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探析

时间:2022-10-14 11:24:52

导语: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探析

摘要:铁路运输企业收入会计是铁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和CAS14(新收入准则)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日期的逐渐拉近,铁路运输企业在现有的三级会计核算模式下,需要提升收入管理水平,向收入管理要效益,使运输收入对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票据管理

铁路运输是国家的重点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企业的经济基础,是铁路发展的重要支撑。铁路运输企业收入会计是铁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铁路收入总量大幅提高,铁路总公司深入推进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也正在与铁路运输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需要铁路运输企业提升收入管理水平,使运输收入对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铁路运输企业采用的是铁路总公司、铁路局和运输站段三级会计核算。运输站段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中心,企业里绝大部分核算内容都集中在站段,当然资金的收付也不例外。铁路局在会计核算上主要承担了利润的上缴、资金的拨付、上对铁路总公司下对运输站段进行清算的任务。铁路总公司作为一级法人,它主要核算铁路运输收入、与各铁路局的资金往来、计算和分配费用等业务。这三级核算采用基于发站核算制的收支两条线的核算体系,即铁路运输站段发送旅客和承运货物等收取的运费(客运及行包收入、货运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逐级汇总上交到铁路总公司,由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进行运输收入的核算。铁路局设立财务处负责全局真正意义上的营业收入就是内部清算收入,铁路总公司对于收入的核算就更加简单,因为全路的运输收入就是铁路总公司的收入,不需要进行清算。而运输站段是收入核算和管理的主体,它要对收入进行正确、完整及时的确认和编报,准确反映收入中债权债务的结算情况,全面反映和监督收入资金的变化以及结存。另外,铁路运输企业三级内部的资金结算,和外单位之间收入资金的结算都要做到正确及时的反映。

1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现状

1.1运输收入的管理呈现分散性。铁路运输横跨众多省份,贯穿大江南北,流动性强。铁路运输企业从铁路总公司到全国18个铁路局再到大大小小的运输站段和非运输站段的运输企业,企业本身就有极强的分散性,社会参与也是非常广泛。这种分散性尤其是给收入的票据管理带来难度,众所周知,票据在收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票据的印制、保管使用和缴销等环节都要符合规范不能出错。但是这种分散性使得在处理收入时所涉及的票证也是因地方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给收入管理和收费的统计工作带来难度,也产生了方方面面的问题。1.2收入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缺乏深入的审核与监督。主要存在账表填记、修改不规范;货车调送通知单、铁路箱出站单等资料填记不规范;退、废票办理手续不完善,自动售票机管理存在漏洞,个别车站未能落实先交款后结账要求;报表的列报存在金额错误、科目互窜,债权债务的科目、标志错误,票据、凭证装订不规范等等由于没有认真落实内控制度,有时会造成巨大损失。如2016年4月,昆山南站1370万元售票款被侵占,2017年1至5月东至站共有两家单位21笔运杂费合计714596.40元汇入经办人个人账户;2017年12月10日龙游站3笔运输进款共计11631元误存入某世纪联华超市账户。1.3铁路运输票据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铁路运输票据是国家批准使用的专业发票,是核算运输收入的原始凭证。客运票据和货运票据的管理都要依据《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铁路运输收入票据管理工作规则》和《铁路客货运输票据印刷及供应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规定执行。虽然管理上有据可依,但是也没有办法做到票表同步、环节制约、流程控制和过程闭合,还是会出现票据账登记不规范、票据信用交接、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甚至票据丢失的现象。在票据印刷的环节存在着票号位置尺寸超差、票据封装、钉锔不规范等问题。1.4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队伍素质需要提高。例如铁路运输乘客的票价收入在清算的时候较大比例归属与列车的担当局,由于缺乏大局意识,只是从自身所属的铁路局的利益出发,出现在出售车票时只出售本铁路局旗下的列车车票,这样就为乘客购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破环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2加强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的重要性

