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探讨

时间:2022-11-02 09:33:38

导语:后勤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后勤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学校特点和办学层次不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多元化局面。2019年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0周年,但目前各地方院校后勤管理还存在诸多困难,很多地方院校受自身问题掣肘,后勤社会化进展不大,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还需要更高层面予以指导。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以辽东学院为例,立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高校后勤内部实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的动因、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探析,为同类院校后勤改革目标管理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集体承包;目标管理

辽东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坐落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本地两所专科学校——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成立伊始就加快后勤资源整合,出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实行甲乙方运行模式,学校后勤管理处履行甲方责任,向乙方——后勤服务总公司购买服务。2006年,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5年,学校内部机构调整,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总公司合二为一,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后勤的工作效率。十几年来,后勤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同时,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是2017年突发事件,导致学校后勤职工积极性不高,服务水准下降,难以适应学校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后勤活力,学校重新确立了甲乙方运行体制,开始推行“小机关——多实体”的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

一、学校新一轮后勤改革的动因

辽东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资金来源单一。在最初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期,虽然设计愿景很好,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际运行中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社会化步伐,由于核定的经费较为充足,后勤整体运行顺利。近几年,由于省内新设院校、生源减少等变化,教育部门依据相关指标削减了省内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辽东学院也不例外。在学校办学经费得不到增长的情况下,购买后勤服务的经费也难以增长。随着人工成本(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几乎翻倍)、物资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后勤面临的经济压力逐渐加大,从原来的“好日子”变成了“苦日子”。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后勤人员包袱较重,在编职工基数较大,虽然经过15年的人员自然减退消化,但仍有108人,且年龄较大。这部分人员既难以胜任技术岗位,又难以适应后勤一线较为繁重的体力工作岗位,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后勤于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编制外员工。这两部分人员虽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不同,但取酬却相反,在编职工相对较高。这导致内部人员相互间有隔阂,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现象。2017年因客观原因停发超岗津贴后,很多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急剧下降,不愿意加班普遍化,直接导致后勤服务水准下降,保障能力下滑,广大师生不满意,凸显了后勤运行机制的不足。后勤该向何处去成为学校党委高度关注的问题,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2017年初,全省上下开展落实“三推进”精神,当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17]64号)出台,这为学校启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综合相关情况,学校决定进行新一轮后勤改革,并调整了后勤管理处主要领导。

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新一轮后勤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发后勤活力,提高服务质量问题。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后勤改革,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最终确定了坚持“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了解决原来经费包干拨款方式带来的规范运营问题,学校党委重新确定了甲乙方模式,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甲方代表,履行“管后勤”的职能,负责编制学校后勤保障服务规划和负责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等各项经费的测算、审核,与后勤服务总公司签订服务和经营合同,并负责监督检查和进行论证,报校长办公会审批。学校对后勤的管理主要通过签订合同和“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学校后勤推行业绩与利益挂钩的绩效工资体系,建立奖勤罚懒和奖优罚劣“责权利统一”的动力机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学校设立一整套考评体系,对后勤服务进行年度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与后勤公司可支配的绩效工资总额挂钩。至此,后勤目标管理模式相应转变,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走进后勤。学校在给予后勤公司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和服务经营权限的同时,加强了对后勤公司的监管。按照测评体系,服务不到位直接影响后勤公司员工绩效,从而推动后勤不断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收取费用,提供优质服务。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学校对后勤公司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经营与招投标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尽量为后勤公司企业化运作进行松绑。按照改革意见,后勤公司加快资源整合,实施组织结构调整,打破中间层间管理,设立了10个实体,按照“条块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在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的基础上,实行“小机关——多实体”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公司与各实体签订经济和服务“双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实“项目制”和“包干制”的目标管理。

