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育人模式构建对策研究

时间:2022-01-14 08:50:38

导语: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育人模式构建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育人模式构建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对于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地方院校来说,对于工商管理这一实践教育导向特征明显的专业而言,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为此,一是树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策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转变地方院校办学机制,创新教学模式。目前,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地方院校长期处于封闭的理论教学状态,对市场信息关注度低。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实习机会缺乏,学生适应工作周期长。导致企业人才需求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无法实现有效匹配。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地方院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学校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设备缺口。实施地方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发挥资源的整合优势,推进产学研战略的深度实施。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丰富的技术人才及科研院所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有利于缓解地方院校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2)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是完善地方院校科研工作思路,促进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自1999年地方院校大幅度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地方院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与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相加,全国有100多万名地方院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缺乏与高学历相对等的高素质,缺乏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封闭的科研开发模式。

2.可行性

(1)国家对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使命。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通过“985”、“211”工程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已经引来诸多争议,主要问题是,这些高校不少教师在疲于应付科研任务的同时荒废了教学,这令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大学办学极为不满。这次新出台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就是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重新理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系。[1](2)地方院校禀赋符合产学研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将会是空前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今后也很难再有的发展机遇期。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与实践能力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并重。

二、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对策

1.树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紧紧围绕实际应用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湖南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1)我们力主推行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企业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六个环节层层递进、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层一体化”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2)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中进行了“项目化、模块化”的探索。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采用项目化管理理论,建立了企业运作模拟项目、商务技巧开发训练项目、市场运作模拟仿真项目以及其他业务模拟项目。(3)依托校企合作,我们立足于湖南省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岗位,按企业经管管理过程和岗位能力形成与拓展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234”模块化课程结构。“2”即依据“双证”要求开设课程“;3”即由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构成“三重教学”;“4”即职业通识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等“4种能力”。

2.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1)建立“工读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案。“工读结合、工学交替”是国外高校比较推崇的一种做法,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又能同时参与工作,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称为理论学期,在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时间称为实践学期。比如德国的“3+1”模式、美国的“2+2”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规定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的时间,建立合适的工学交替模式。(2)建立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方案。所谓多学科融合创新专业教育是指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对专业教育的影响,使大学的专业教育能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基础上交叉、渗透,学生能进一步加强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湖南工学院近年已经在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三个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实现了实训课程的跨学科互享设置、交叉设置,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跨学科实训项目。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1)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突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应该秉承开放式建设的思想,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设思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参与校内实践教学中心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本项目中,湖南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特变电工衡阳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特色、规范、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课程单向项目实验室、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2个实验室。(2)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建立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湖南工学院以学校董事会企业为依托,一是积极争取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立项,二是设立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充分应用企业和高校师资力量,采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结合的方式联合企业开展认证培训,为引导高校加强与地方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3)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提高师资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是突出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思想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这方面采取两种措施: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是积极聘请校外名师、企事业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实践教师,有利于把实际工作岗位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同时也是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4)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一是建立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下,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比如,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合作企业华菱衡钢集团共建开发的生产运营操作研发机构等。二是教师开展了多项以产学研为导向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三是开创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课题计划。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创新课题立项与评审机制的建立和全校师生的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较为固定的研究团队,对于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有15项,其中获得的省级奖项有6项。(5)确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主要是加强教学信息评价反馈制度和教学督导评价制度,通过学生、督导、同行及领导的四级评教机制,考评教师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良好的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保障之一。

作者:陈晓亮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8-39.

[2]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3]晋浩天.就业率趋稳创业成“新宠”[N].光明日报,2015.06.13:004.

[4]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01:86-90.

[5]李彬,范云峰,王艳华.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