收入的管理是铁路建设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收入的管理直接影响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铁路事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运量和货运量的需求,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9万公里以上。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的出行和运输需求,铁路建设仍然需要投资,这就需要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水平,在现有的盈利能力下,使收入切实的投资到需要的建设项目,提高收入的使用效率。加强收入的管理还能改善铁路运输部门硬件和软件的设施。客运站段的候车室环境代表着运输企业的形象,好的环境也是旅客提供休息、减轻旅途疲劳的保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购票、取票、电子安检、电子防盗报警系统等这些软件的设施配套要跟上,这些都需要有高水平的收入管理来保证。另外,加强收入的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激发工作热情,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收入的管理,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铁路设施性能的提升,已经使铁路运输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经从保证货物和旅客的安全转移到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始向管理要效益,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可以使铁路运输企业在保证安全作业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增强企业的效益。

3提升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完善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体系。完善的收入管理体系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关键在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每一个站段下设的机务段、车辆段、客运段、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通信段等机构里面和收入相关的岗位都要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相关的工作环节都要包含在内部控制制度当中,避免出现混乱和内部消耗的问题。例如,在收入进款方面,一定要做好对运输收入的核对以及运输进款的资金存入银行的工作,真正的保证运输收入资金的安全。3.2强化运行流程管理,提高收入工作质量。收入管理要以公司制改革为契机,严格作业标准,加强基础管理,明确工作职责,细化管理办法,强化各项管控制度的落实,加强风险意识的教育,严格执行“三检复核”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构建覆盖运输收入管理各环节、贯穿收入实现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岗位牵制,做到工作程序规范严密,相互牵制,岗位履职、按章收费,防控各类违章违纪现象,提高收入工作质量。3.3加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为了确保运输票据的安全和质量,铁路运输部门必须加强对票据在印刷和管理过程中关键的部门、关键的岗位和关键工序的监管。①收入检查人员加强对到达票据保管情况的检查,看有无丢失、藏匿和违反规定销毁票据。一旦查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票据事故”的定性处理,涉及收入违纪问题要从重或加重处理。②认真履行财产清查制度,定期填制“库存客货票据清查单”,对站段经管的票据进行全部清查并及时处理清查结果,及时上报。③在日常核收铁路运输费用时,不允许使用规定以外的任何票据或未经批准公布的票据,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客货票据。④对运输票据的信息化管理需加强。现在网上预定、网上销售、电子支付、电子货票已经成为主要的方式,全路统一的票据管理系统在数据高度共享的基础上和保证安全按运行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容易维护的特性。3.4提高收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的收入管理体系,顺畅的流程管理以及严格的票据管理都离不开运输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员工是否尽职尽责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成效。鉴于人的惰性,要想每位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高效的工作首先需要制度先行。完善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具体的岗位职责分工,公平的绩效考核会促使员工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需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开放、民主的工作氛围,从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到一线员工都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在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这样就会使工作人员对企业拥有更好的信念感,在工作上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另外,通过不同方式来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例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原来的手写发票都要调整为电子发票,对于年龄大的员工掌握起来就感到困难,这时企业除了重新梳理收入票据流程之外,还要帮助员工调整以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尽快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的变化。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要以全局为重,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考虑的人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收入的管理水平。3.5CAS14(新收入准则)分步实施的策略显示铁路运输上市企业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收入准则中对收入确认提供了一套“五步法”的确认模型,第一步就是识别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一个合同中可能涉及多重的交易安排,企业须识别出合同中每一个独立的履约义务,将收入进行拆分。所以还要提升收入的业务核算水平,使收入得到正确的确认和披露。铁路运输收入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经济来源,对铁路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阐述,对于运输收入管理还存在着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完善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献.提升高速铁路车站运输收入管理质量的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10).

[2]韦艳文.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

[3]王晶.新形势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的思考[J].人民交通,2018(8).

[4]李忠.浅谈如何加强铁路中间站运输收入管理[J].价值工程,2014,33(23):179-180.

作者:朱淑贞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