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思考
时间:2022-11-04 04:59:00
导语:金融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肺炎疫情暴发及其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无疑对我国的金融政策、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如何不负使命,担当重任,创新政策,强化服务,疏通血脉,为经济肌体引来更多金融活水,助力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就成了摆在金融业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金融业准确把握力度、重点和节奏,所出台的一系列举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成效明显、特点突出,突显了金融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对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健康高效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同时,疫情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再次提醒我们,加快构建完善金融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金融应急管理机制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我国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应急管理工作应对的范围也不断扩展,涵盖了从自然灾害到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诸多方面,建立了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早在2005年,人民银行就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大金融机构也相继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不过,这些管理办法大多是针对金融系统内突发事件,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较少。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应急协调机制不健全和保障机制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缘于金融业的发展特性,金融业务发展创新更迭较快,应急管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变化。二是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和演练不够,金融从业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准备不足。此次疫情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到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并未离我们远去,2003的SARS、2009年美国的H1N1、2014年非洲的埃博拉和2020年的肺炎疫情等,接连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考验着国家治理的能力和社会的应对能力。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应以此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金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包括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专门设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针对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程序,提高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精干、灵敏高效的应急管理队伍,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成立应急管理工作组,上下联动,内外协作,提高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畅通信息渠道,避免应急管理过程中信息偏误引发次生灾害;等等。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的保险保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横跨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每一次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都非常大。与自然灾害不同,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波及面广,对经济社会的伤害大,修复需要时间长,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公共卫生保险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看,应建立科学的准备金机制,为今后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积累储备金,使受到波及的人群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救助,社会经济秩序能够得到及时修复,困难群众的生活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从保险业的角度完善保险产品的供给,将各类新型传染性疾病风险纳入“可保风险”范畴,包括在健康保险产品中纳入各类传染病,有效化解家庭因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疾病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企业停产、家庭断收的风险补偿作为保险重点,建立相应的保险体系和服务规范,分担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此外,要提高企业和居民的公共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对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进行宣传和知识普及,强化应急管理知识与认知,减少感染风险,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危害。要通过有效的防护来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共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健全和强化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金融业抗风险能力金融基础设施是指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系统及制度安排,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维护着金融市场发行、交易、清算、结算等业务的正常运转,是金融业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支撑和辐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逐步建成了支撑货币、证券、基金、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活动的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3月5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规划建设。今后,应加大力度优化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应急预案,科学谋划金融基础设施布局,不断提升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保障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推进“非接触式金融”高效发展“非接触式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客户服务电话等载体的金融服务模式。疫情期间,“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依其物理隔离特性而在金融服务中大放异彩,对维护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发挥着极为突出的作用。疫情过后,金融业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金融、手机金融、小程序金融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和丰富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渠道和场景,重塑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块链、物联网以及AR等技术应用,完善网络终端功能,布局在客户体验、运营支付、风险防控、场景金融、开放银行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提高其安全性与稳定性。二是提升金融业内部远程协同能力,加强业务衔接,保障业务流程高效顺畅。三是强化客户培训,提高客户对新模式新服务的接受度。四是加大创新力度,拓展在线服务领域,推动业务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基于征信系统有序拓展在支付结算、产品服务、信贷供给及远程支持等方面的无接触服务,在线完成资金汇划结算、金融产品营销、小微企业信贷以及远程金融支持。五是构建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系统,着力提高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服务流程控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警惕舆论风险建立对金融从业者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培训、应急管理与演练长效机制。一是增强应急管理培训,提升金融从业者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从业者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应发挥专业优势,妥善处理相关业务。二是不断完善相关预案,强化应急预案模拟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应对危机的实战能力。三是提高协作意识,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联合机制。四是做好宣传普及,积极解读政策,防范舆论风险,做好舆论引导与疏解。
作者:曲迎波 石琳琳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
- 上一篇:健康管理行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 下一篇:职场需求下班级管理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