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学论文5篇
时间:2022-08-29 03:32:30
导语:工商管理教学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工商管理大类数据库教学探索
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长期以来把数据库作为必修课程,但对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学生开设则是近10年的事情,由于该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如何把适合其学习的数据库技术通过实验方式掌握,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研究热点。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旦找准兴趣点和切入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知识的导入会事半功倍。在数据库教学中,不可把学生当作病人,把知识当作汤药,要研究个性特征,因人而异,授人以渔,调动学生课外实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一 马斯洛需求模型及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模型,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如果人的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使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数据库课程学习为例,学生多是文科生,缺少计算机训练,该如何打消学生顾虑并对数据库产生兴趣?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设计数据库学习需求模型,满足四个需求,①安全需求:认真学习,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和等级证书。②社会需求:兴趣爱好。③尊重需求:审美、身份。④自我实现需求:把多年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实用、可分享的数据库。在安全、社会和尊重需求达成后,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一想到可以把爱好和学习结合,而不是为了学分和证书而学习,从“自我实现需求”这个层面来激发出“我要学”的需求。学生会把数据库实验作业的选题当作一种身份标志,如不少男生会在选题时选“NBA”,“NBA”品牌的精神内涵对于他们影响很大,他们也愿意付出多于普通选题的努力。也有不少同学会选择“留学”为主题,其道理也是一样的,都属于需求模型中的最高层面。
二 建构主义理论及应用
学生有了兴趣,知道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后,还要有好的教学方式,否则再大的兴趣也会湮灭于枯燥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应和平衡3个过程的影响,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数据库教学包含不少诸如范式理论、关系代数等抽象知识,单纯的课堂讲授很容易使同学产生厌倦和畏难心理。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教师从幕前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三 方案实施
课程以关系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为重点,学生从数据库设计规划、系统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到物理结构设计,最后结合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行为设计。依据教学目的,应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组选题、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展示评价。第一,分组选题。教师可以准备几个常见的数据库选题,如选课管理系统、客房管理系统等。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在开课两周内确定选题。根据对四川大学商学院2013~2015学年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的选题统计,发现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说明学生更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符合马斯洛需求模型。选题确定后,学生需要做的工作是主动结合所学需求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中的选题对象,充分了解选题对象目前的业务流程概况,明确选题对象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第二,数据库设计。各小组首先运用E-R图工具把上一阶段得到的选题对象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再将概念模型转换为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转换结果进行规范化处理,最后为给定的逻辑模型选取一个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第三,数据库实现。完成数据库方案设计后,各小组进入实现阶段,进行数据载入和应用程序编码和调试。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E-R图设计不合理导致数据的载入出现问题,或者数据之间的关联失败等。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其解决问题后继续本阶段工作。数据库系统经过试运行合格后,数据库即可投入正式运行了。第四,数据库展示评价。作品完成后,各小组需要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展示推介其作品,教师根据作品水平、展示效果和学生的反映综合给出成绩。通过近几年引入马斯洛需求模型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数据库实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在后续的毕业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作者:黄勇 米德超 李红娟 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论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特征及角色转变
一、教学特征
(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建立在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此通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实践型的管理人才。情景模拟这一平台是为学生提供出一个具有虚拟性与仿真性的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进行相应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大包大揽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用模拟教学形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通过“教”与“学”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合作性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在开展模拟教学过程中,将工商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这类问题充分展现出来,例如整体战略、财务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能够系统地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地展现到学生的面前,以此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展开相应的应用与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在开展工商管理模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融入角色进行扮演,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化分析,让学生都能充分了解到工商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模拟教学过程当中,想要教学活动良好地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地做好引导工作,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确保每一个模拟性教学环节都能够环环相扣。(五)学生的高度参与性。工商管理模拟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仿真性、综合性、决策性、主动性、竞赛性、趣味性、生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以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模拟教学活动中。(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工商管理模拟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广泛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因此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在工商管理模拟教学活动中,充分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针对在工商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大胆思考、发散性思维,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角色转变
(一)由“主演”向“导演”角色转变。在开展工商管理模拟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与应用,使学生充分地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角”,而不是教师充当“主角”地位,在这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幕后“导演”,教师通过对学生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模拟性教学活动。(二)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在进行工商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针对学生进行大包大揽的讲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从课堂的“讲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通过对学生教学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与合作性学习,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工商管理模拟实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开拓思维,进行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黄静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敏.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思考[J].商情,2011(18):133.
[2]常虹.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18):348.
