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时间:2022-01-25 08:16:38

导语:小析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析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一、多校区的管理模式

国际上高校校区办学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了解外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高校的多校区办学会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一)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校区办学模式1.事业部管理模式。美国加州大学是一个多校区办学的典范。美国加州大学成立于1868年,现有学生二十多万,教职工近十六万人。由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和旧金山等10所校区组成,其管理模式为:总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由董事会通过学校的大政方针和资源配置,然后由分校区的执行长官对各分校区进行领导。校区的领导在管理上有相对的独立权,有权执行管理分校的日常事务,如资金的使用、学术活动的开展、人事变动及外事的协调工作等等。2.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它成立时就具有公立和私立的两重性。在体制上实行“一校两制”,康奈尔大学由13个学院组成,其中4所学院是州政府资助,受政府管辖,学费标准按照州立大学执行,在招生时也要照顾本州的学生。其他9所学院由私人资助建立,康奈尔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重大发展规划。董事会下设有40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以及著名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的议事会,也就是大学的智囊团。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然后分设16位校级领导,分管规划、教学、科研、财务、公共事务、法律、学术、信息等。3.明确校区任务定位型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东京大学,它由六本木、本乡、驹场三个校区组成,各校区定位也各有特点。以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的设在本乡校区,专业设文、理、医、工、农、经等;以基础教学为主,承担低年级本科基础教学任务的设在驹场校区;以应用型科研为主要任务的设在六本木校区,主要是为完成重大项目科研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及研究生的培养。三个校区主要任务明确,功能定位明确,做到了互为补充,各自发挥优势。(二)我国目前多校区管理模式国内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合并多所高校形成的,二是新建校区形成的。1.集权管理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是在学校统一的领导下,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区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网络信息、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实行统一的管理。如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的管理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学校从本部派出一位副校级领导主管协调新校区的工作,成立了北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党委会,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教务办、学团办、安全保卫办、后勤服务、卫生所、食堂、图书馆、网络办等11个部门。各部门在行政上接受管委会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对应职能部门的领导,管委会的职能主要是服务、协调、监督、保证,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使新校区正常运转。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统一配置校区的资源,其弊端是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难度较大。2.分权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将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分成若干层次,学校对各个校区实行宏观管理。各校区相对独立地管理,发挥各校区的优势,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例如,2000年吉林大学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就是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对吉林大学合校初期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块到边条到底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总校区统一管理,各校区按总部的统一安排,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科研及行政管理统一规划。如长春工业大学合并初期的三所学校就是按照学科及培养层次进行的校区划分。三个校区的基本建设、教育投资、教师的培训教学安排、科研工作都由南湖总校区统一部署。形成了全校一盘棋,使合校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大融合,增进了教职工的归属感,达到了统一认识,实现了合校后的跨越式发展。

二、多校区办学中出现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发展空间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1.教师方面。由于新校区大部分都建设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开发区,上课的教师基本上都住在老校区,来新校区学上课每天要坐近3个小时的班车。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把一周分三次或四次的课用一天上完,这样一天下来十分疲惫,也影响教学效果。2.学生管理方面。新校区远离城市中心,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对学生的安全存在威胁。交通也不便利,平时出校购物、办事都有一定困难。此外,任课教师只有上课时乘班车来,下课又乘班车返回老校区,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及时的指导。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也因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无法达到最佳效果。3.资源配置、管理效益成本方面。多校区办学各校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新建校区的交通都不便利,教职工上下班要同时对开多辆班车往返各个校区,增加了管理成本。另外,资源配置也难以做到优化,环境设施不配套。新校区的建设也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如学生活动的文体场所、图书馆、网络建设等还不完善,必然使新校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与本部学生同等的学习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4.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要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特色建筑、古木参天、人文景观、校训校风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中,这些对莘莘学子都有无形的感染。新校区在这方面十分欠缺,纵使现代化的楼室馆舍林立,但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对策探讨1.选择适合多校区发展的管理模式。从国内外多校区管理模式来看,没有哪一种模式既适合此校又适合彼校,无论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都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每所学校都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2.明确校区功能定位。在学校发展的总体大目标下,应该明确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总部,还是作为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或是研究生院,还是低年级的基础教育。确立了校区的功能,在投资上、建设上才有目标性和可持续性。3.管理体制要与时俱进。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管理模式。初期以条为主模式比较好,待各方面走上正轨且校区离总部又较远,可以考虑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校区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新校区的特色创建。4.妥善解决教工上班通勤问题,这也是多校区办学中突出的难题。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快教工住宅的建设,二是尽量集中安排教学或阶段性教学,提倡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吃住在校区,这样授课后也能多接触学生,并能对学生及时指导,对学生的培养也更加有利,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5.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校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新校园。通过光缆把新老校区链接起来,形成教育网络,如老校区开设学术讲座,新校区可以共享。新校区的名师讲课,老校区的学生也可以收看。建设完善的数字校园能够架起多校区办学的桥梁,使校区之间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6.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在新校区要传承大学文化,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通过新校区文化建设将大学的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发扬光大,建设优雅美丽的绿色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

作者:李玉芳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