三、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效能分析

集体承包意味着实体承包单位“责权利”的统一,新一轮后勤改革后,后勤员工面貌焕然一新,各实体主动作为,节约降耗,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体承包提高了服务质量。由于实行双目标管理,服务质量直接与年终绩效挂钩,倒逼各实体积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水准的同时,积极到服务单位走访,主动解决问题,将可能出现的矛盾堵在前面,减少投诉,获得广大师生好评。实行集体承包降低了廉政风险。虽然公司建立了完备的招投标制度、定点采购制度、出入库制度等,但从管理模式上还是由上到下的监管,具体实践中很难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实行集体承包后,盈余与承包集体的每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出现了人员互相监管,更好地规避风险。实行集体承包减少了岗位数量,实现了减员增效。在改革以前,部分正式工工作不积极,工作量不饱和,因此用人数量较多。改革后,正式职工积极性得到调动,多聘用一名人员就要从集体中多支出一份工资,也就意味着从大家的口袋里多掏出一份钱,自然在用人上比较慎重,有事大家商量成为共识,不是哪个人打招呼就可以用人了。实行集体承包增加了安全生产系数。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意识树立和工作流程规范是十分重要的。改革后,出现安全问题造成损失将从承包集体中扣除,促使各实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原来有人不规范操作,现在有人提醒;重点部位各实体主动开展经常性检查,取得明显成效。实行集体承包降低了能源消耗,增加了新的利润点。集体承包后,校内的水电等降耗明显,长流水、长明灯等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同时工人一些节约的好点子也较好实施。由于学校将校内市场经营权授予后勤公司,各实体在自己的业务内积极开动脑筋,一些方便师生同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经向公司申报后依法依规设立,提升了公司在校内的美誉度。实行集体承包使问责机制和容错机制执行更为快捷。以往公司建立容错机制,实际工作中,经常由于责任人划分纠缠不清,导致执行效果打折。集体承包后,凡是业务范围内归属哪个实体,公司直接问责,追究的是承包主体,再由承包主体追究到个人,从而避免了问责不落地的情形。同时,容错机制的建立,使承包集体增强了灵活性,提升了个人的工作主动性。经过半年的运行,后勤职工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学校用水用电状况良好,尤其是节约用水明显;后勤在增加工作量同时,外聘人员减少15%,岗位工作饱和度得到提升;后勤保障学校事业发展能力有所加强,师生服务满意率显著提升;各实体日常支出控制规范,同期运行经费下降。

四、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

实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在带来明显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更好解决。一是集体承包经济指标确定不够准确。学校后勤新一轮改革后,建立了付费购买服务机制,但付费标准没有经过广泛调研,科学定价,直接将以往学校后勤经费划分为若干项目后打给后勤,缺乏科学论证,也没有相应的增减机制。后勤公司在确定各承包集体经济指标的时候,依据的是前3年的平均水平,部分实体在此基础上减少一定比例,容易导致以往干得好的吃亏,干得差的反而获益。随着一年承包期的结束,应参照社会定价标准,结合同类学校实际水平和学校自身承受能力,根据物价和人工成本浮动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各实体一年运转后能够较为客观的反应实际运行成本。二是集体承包主体存在顾虑,还不能放手去发展。按照改革方案,集体承包后,完成公司的经济指标或不超过经济运行指标,年终盈余按照2:2:6模式分配,20%作为公司的发展基金,20%作为公司调节基金,60%作为部门绩效。其中部门绩效为盈利总额×60%×公司考核得分比×公司服务满意度(学校考核),个人绩效工资为部门绩效工资总额÷部门全体员工岗位系数总和×个人岗位系数×个人年度考核得分。公司调节基金是为了调节公司内部各部门的不平衡,部门内人员平衡主要采用个人绩效工资最高额不超过公司同类人员平均值2倍来调节,公司机关人员绩效工资为全公司同类人员绩效平均额。根据这一方案,一些承包集体和部分人员担心第一年如果盈余过多,公司在第二年会减少部门经费,个人绩效也难以保证,所以在完成指标后,保持一定量的盈余,不愿放手发展。这需要公司积极引导,设立部门发展基金,科学设定指标并保持政策连续性,保障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此外,为了焕发活力,公司化小核算单位,在党的建设、工会活动、后勤文化建设、维修项目等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都需要用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继续改革调整优化,实现新一轮后勤改革第一阶段目标。

作者:任延峰 单位:辽东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