第三篇: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研究
近些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各类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而与投入相比,实验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也应该受到相应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大多是借助软件进行开设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硬件的要求及对师资软件的要求比较高,要达到一定的实验教学效果,必然需要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相应监督管理。而当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致大量的投入后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因此,有必要借鉴企业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一个专门针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其教学效果。[1]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其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性,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二是全员性,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三是预防性,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四是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五是科学性,指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3]将这一理念引入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就是强调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通过调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接收企业的满意情况及了解学生上实验教学课程的收益及效果情况,从学校层面到工商管理系部层面全面对实验教学的质量进行长期的有效管理。其应该具备的特点如图1所示:图1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示意图具体来说:一是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对象应是工商管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从实验室的建成到实验教学中每个实验项目的开展,到学生实验成绩的得出;二是全员性,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依靠从校级层面的教务职能部门到工商管理系部的基层领导,以及实验课程教学的任教老师和受益对象学生的全面参与;三是预防性,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每一个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从而预防出现教学质量问题;四是服务性,通过培养符合市场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满足企业人事需要,为其提供服务;五是科学性,实验教学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利用科学的,具有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如科学的调查方法、统计方法、考核方法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内容
企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其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4]那么,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则应当从实验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过程、实验指导质量管理过程、实验辅助过程(实验软件质量监控过程)、实验效果受益人群考查管理过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如表1所示。(一)实验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过程。实验项目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应该包括实验所用设备及实验软件准备情况调查、实验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开展计划等过程的质量管理。这是对实验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的监控管理,确保实验课程能顺利展开。(二)实验指导质量管理过程。实验指导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关系到实验对象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主要包括实验项目开展情况调查、实验指导教师指导能力考查。这是对实验课程进行中的监控,以保证实验课程高质量地开展。(三)实验辅助过程(实验软件质量监控过程)。实验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设备的使用率调查、设备运行情况监督。这是对实验课程硬件条件的监管,在实验课程开展过程中随时发现设备故障,排除意外。(四)实验效果受益人群考查管理过程实验效果受益人群考查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环节,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受益,其受益程度及受益人群范围是考察该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这一过程应该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终要落脚的根本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对象实验项目操作的考查、实验对象实验课程学习感受调查。这是对实验课程的评估检查,能有效地帮助完善后续该门实验课程开展。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步骤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需要做到全员性,首先从院级领导应该重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订相关实验课程教学监督管理的若干办法,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其顺利实施;其次,需要系部层面领导关注实施,跟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再有,全面质量管理涉及的相关技术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需紧密配合,按要求接受各项质量管理的内容检查工作。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一)全员强化认识并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归口管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质量管理应该与其他讲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一样重要,需要将这一认识从院级领导开始普及到基层教师,并将其归口到教务部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质量管理。(二)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检查标准及相关文件,建立质量责任制。根据实验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内容制定出实验设备采购条例、实验设备使用及管理条例、实验项目开展进程登记条例、实验课程考核项目检查条例等,并制作统一的考核填写表格,如实验设备采购登记表、实验设备使用登记表、实验设备维修记录表、实验项目开展计划设计表、实验课程考核项目内容登记表等等,同时明确表格填写人,责任到相关岗位。(三)将质量标准量化,进行实验课程教学考核管理。明确与实验课程的开设相关的岗位后,以学期为考核时间单位,每学期末对前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内容进行逐项考核,每项内容确定考核分数,计入相关责任人的业务考核内容中。(四)推动全员参与,做好质量信息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5]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目的是提升实验课程的效果。因此,各方面的质量信息需要及时监控,包括实验设备使用的满意度调查、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调查、受益人群的收益度调查等。这就需要全员的配合参与,而将调查结果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是为了将调查结果更准确而系统地反馈至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以便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保证该门实验课程的持续开展。实验课程的开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更是能让枯燥的理论融入动手的操作中,但要保证实验课程有效和持续地开展,必然需要依靠一套可行的质量管理系统。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启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这一目的。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推动,如果高校能配套组建一个专门的实验中心,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来实施上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及步骤,将更加行之有效。
作者:宋子慧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2]刘宏达,马忠丽.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
[3]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
[4]李喜贵等.实验教学课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6).
[5]程瑛琨等.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6,(4).
