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及内控措施
时间:2022-07-16 09:09:44
导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及内控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保证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及物质保障。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中,加强注重固定资产风险的控制工作,以此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整体管理效果,充分保障社会服务工作质量。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念,阐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具体的内控举措,以期降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风险;内控措施
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中,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工作十分重要,将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整体工作质量。虽然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已经比较重视,以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可优化的因素,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果。对此,需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深度探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并利用科学、创新、完善的方式加以改善和解决,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果,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果。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概念在于基于其自身基础条件而配备的基础设施及设备。其中不仅涵盖着房屋构建及专业型的管理设备等大型、具体的固定资产内容,同时包含了基础型的通用设备、资产及科研单位专用设备,主要以图书、档案、家具、专业性较强的专用设备等细节化内容为主。其管理内容比较复杂,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保证管理的全面性及有效性。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的风险因素
2.1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环节中,管理风险存在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具有较强的细节化特点。为了全面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避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问题出现,可以结合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具体化信息,以此获得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其中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大部分管理及工作人员更加注重固定资产的购置,却忽视了之后的管理,包括对大部分专用设备的品类和功能认识不足,导致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2.2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结合目前阶段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缺乏完善性、针对性、具体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制定不符合实际需求,同时很多管理机制落实效果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一,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制定不符合现展需求。其二,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未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并充分挖掘其中原因,即可探究出针对性、具体化的解决及完善措施。2.3固定资产管理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经常出现漏洞的原因在于覆盖范围比较狭窄。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被传统的管理观念所局限,不善于拓展思维,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分析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覆盖范围欠缺的问题出现。
2.4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的制定和完善非常重要。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未能将全面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全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中。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在设计固定资产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的时候,其风险预案与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需求不一致;在紧急类型的风险问题发生期间,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及时解决。
2.5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衔接不善
在目前阶段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很多管理人员并未与其他部门和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沟通,其信息交流工作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较弱的问题出现。因此,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其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样化,改善及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需要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挖掘比较全面、高效的管理措施。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内控措施
3.1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夯实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为了达到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目的,可以结合多项措施创新管理经验,以此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效果。首先,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可以加强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全面吸纳其他事业单位创新的管理经验,加以完善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至实践工作过程中。其次,相关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强化创新工作方法。要避免畏惧失败的问题发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最后,事业单位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结合多项方式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完善地运用到管理实践工作中[1]。
3.2拓展固定资产管理范围,避免资产隐性流失
为了有效解决以往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范围狭窄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制度进行分析,充分重视单位内固定资产内容的完整性,以全面管理的模式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单位内的隐形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及分析,避免隐形资产流失的问题出现。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不全面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多见于未能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彻底,导致部分资产未能充分发挥其根本作用。而全面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将会有效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效果,避免固定资产的隐性流失问题出现。
3.3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
第一,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从单位管理层开始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根本意义,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得以优化。第二,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创新管理理念进行综合性分析,与时俱进设计管理措施及管理制度将会促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及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创新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势作用,使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得到突破。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详细规划。这样一方面要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符合单位发展情况,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管理机制建立的合理性及全面性[2]。第三,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落实工作至关重要,即使管理机制设计十分完善,其落实效果不强,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全面提升管理机制的落实效果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落实效果与绩效考核内容相结合,从而确保其落实效果及管理质量。
3.4增设风险预警机制,科学规避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风险预警措施的设计可以帮助单位科学规避管理风险问题。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设计针对性的风险预警机制,在紧急类型的风险问题发生时,可以利用科学性、合理性的风险预警机制完成固定资产风险规避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强化内部固定资产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提高管理效果、规避管理不足的有效措施。合理及科学性的评估和考核工作将会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将风险预警机制与考核工作内容充分结合,即可完成提高管理质量的根本目标。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强调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结合全面考核工作内容,是确保风险预警工作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措施。
3.5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及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强的助推作用,但是部分单位不善于及时完善和更新信息管理平台,进而导致管理效果不强的问题出现。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同时结合管理内容不断完善,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实际工作背景相一致,从而使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再者,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完善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管理目标,以信息技术模式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工作,以此保证管理质量[3]。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善于跟随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更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此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其最大价值,确保管理的根本质量。
4总结
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措施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的关键。全面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需要通过多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针对性的管理方案,能够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及风险控制效果;同时,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更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确保达成事业单位综合发展效果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及内控措施分析[J].商业文化,2021(13):76-77.
[2]薛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风险及内控措施分析[J].商讯,2021(04):150-151.
[3]马振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风险分析与内控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9(21):62-63.
作者:谭霜 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力学研究所
- 上一篇:国有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