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时间:2022-01-24 11:55:31

导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一、严格与尊重结合

管理制度柔性化并不否定制度的严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理的保证,在制度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但是,管理制度柔性化要求在执行制度的严肃性的同时,要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和实际上存在着的学校与学生实际地位的不对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与学校的平等主体意识还不强。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自主自觉性,在实现所认同的目标活动中,都能够进行自我指导,依靠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控制。高校管理者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这种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高度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平等的民事主体,维护学生的权益,才能使整个学生管理活动更具人性化特点,更能适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使管理制度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在学生的自我控制中实现理想的管理效果,到达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规范与宽容结合

大学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和生活节奏的规律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在一定的规范的制度下进行,规范的行为准则和纪律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总体上是重共性轻个性,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机器一样批量生产学生,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追求“齐步走”、“整齐划一”,导致许多管理者总喜欢学生循规蹈矩,惟命是从,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一旦学生有某些不规矩的地方,就认为是故意的,是品德上的问题,于是便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教育手段,使其就范。过分的强调制度的规范性,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因而造就出来的学生都是“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品质,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管理制度中体现宽容,就是应减少对学生各种活动的干预,尽量不用简单划一的规定去套千差万别的实践,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监督。要能够包容和接纳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异己性,着重为学生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鼓励学生活动中的百花齐放和千姿百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宽容,也要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容学生的缺点和过错。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学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一旦学生犯有过错,也不应过分追究,而应帮助其分析犯错的原因,鼓足改正错误的勇气,给以改正的机会和时间。

三、管理与信任结合

高等学校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实行必要的行为约束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制度理念是将凡是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们一律当作孩子看待,不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就是对硕士生、博士生甚至于博士后,仍对他们备加呵护,这种理念根深蒂固。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学校,从来是以管理者为中心,把学生们当作管理的对象、支配的对象,将大学生视为“工具人”、“幼稚人”甚至“问题人”。管理者往往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在管理活动中就是一种“独断式”的单向活动,片面强调学生管理者的权威,主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教育和命令。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管理思想到现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管理领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将管理与信任结合起来。转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管理看成是“管学生”,把管住学生、制服学生,不出事作为工作目标的错误认识,变“管理学生”为“信任学生”。心理学研究发现,信任能使人的自尊感得到满足。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渴望被承认,教师的信任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信任,并不是在管理上对学生不理不管,放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相互协调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体现严格要求。

作者:吴倩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