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08 08:50:08
导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引言
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吉林大学章程也指出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充分发挥综合环境、开放环境、研究环境的育人优势,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实践教学中重要的课外实践内容,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它旨在完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深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构建大学生创业训练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2015年修订了《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修订)》,办法中按照管理角色划分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小组。校级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政策、协调资源、组织评审、监督实施过程、管理经费、验收成果、实施奖励等工作。院级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包括组织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实施、提供实验条件、验收项目结果、管理经费等工作。基于专业培养目标,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按照“学科综合、创新、开放”三种环境下的“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五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了项目培育、学院结题、学校评优制度,制定了覆盖立项、学期检查、结题三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体系,建立了项目实施过程沙龙交流、优秀项目全校交流机制。通过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机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过程指导、严格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任务完成情况、树立学术诚信、拓展交流空间、激励优秀项目、提供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平台等方式方法,全面强化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效果。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的章节,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文件精神,我校于2016年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信息化建设,2017年实现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该系统基于SSH技术架构、B/S模式和ORACLE数据库,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内容,系统分为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四个角色,角色功能如图1。该系统分为执行计划管理、立项管理、学期检查管理、结题鉴定等四个部分。执行计划管理是学校本学年的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执行计划,包括设置本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各阶段(立项申报、学期检查、结题鉴定)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线下答辩和网络评审的评分比例等。立项管理包括招募组队、立项申请、院校两级立项审核。组长采用招募的形式组建队伍,一般三至五人为宜,组员通过招募系统申请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队伍,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进行审核,组队完毕后联系指导老师讨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题,确定题目和内容后由组长录入系统,并提交学院和学校审核。学院和学校组建院级和校级专家组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院级评审通过后提交学校评审,评审分为线下答辩和线上网评两部分,校级评审通过后即立项成功。之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项目设计和研究,在学期期末提交学期报告,经过院校两级专家组学期检查评审,评审通过后即为该环节通过。在项目结题时,由项目组提交结题申请,经过院校两级专家组结题评审,通过后即为该项目结题,至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系统业务流程结束。在学期检查阶段学校审核通过后项目即可设定国家级培育项目或校级培育项目,在结题鉴定阶段学院审核通过后即可对项目进行升降级和评优。在各个时间段,学生、教师、学院、学校都可以查看各自权限范围内项目的运行状态,例如已申报项目处于哪个层级的审核阶段及审核意见。此外学生在系统中可以向指导教师求助咨询,老师可以在线解答。发生项目组人员、项目、指导老师等变动时也可以线上提出变更申请,项目名称及实验内容变更和指导教师变更需要经过学院审核同意,项目组成员变更仅限人员替换,成员变更需要经过学院审核同意,负责人变更需要经过学校审核同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系统上线后不但使得该项工作更加规范便捷,而且有力的支撑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以2018届本科生使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系统为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4277人,占当年学生总数约40%,其中国家级项目403个,校级项目896个。
4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管理要求和实施流程,对该项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系统在实现过程中采用反馈式工作流管理,更加注重数据预警和流程监控,与课外培养计划系统联通,实现课外实践成果互联互认,设计了权限的动态设置、分配与管理,实现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提高了系统操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亮,金祥雷,王瑞.注重顶层设计深层次推进本科教学创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6(9):70-73.
[2]高淑贞,胡亮,蔡印等.基于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环境设计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5):183-185.
[3]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45-47.
[4]付坤,王瑞,杨罕等.高校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教育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3),207-211.
[5]王守佳,胡亮,高淑贞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及其信息化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7):194-197.
作者:王守佳 胡亮 高淑贞 赵军 付坤 单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上一篇:档案管理规范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研究
- 下一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