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构建
时间:2022-06-09 03:28:51
导语:论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是构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前提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撤系建院”,在学校设立学院制,赋予二级学院较大的自主权,二级学院办学的灵活性、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适应了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是,一些高职校在实施和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过程中出现了预想不到的一些问题:校院责权不清,出现管理缺位与重叠现象;各学院追求自身利益,导致管理效果与学校整体目的不一致;学院有较大自主权,造成不同学院之间的资源重建与浪费;二级学院领导任期内的短期行为,出现办学宗旨方向的偏离等。上述问题给学校领导班子带来了反思,甚至产生了对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怀疑,要不要进一步进行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学校产生了争论、分歧,领导意见思想的不统一。二级管理是高职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集权管理与行政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就是要教育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适度放权,给予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权,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其次是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仅442所,在校生100万人,校均规模为2200人。到2015年,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发展到1341所,在校生1048万人,校均规模为7820人,预计到2020年,高职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校均规模超10000名学生,对于超万人的学校必须实行二级分权管理模式。所以,高职校领导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二级管理的改革方向。任何一项改革不会是预想的一帆风顺,必须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是推进二级管理体制建设的思想前提。
二、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是构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核心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构建就是改变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分配制度以及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校院两级分权,重心下移,将“事权(决策权)、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到院(系),重新确立或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注重责、权、利相结合。二级管理的核心是进行合理有效的校院权力分配,权力重心适度下移,使院(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拥有相对更大的决策权、自主权。传统管理体制是政府权力大、学校次之、基层权力很小。院(系)的决策权、专业建设权、教学管理权、人事权、经费使用权等都由学校决定,由于集权管理,决策层次过多、反应过慢,造成管理效率低下,院(系)缺少办学自主权、办学积极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家亨利•莱文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好的大学都是能够适当放权、相信并发挥教师和学生才能的学校,在一个学校统一的大构架内应该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层面的人做与之相关的决策。”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帕尔教授也以为,大学应由系一级组织作出最重要的决定,因为系一级最了解具体的情况,这是信息不对称原理决定的。学校权力下放程度以及下放方式要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但在改革中要遵循两条原则:首先是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原则。放权不是目的,放权不是一放了之,减轻学校领导管理工作量。管理权力下放的目的是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提升办学活力。学校依据什么放权、如何放权,这是唯一标准;其次是权、责、利一致原则。下放权力过程就是分清校院两级的责任和利益过程,没有权力的管理是无力的,没有管理的权力是虚构的,利益即是权力和管理的实现。因此,权、责、利是管理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学校要通过文件制度形式明确校院二级的权力、责任和利益。
三、权力监督、目标考核是构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关键
二级管理实行后,学校应加强对院(系)的监督。权力下放后,院(系)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准办学实体,除非特殊情况,学校一般不得干预院(系)的自主权。院(系)能否正确使用手中赋予的权力,是否存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学校就需要加强对院(系)权力监督。从主观上来看,由于人性的弱点、人性贪婪是确实存在的,对权力进行制约监督是必须的,“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学校要在制度层面、思想道德教育、利益方面进行权力监督制约。没有完美的人性,只有相对完美的制度。二级管理实行后,学校应加强对院(系)的目标考核。首先是职能转变的需要。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后,学校的职能从过程管理变为目标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调控,工作重点就是研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和结果考核,工作应突出评估与考核;其次是激发院(系)办学积极性、完成目标的需要。二级院(系)能否在职责范围内完成各自的责任内容,是否偏离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学校就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约束制度,建立起有效的监督、评价、激励体系,进行责任目标考核。目标考核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院(系)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建设、科研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特色等中心工作,考核的是院(系)办学水平与成效。因此,考核评价体系要避免大而全、面面俱到,院(系)的思想宣传、党建、工会等工作考核是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要主次分清。
四、放管结合、统筹协调是构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保证
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后,学校除了加强对院(系)权力监督、目标考核以外,还要发挥沟通协调、统筹管理作用。首先,目标考核监督是根据制度、协议、约定进行的,而制度协议存在滞后性、不全面性,导致院(系)在办学过程中利用制度存在的不足、漏洞为院(系)、个人某私利;其次,院(系)的独立运作后,为了完成目标考核任务,院(系)与院(系)之间、与学校之间存在“山头”界限现象,导致恶性竞争、相互争利,甚至出现不顾学校整体利益、挖其他院(系)墙角等情况。因此,学校在将管理重心下移、适度放权后,在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灵活性同时,要避免院(系)“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学校要与各院(系)负责人经常沟通,协调各院(系)发展,发挥学校总体凝聚力、纲举目张的作用,保证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学科总体建设与发展。学校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关系,做到放管结合。一方面,事关学校全局、不适宜下放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进行集权管理,如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章程制度建设、机构设置、院(系)调整、监督考核、基本建设、财务预决算、对外合作协议的签订等权力必须集中在学校。另一方面,事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权力,则由院(系)自主进行管理,学校则进行工作备案或宏观调控,做到放管结合,实现学校管理重心与权力导向的下移。
总之,在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问题,但如果处理好上述四个方面环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各校应充分认识二级管理体制构建的必要性,统一思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借鉴其他高职院校成功的管理经验,不断地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定能构建好一套高效的、具有特色的管理体制。
作者:张玉鹏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温宁,盖志毅,陈世体.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
- 上一篇: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优化探讨
- 下一篇: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