再生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紧密串联为一体,因其运行管理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出自身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风险特征突出。系统性风险的典型特征是单个主体难以通过风险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或分散其风险,具有突发性明显、扩散性强和破坏性大等特点。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而言,系统性风险特征尤为突出。在供应链初级生产环节,易于受自然灾害或经济环境影响,导致某一区域初级供应商集中大面积的损失,所形成的风险可能迅速通过供应链关系传导、扩散,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而发生在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日本高田公司安全气囊质量丑闻等,诱发了整个供应链危机,并扩散至整个产业,形成了影响空前的全局性危害,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分析,反映供应链金融突出的系统性信用风险特征。二是风险传导性特征明显。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为依托的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经济行为,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动态关联关系,任何一个参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都会沿着供应链传导扩散。上游中小微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会通过价格、供应关系等逐级传导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将影响供应链上资金的正常流动,从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形成影响;而如果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风险,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危机,造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发生。此外,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中介性参与主体,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功能,信用风险也可能通过物流系统波及整个供应链金融。三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过高的直接原因,金融机构依托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掌握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融资服务,但现实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掌握并不全面,多限于表面的交易信息,难于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管理、财务能力、真实竞争力以及历史信用记录等全面信用信息。或者即便能够获得相关信息,也无法甄别其真伪。这当然与中小微企业的基础素质有直接关系,但也与信息网络技术在本地区、产业、企业间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管理中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比较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协同。四是道德风险扩散性突出。道德风险一般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交易相关方为获取不当得利、避免责任而发生逆向选择行为导致的违约风险。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经营主体经营规范性、持续性较差,很容易在经营过程中做出主观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并沿着供应链进一步放大,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中小微经营实体受内外部环境制约,抗风险能力偏弱,当遭受外在风险侵袭时,部分经营主体会发生被动道德风险,并引发其它经营者效仿,导致道德风险横向扩散,从而诱发供应链金融整体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框架与因素分析
根据系统发展观,风险的形成动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风险主体自身及其行为因素,能够自我控制;而外因是风险主体难以准确预知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的,从参与主体的视角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体(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直接载体(融资资产)以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供应链关系等共同构成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在动因;而其所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环境(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形成的外在动因。基于此,结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一)系统性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是一种由整体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不可分散风险,可能由单一风险事件诱发、因主体之间关联关系而引发破坏性扩散效应,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全局性的冲击。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外在系统性风险因素,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至关重要影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常对涉及第一产业的供应链上游企业造成不可抗力的危害,导致供应链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成本大幅波动,甚至引发整个供应链无法预控的重大风险;国际政治环境恶化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可能导致某一产业链失去竞争优势,诱发供应链金融系统性信用风险。(二)电子商务环境因素。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但行业应用水平不够均衡,主要反映在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所处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包括信息共享程度、网络协同处理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信息共享程度反映了供应链金融各利益相关方是否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协同平台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共享,它影响到各方能否及时、客观、全面掌握相关信用状况,进而制定和采取相应信用风险应对措施;网络协同处理能力主要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业务协同处理的能力,对提升信用风险管控效率、高效处理信用风险事件、缓释信用风险后果影响十分关键;信息化应用水平是指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是否提供了适用于供应链管理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反映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是否具备现代化管理基础。(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因素。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被认为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震中”,源自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极易通过供应链关系传导至上下游企业,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乃至产业链金融信用风险放大,甚至诱发危机产生。从相关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来看,将其作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关键内在要素,一般考察其所处行业地位、产品优势、基础素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信用级别因素。当然,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分散的反映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而是构成系统性的有机整体,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信用风险。(四)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震源”,通常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源头,通过供应链得以传导放大,形成整体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关于供应链金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一般是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融入融资企业供应链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企业基础素质、融资企业地位、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成长)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同样,以上方面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割裂的关注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需要系统性进行综合评判。(五)供应链关系因素。供应链关系是供应链各方一定时期内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基础上形成实现共赢发展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处置后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供应链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供应链相对竞争地位的供应链竞争力、由供应链各方之间约束关系(如长期合作契约)决定的关系强度、综合反映供应链上合作各方深层次潜在关系的关系质量、合作时间以及合作频率等方面,以上因素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导路径的角度,反映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六)融资资产风险属性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规避、缓释乃至违约损失产生直接影响。考察融资资产风险属性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研究中,学界与业界基本上都考虑了此因素,但不同行业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对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与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资产质押风险判然不同。一般的,通过考察资产价格稳定性、融资资产保质性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价融资资产对债务的保障风险。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一)以系统思维管控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论认为事物发展演变的动力来自内部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渗透、转化和共同作用。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分析框架下,以系统思维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在主体、载体以及将这些主体与载体联结起来的供应链关系、物流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二是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各参与主体之间的风险传导性以及管理协同性,从产业共生的视角,构建融资方、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及第三方服务商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治理机制;三是构建基于核心企业健康发展,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共生共赢生态。(二)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预先制定应对方案。防范外在系统性风险因素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关键信用风险主体借助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分散难以回避或缓释的外在风险,以免引发供应链金融系统性信用风险;二是建立产业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由政治环境、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变化引致的信用风险进行预先分析、制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系统性风险分级评估与阻断机制,对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系统性风险进行分级评估,并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扩散特性,采取及时有效的阻断措施。(三)围绕企业主体核心,管控好信用风险的“源”和“头”。一是从有效管控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入手,治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之“源”。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管控到位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产生后果都会大大降低。二是围绕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管控好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头”。无论何种诱因,一旦引发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很可能将导致众多围绕核心企业开展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发生兑付风险,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性爆发。具体来讲,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机制,不仅要针对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更要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优势,辅以尽职调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四)多方协同合作,加强融资资产风险管理。一是与外部评估机构合作,建立内外部评估相互印证的动态资产评估机制,解决资产风险评估人力资源不足和结果不够客观公正的问题;二是均衡多元化供应链融资关系,优化融资资产结构,避免融资资产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不利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分散与缓释;三是加强与保理公司、资产质押监管方的密切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尽可能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五)深入供应链关系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损失。供应链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处置后果。管理实践表明,供应链上交易方的合作意愿承诺、业务人员及管理者私人关系等因素是影响供应链关系的更深层次因素。因此,加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不仅要掌握供应链关系形成时间长短、合作频率及契约情况等表层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供应链关系质量信息,从而有效回避、缓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业务协同难题。基于信息经济学分析,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管控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方面以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协同为基础,提升电子商务协同在整个供应链金融当中的应用水平,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网络业务协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信用信息的全息对称化,实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智能管控。
参考文献:
1.全淅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3)
2.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
3.卫郭敏.系统科学对内外因作用机制的诠释[J].系统科学学报,2019(1)
4.巴曙松,左伟,朱元倩.金融网络及传染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3(2)
5.孙统超.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4)
作者:李光荣 官银学 黄颖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 上一篇:液化剂在桥面混凝土的运用
- 下一篇: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影响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