第四篇: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社会背景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抛开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业能力对于就业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近三年来应届大学生(含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测评结果显示: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即毕业时所具有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远远低于就业岗位所要求达到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分高校所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与专业性,设置的专业课程专业性太强,与就业市场需求严重脱离。但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却极为缺乏,重视不够,也缺少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专业的职业能力较弱,与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造成就业困难。这些都造成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题,而我校在探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两个加强、两个适应”的总要求而进行。所谓“两个加强、两个适应”就是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教学中,与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实行“错位培养”,培养目标设定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定位为企业基层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前,还到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非常缺少基层管理人员。他们渴望那些具有一定的基层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的大学生。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能从基层开始,在一线工作中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经验与技能,那么在企业中是很容易被任用提拔的。根据这些情况,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着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车间生产运作管理、仓储物流、产品质量管理、沟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和目的性都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实践的培养。如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实地进行参观学习,学习车间管理流程等等。在实践后,还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练习,模拟企业运作和管理的流程,同时总结企业调研方法,会写管理文案。让理论联系实际,所学为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切实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我校工商管理学院根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和教学上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1.贴近社会教学、贴近企业办学。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与企业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最后确立了有删有增的具有实效的课程。比如,删除了企业认为的过于空泛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删除了与其他课程重复的“企业管理”课程,还删除了一些学生目前没必要学习掌握的而且可以根据以后工作需求再进行学习的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等。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增加了“产品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实务”等专业拓展课程。2.构成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1)知识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律基础、会计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实务等。(2)素质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与素养,开设了公文写作、社交礼仪、Office系列高级应用。(3)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工作中的方法和能力。主要包括沟通管理、市场开发、企业咨询等课程。3.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的学习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切实落实“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中增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提炼出本专业最核心的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实验、实习课程的基础上,还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校企结合,搭建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学生。4.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增加专业特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office高级应用、公文写作、社交礼仪与交际艺术”等专业素质课程,并从企业聘请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5.引导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学院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考试,获取具有含金量的职业技能证书。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经理人证书考试、电子商务师证书考试等等。通过这些证书的考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适应企业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实践,从毕业学生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充分肯定了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使他们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实际工作中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我校建立的“理论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学习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方面也得到了用人企业的认可,取得了实效。
作者:宋金玲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篇: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一)开放生态、跨界整合且连接一切。“互联网+”是在开放的生态条件下用互联网连接多个传统产业,而不只是在某一传统产业中加入简单的互联网元素。这里面实际上更多强调的就是跨界,并且这个跨界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连接融合多个产业,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产业的重塑融合。(二)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驱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基础创新领域进行自我革命,创造出更多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二是指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应用在改造整合传统产业上,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管理创新驱动包括组织结构变革、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和创新制度的建立等。这一切的创新首先要依赖结构创新,组织结构包括社会中的各种结构以及权力分配模式和议事规则等。
二、“互联网+”时代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要求以水平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传统思维是“垂直思维”,是运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里的逻辑是建立在原有的三维结构下的。而“水平思维”是打乱原来明显的思维顺序,从一个新的维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水平思维是一种通过非常规的、明显不合逻辑的方法和原理去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被传统逻辑思维所忽略的。其实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并不是不符合客观逻辑,而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封闭已知的主观逻辑。因此,要想创新需要用水平思维打破原有逻辑,前面提到的互联网两大特征明显需要用水平的思维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则要跳出传统逻辑思维教育的模式,让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要素连接起来,形成多角度的不平连接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二)“互联网+”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多领域知识储备。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水平思维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同时还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领域储备,否则如何进行跨界,又如何进行创新。“互联网+”时代创新的的产品往往要求在传统领域中加入互联网的元素,甚至很多创新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加入几个传统行业,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的管理思维。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应该比之前的学生们懂得更多的知识领域。(三)“互联网+”时代要求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互联网+”时代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跨界、连接和创新,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把已知的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创新力。而这种学习能力不是简单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论的理解,而是创造知识。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思路
(一)将企业流程重构的理念用于专业方案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能再像传统的培养方案改革模式那样,在原来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而应该像企业那样,根据“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进行全新构建。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犹如企业的产品加工流程,应该强调以关心用人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开课程序为改造对象和中心,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功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全新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在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突破性改善,以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二)在专业课设置上增加多知识领域的选修课程。一是以工商管理专业为核心思考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以此为核心设置管理课程集成,这一集成多数为工商管理类必修课程。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计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集成类选修课,这个集成系统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类课程集成,如可根据某一类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而必需的产品设计原理、互联互通技术、设备生产技术等前沿信息知识作为一个集成系统,可以让学生通晓在该类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从而为跨界、连接、创新储备更多的知识信息。(三)鼓励教师更多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方法来改革教学方法。“互联网+”不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方法。现在很多课程采用慕课或微课的方式,还有一些课程采用网络视频媒体作为中介的方式,更有一些创新实践课程不仅开发了软件,还在局域网甚至互联网上成立了云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渠道进行网络上的实践与实训。这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方法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增进了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四)增加自主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自主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决策模拟竞赛和“互联网+”创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自主实践,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于茜虹 陈 锋 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9
[2]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3]余浩,叶伟巍.“互联网+”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
-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 下一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