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人才跨界培养及对策
时间:2022-01-24 09:34:43
导语:工商管理人才跨界培养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跨界培养满足这种需要,它要求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从系统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有利于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面,锻炼并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弥补人才培养的不足,采用跨界培养模式,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打破专业界限,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在线教育平台作用,延伸工商管理教与学的内容;重视互联网应用,突破校企界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契机,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跨界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引言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是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有超过80%的本科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课程设置相似[1],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也影响他们的就业。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由于行业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缺乏而被拒之门外。此外,用人单位也普遍表示,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而动手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偏低,人际沟通技巧缺乏,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胜任管理岗位。企业招聘的部分毕业生虽然有工科背景,但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的积累,因而在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时,由于缺乏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可能导致决策不当,对企业运行和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还会导致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员工,而部分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理论,提高工科知识应用技能,拥有较强的管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压力管理等职业素养。为弥补这种不足,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而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注重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因而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工商管理,通过工商管理和相关知识运用,有利于企业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关注就业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在毕业后更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努力做出业绩。下面将分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并且经济发展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注重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管理,改进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二)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革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很多企业注重借鉴学习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市场准入门槛低,运营环境得到改善,在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繁荣和发展。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超过1.5万家。新的经济主体加速涌现,不仅活跃就业市场,繁荣市场经济,同时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3]。(三)新时代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保障。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企业管理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且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根据企业管理理论和岗位技能需要,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企业管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应该顺应时展要求,拥有较强的岗位管理技能,能有效提高工科知识应用水平。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由普通管理向跨专业的应用型管理转变,以管理与行业知识为核心[4],培养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专业性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概念及意义
长久以来,高校一直在反思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问题,它要求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人才培养问题,采用人才跨界模式,实现学科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和知识应用水平,让他们更好适应工作需要。(一)跨界培养的概念。“跨界”(crossover)原意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通常将“跨界”定义为两个不同或毫不相干元素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进而放大相互之间的价值,甚至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随着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开始提出人才跨界培养这一概念,并逐渐受到任课老师关注。事实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目的是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让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实现一专多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5]。当前,单一的专业人才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难以被社会看好,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具备多种专业能力,拥有实践经验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跨界培养模式,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将是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新举措。(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意义。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为顺应时展趋势,采用跨界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1.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面。跨界培养强调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加深对不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另外还要密切与其他学校联系,相互交流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6],为更好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2.锻炼并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跨界培养注重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因而学生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解决,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为此,人才培养中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还要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从而让学生有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知识应用技能。3.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采用跨界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增进与其他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锻炼,利用所学知识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重视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外,还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注重提高学生管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但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也未能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培养模式的不足。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生局限于了解工商管理本专业知识,而对工商管理之外的跨行业应用知识了解不足。工商管理是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密切相关的专业,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培养对策。但大部分高校没有考虑不同行业管理的特性,局限于开展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工科应用知识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甚至延长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第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不全面,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目前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组织学生参加实习,但由于受实践场地、实训设施等制约,实践教学仍存在不足。例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被忽视。第三、培养模式趋同,忽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也缺乏明晰的职业规划[7],难以彰显办学特色,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课程设置的不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明显,通常将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常见问题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较片面,很少涉及工科行业中的应用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主要包括见习、模拟实践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此外,课程设置忽视考虑学生特长及兴趣爱好,也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制约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三)教育资源的不足。虽然许多高校注重投入资金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引进。但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虽然大多数任课老师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但是他们的学科知识和工作背景单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具体应用了解不全面,也没有深入企业学习和参加实践锻炼。尽管任课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了解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此外,校企合作存在不足,学生实习基地有限,企业接纳实习、实践的学生人数有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只是到企业进行短暂的见习,而没有真正融入企业实习,难以对企业管理有深入和全面认识,最终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五、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有效对策
跨界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它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注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技能。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和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为落实人才跨界培养理念,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打破专业界限,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为顺应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在采用跨界培养模式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坚持以职业选择为导向的方针,增加行业应用知识讲授。从而实现工商管理理论与工学知识交叉融合,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加深他们对就业市场了解,有利于学生择业和就业。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及就业市场,学生有必要开展兴趣和特长分析,让他们根据自身基本情况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职业与工作岗位。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征及行业需求,将学生分为电商企业组、建筑企业组、零售企业组、生物化学企业组等,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行业组。并有针对性的学习工学应用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实践技能。其次,重视模块教学方法应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模块,让学生有效学习和开展训练。一方面,任课老师要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合并,打破专业界限,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从而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工学知识授课学时。在工商管理行业应用知识讲解时,可聘请校内工科专业教师或校外企业管理者授课,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另一方面,设置自学学时,任课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由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行业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讨论等方式方法[8],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深入探究,深化对相关内容了解。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能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和对岗位的适应性。最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时,对学生每项管理技能的培养都要与行业特征融合,实现管理职能与行业特征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产品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用户管理等多项技能,打破专业与学科界限。进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知识应用技能,缩短岗位适应期。(二)发挥在线教育平台作用,延伸工商管理教与学的内容。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中,要顺应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要求,建立在线教学课程,延伸工商管理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束缚开展自主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获取知识与信息,满足自身学习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人才跨界培养中的作用。在智能手机或ipad等移动设备支持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课程,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意向,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进而突破时空界限的束缚,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任课老师也可利用“名师在线”、“名校名师名课”等网络资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工商管理行业发展情况。并学习其他任课老师优点,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此外,新时代整个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任课老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改变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力,由师生共同探讨不同行业管理的特征及新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9],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进而让他们扎实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三)重视互联网应用,突破校企界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采用跨界模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应体现“能力为本”理念。在教学中实现由“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培养方式的转变,并落实实践教学各项工作。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虽然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但并没有深化学生对企业管理真实环境的熟悉和掌握。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实习场所短缺,难以让他们在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中实习和锻炼。为弥补这种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中可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活动当中。第一、将现场实习与网络信息融合,突破现实场景与网络界限,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生要把握好在校内外实训场所实习的机会,在任课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对企业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有感性认识。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查找企业及工商管理的相关信息,明确企业管理岗位的具体职责,熟悉企业运行流程。进而深化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具体工作也有理性和全面认识,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第二、将网络信息与实景下的企业实习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十分有限,为弥补这种不足,高校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构建“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利用实时传输技术并开通网络视频,将企业管理真实场景“搬到”课堂。这时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认真观看企业管理现场情况,并对工商管理现场情况开展讨论,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实景下的企业实习。第三、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管理基本内容,并组织专题讨论,邀请企业管理专家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对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增进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互动。进而形成“专题、专家、专论”的教学模式[10],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提高他们利用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契机,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和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必要的。为此,工商管理人才跨界培养中,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热情。一般而言,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鼓励学生建立虚拟企业。并查阅最新资料,了解市场行情,规划创业项目书,按照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各环节模拟企业管理[11]。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校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让学生真正实现创业。此外,拥有创业热情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网络就业创业这一新渠道,突破时空界限,降低就业创业成本和风险。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工商管理综合技能提升。
六、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注重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将该模式用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任课老师有必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健全管理制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注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提供保障,促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罗攀生 邹莉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 上一篇:工商管理经济发展综述
- 下一篇:新经济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