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论文

时间:2022-03-06 08:48:32

导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论文

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核心文化元素之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和思想。《决定》指出,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可见,继承并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中的实践性价值,正确解析和合文化的实践性内涵并将其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服务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最终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

一、文化基础的内源性实践价值取向: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共融性

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是贯穿以儒道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线,其包含的文化内容历史悠久,其体现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和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1]其基本内涵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基础契合性之中体现出的内源性实践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伦理自然观思想这实际上是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人与自然观思想,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思想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天命论,所谓天命论指的就是先哲们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生态观,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2]这其中,“仁爱万物”思想也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这在老子的思想当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里分析了人、天、地及道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道法自然之中,作为道生天地的万物之母是所谓的“道”,其发展变化是非常自然的,这实际上说做事情量力而行自然去做,不可违背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一种大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意在阐明,天地万物与人之间是非常自然地合为一体的。这种思想,反映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领域,也就是广大村民在协商和处理村级公共事务时,追求和谐是终极目标,通过对各村级公共事务的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事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二)体现了调整国家治理结构关系的社会结构观思想和合文化思想本质是一种社会结构观思想,其外在表现为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关系,这种结构观思想表现在国家社会结构方面主要就体现为“国家之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以德治国思想的侧面反映和深刻的体现,这其实也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体现,孔子主张追求一种政治的道德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3]这其实反映的是我国先贤圣哲的文化修养和执政理念。[4]这种社会治理结构关系思想反映在国家社会结构的治理方面的中心思想主要表现为“家国一体”、“家国同治”。国家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在涉及根本利益上,家、家庭、国家是一致的,其中家庭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在《礼记•祭统》中提出,“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5]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治理模式开始逐步形成,与这之相适应,儒家修身文化开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儒家修身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宗旨。可见,在我国现行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运行过程中,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些因素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发展中也得以反映,这些因素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的精华思想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体现了指导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人际交往思想和合文化非常重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实现人与人及人自身之“和”,重视在融合冲突之中孕育和实现共生。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和合”进行了各自的理解和阐释,比如孔子主张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标准,其精神理念的高度体现为“和立原理”,强调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立”,这种“立”是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式来逐步确立,而不是按照别人的不能“立”来实现的,其核心是要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以开放、宽容的胸怀,而不是闭塞、狭隘的思想意识。这种“和生”而“立”的原理对当前广大农村社会村民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村级公共事务时面对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及多元模式的错综复杂的村级公共事务交融冲突时,要实现和谐共同的发展目标,这种和合文化中的“和生”而“立”的原理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对“和而不同”的追求就是体现中国人大智慧的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6](四)体现了对个人道德修养进行指导的思想观念在我国传统和合文化思想中,对个人道德修养思想的观念的体现也是非常丰富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弟子曾子要求人要做到符合仁、礼、仪的话,在行为上要坚持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表里如一。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指导调节个人道德修养思想的和谐内容主要体现为:“克己”、“复礼”、“自省”及“寡欲”等,事实上这些思想在礼仪规则中大量地体现为道德与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规则,要求人们在各自的职业和日常生活行为中遵守相关领域行为道德与法律的最低要求和底线。这反映在农村民主管理领域,就是要求在处理村级公共事务时,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意识,还要有法治意识和观念,坚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的精神来处理村级公共事务处理中所出现的各种冲突、纠纷及矛盾,最终实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法治化,使广大村民的农村民主管理行为不仅有良好的道德保障,还有严明的法制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化基础的外生性实践价值取向:和合文化的功能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展的共进性

和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础,在新时期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不仅体现出了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强大功能,而且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纵深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及强大的文化塑造功能。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教化作用是文化塑造功能的主要体现,不但对人们的心理和人格进行塑造,而且给人们以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对其身份和地位认同的同时促使其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的合格一分子。[7]基于文化塑造功能的潜移默化特征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过程,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及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民主政治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型塑功能,宜重点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发挥和合文化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促进功能和作用,以从文化层面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实现。(一)有助于构建农村民主管理和谐社会主体这反映在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其对农村和谐社会主体的型塑功能主要体现两个方面。首先,和合文化对农村民主管理中和谐社会主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塑造:一是重视用“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来型塑农村民主管理中社会个体及群体的社会认知心理。二是主张利用和合文化中的“克己”及“寡欲”等思想塑造在农村民主管理中的社会个体的良好心态。三是通过和合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培养符合农村民主管理需要的道德法律情感,这种情感使农村民主中管理中的社会个体及社会群体的道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农村民主管理中,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的和谐性社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克己、理性、睿智、温和及稳健。其次,和合文化对农村民主管理主体的社会行为具有极强的型塑功能。农村民主管理主体的行为主要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在农村民主管理中,农村民主管理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和谐性对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农村民主管理主体社会心理的基本心态的主要特征表现稳定;有利于农村民主管理主体主导型社会行为模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表现稳定;有利于农村民主管理主体特征稳定。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及巩固,最终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奠定强有力的具有鲜明实践性价值取向的文化基础。(二)有助于构建农村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基层社会良性治理结构的构建也是与和合文化的功能分不开的,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要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其制度思想基础要以现代社会的民主契约精神为主,逐步摒弃传统的家族礼法。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和基础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与传统和合文化中“家国同治”及“家国一体”等思想中蕴涵的自治精神紧密相关的,这种和合思想在农村民主管理的现实实践中对国家与地方及家庭个人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对农村民主事务管理中农村社会各方利益的考量与均衡都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基础作用,进而有力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步与发展。(三)有助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合文化中的传统执政治理思想,主要以“民本”、“礼仪”及“仁爱”等为核心内容的和合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此来改变这种农村民主管理管理中的不利与被动局面。充分吸取“民本”及“仁爱”传统执政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管理者的政治修身理念,努力培养其执政为民的政治意识,促使其“先正其身而后行其令”,从而在农村民主管理实践中促使广大村民与管理者良性互动,共同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构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管理良性体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制的和谐运行,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基础。(四)有助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谐社会环境的营造首先,通过和合文化社会心理的形塑功能塑•造出农村基层社会广大民众的的健康、理性、仁爱及稳健等社会和谐心理;其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农村社会主流行为的和谐性特征,这些特征比如文明、温和及理性等逐步促使农村民主管理中和谐性社会主体的形成;再次,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在和合传统“家国一体”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建设,进而助推以农村民主管理为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及基层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民主管理中一种和谐型的社会大环境逐步形成,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和平共处、友爱互助、互相促进的和谐型社会关系占据主流地位。这势必又会进一步地促进农村民主管理中社会心理的和谐,社会行为的文明、社会主体的和谐,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与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最终营造出一种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谐社会环境,以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条件创造性地推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实施。事实上,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文化基础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政治文化其实就是在一个系统中被其居民内化为其认知、情感及评价等要素之中的政治系统。[8]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文化基础的核心要素是村民在农村社会长期对村级公共事务的社会化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广大村民社会管理行为具有直接性影响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心理发展过程及文化心理特征。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基础的实践性价值取向特征决定着其产生发展的型态、运行的方式及未来演变的方向与道路。在厘清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基于传统和合文化基础上生发的理论逻辑、实践表征及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文化基础实践性价值与农村地区民主管理互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完善,切实推动新时期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文化基础实践价值的理性指导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实现纵深发展。

作者:胡建华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