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及目标模式

时间:2022-03-14 09:41:39

导语: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及目标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及目标模式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巨大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怎样全面提升公有经济的有效利用率、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资产管理体制通过不断探索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形成了资产新兴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企业经营效率也有很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成为了事业单位的重点发展课题。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分析,对我国的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历程;目标模式;改革策略

资产即为以行使国家权利为基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获得并认证的,或国家采用多样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产生的各种财产与财产权利。[1]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部分,其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国有资产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不断增加。为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推行相关管理体制改革是有效渠道之一。

一、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我国资监管风险管控体系日趋完善化,并积极建设了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的责任体系,其有助于完善资产结构与处理事业单位低效运营的问题[1]。本文以时间为分界点,对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做出如下分析。1.第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的初期。自1978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做出一系列调整,陆续推行了拓展企业自主权、以利益分红为主导的经济责任机制、利改税和承包营销责任机制等改革项目。1988年,国务院创设了国家资产管理局,明确了对中国境内外所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有资源管理的统一性,保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资产所有者各自职能的清晰度,并建设明显的对立关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议,促使事业单位改革,结束了承包责任制囚禁,进行了与产权相关的制度改革。在这一时期,事业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管理部门推行做好事业单位产业,提升经济水平的战略,在维护初有基本框架基础上,采用以下办法实现改革:(1)放权,即赋予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的自主权;(2)利润共享,允许企业管理层和职工与国家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3)监管,加强党政机关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监管力度;(4)增加投入,采用多样方式增加事业单位的资源投入额度。2.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深度的拓展进程,“抓大放下”已经演变成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调整国有经济部署形态进而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采用的管理措施可概述为:(1)企业化,从1993年伊始就全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化的目标之一是应用《企业法》限定政府在事业单位中的角色———股东,进而从源头上处理所有制与市场经济间兼容性的问题。(2)股权多元化。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做出大多数大中型事业单位应建设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提议,其目的是将一种制衡机制导入至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政府角色的规范性,规避独资企业在发展中暴露的缺陷。(3)对中小型事业单位实施开放政策,其目的是减缩国有经济战线。(4)破产兼并。即一些事业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而真正破产,一些事业单位被非事业单位兼并或收购旗下,以上举措均有助于减缩国有经济战线。在这一时期中,我国资产管理效果欠佳。例如在企业化方面,因为国家在大部分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中持续掌控股权,资产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中央政府发挥“关火”的作用,而地方政府机关实施“纸上谈兵”、“各自持政”的策略,出现无中小企业推出、大部分进行制度改革的企业发展不规范、相关人员利益受损等多种恶性现象,促进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企业发展成本增加,电脑制度改革后绩效却没有明显增加。3.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因为政府机关改革滞后性显著及各部门间利益冲突未及时化解,在1998年政府机关改革进程中,我国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了由政府数个部门分别执行出资人职责的方法,被称之为“五龙治水”。尽管如此,资产管理方面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却没有真正解除,政府机关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资产出资人职能存在交叉点,此时资产出资人职能有数个部门行使。在这样的发展局势下,导致资产出资人职能不能全面落实,政府机关对事业单位过度干涉,政企分离目标难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建设受阻,最后很可能造成资产流失与资产无效率现象共存的问题。

二、资产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分析

为促进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改革,明确资产的目标模式,重点是明确当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1)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尚未实现;(2)授权经营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确定;(3)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存在交叉。结合当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获得的成效与现状,笔者认为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严格遵守相关规则的基础上,以健全授权经营为着手点,完善相关管理法律体系,紧扣“三个分开”建设资产管理模式,为实现以上目标,应梳理如下几种关系。1.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国资授权经营企业。新时期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一定要确保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国资授权经营企业两者间不存有丝毫行政隶属关系,同时政府也不对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此时政府机关的经济管理职能是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编制与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及构建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等,而授权经营企业不具备非资产经营职能。2.资产管理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这是实现政资职能有效分离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国资管理部门统一行使资产的全部管理职能,此时国资管理部门真正演变成资产所有权唯一代表的角色,并按照相关法律统一管控资产的资金流量。针对处于授权范畴中的资产,授权经营企业需要负责的对象仅是资产管理部门,同时依照法律承担起资产经营对应的责任。有效处理资产长时间被分割、资产流动和重组活动受限制、利润低下、资产被多方管理等问题。3.政府国资管理部门和授权经营企业这是确保国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有效分离的重要保障。一定要确保国资管理部门与授权经营企业各自所属性质、功能与相互关系的明确化,前者属于专司资产管理机构,所执行的职权属于出资性;后者则是现实运营授权范畴中资产的特殊法人。前者尽管具备监督权力,但不能直接干预后者资金经营业务活动。

三、目标模式实现的有效策略

1.强化国资管理部门的职能。这是促使国资部门成为资产专司管理机构的最直接、有效办法。政府机关中的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需把剩余的国资管理职能转交给国资管理部门,并使其具备运营监督、利润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审批与操作等众多职权。这样授权经营企业的资产在运转过程中,才会依照国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原则,在国资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进行[2]。只有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经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职能的分离。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职能,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代表,依法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公司仅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并依法承担资产管理责任。这有利于改变国有资产长期分割,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收入较低。有利于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多元化、监管分散、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优化政府国资管理部门和授权经营,要严格界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被授权管理公司的性质、职能和相互关系。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专业管理机构,行使出资权,不进行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被授权管理公司是特定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的特殊法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委派产权、资产计划,受益于资产和监督资产的操作,但不直接干涉授权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和规范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的管理公司通过合同和法律法规进行监督。2.促使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将政府机关细化为两大系统,即资产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管理系统,前者责任是落实和资产所有权相关的职能,后者是落实和行政权相关的普通社会经济管理与调控职能[2]。两者共同组建了政府经济管理和调控系统。3.建设健全行业协会。从性质上分析,行业协会属于一类中介机构,其在政府机关、经济市场与事业单位间发挥枢纽作用。身为推行整个行业管理的协会,其功能可做出如下分点描述:(1)编制行业发展方案;(2)为企业的创建、体制改革、重组与兼并、破产等行为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3)参与和事业单位经营相关各种证件的管理与发放工作;(4)在各种行业技术标准编制中,提供有建树的意见;(5)推行全行业的统计工作。而全行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要求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律功能,树立自体权威,可通过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地方行业协会总会,进而实现对各个行业协会业务行为与流程的科学、有效引导。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拓展,已经取得良好成效,新管理体制的雏形已初步确立。但是相关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产体制改革工作无止境,且管理体制改革期间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应加强对资产体制目标模式的完善,以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维护,并促进其增值,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慧,敖小波.国有资产监管:演变历程、理论逻辑与改革方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04):57~66.

[2].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J].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8,(03):13~16.

作者:肖敏 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