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时间:2022-08-25 03:16:31

导语: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一、地方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投入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满足了人们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勇于承担“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的重担,大学生数量激增。一个严峻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学经费投入与招生扩大存在矛盾,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紧缺,影响教学质量。高校要想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满足教学所需场地、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教育经费,实现管理体制创新,使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长久以来,高等教育经费倾斜于部属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但由于地方高等院校承担扩招后大众化人才培养的重任,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地方高等院校应该把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只有确保教学经费的投入逐年按比例增长,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保障高等院校教学正常运行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实现了4%,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但是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财政资金结余过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投入不均衡等为教育经费使用质量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为此,高校应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引导资金投入与教学改革保障直接相关的领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和支付手段。

二、教学经费投入与需求矛盾及解决措施

1.会计科目设置与教学经费统计之间的矛盾

2013年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将支出类会计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明确了高等学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相较于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本次改革直接将教育事业支出予以单列,这对高等学校进行教育事业支出记账和统计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学校进行教育经费统计等工作。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无法规定更为明细的支出会计科目,虽然总体标准统一了,但统计的支出口径不同,各高校实际统计结果和支出科目不一致,统计指标与实际支出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此类问题,高等学校应根据办学特色设置相应的会计明细科目,并设置项目管理明细账,按照教学经费的分类和归口管理部门的不同,划分为教学运行经费、教学业务经费、教学实习实践类经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经费、教学实验条件改善经费、学科学位点建设经费、教学实验条件改善经费、国际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等大类项目,并制定与之相关的会计明细科目,分类管理,单独核算,既有利于学校财务管理实际,又有利于经费统计上报需要。

2.财政拨款预算对于教学经费使用要求过细与学校管理需要相矛盾

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2012年开始,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拨款体制进行改革,以中部某省份为例,普通省属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由原来人均不足7000元增至12000元,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更加突出,学校事业收入作为办学的重要补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后,学校全部财政拨款通过财政支付系统下达经费指标,且将经费项目按照预算明细分别下达,某些教学类经费项目捉襟见肘,另外一部分项目却存在大量结余,不能很好地发挥使用效益,还有被财政收回的风险。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未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推动项目实施;另一方面与财政监管过严过细,经费不能打通使用,学校对于整体教学经费的统筹使用能力不足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对年度教育教学项目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了解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对于项目支出预算进行科学预测,充分调研项目执行进度和资金支付状况,实现项目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财政拨款对教学经费的配比上进一步加强切块管理力度,将各教育教学类的财政拨款经费项目打通使用,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需要,在不违反国家财经政策的情况下,自主安排经费使用和调整,灵活地调配各项教育类资金。

作者:程金辉 单位:河南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