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时间:2022-09-06 08:41:15

导语: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科研战略资源。作为科研管理的桥头堡,大数据的应用是高校科研管理建设的组成部分,着眼科研发展现实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完善调研规划,加强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管理;高校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存储数据规模内容、增长量级、发展速度日益提升,大数据的战略性、社会性与多元性得到广泛认可,在生产、生活及教育等方面应用更加广阔,产生了巨大的商机与价值。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高学校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展现高校办学实力、治理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也必须进行创新管理理念,在申请、立项、论证等众多环节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优化科研管理思路,理顺管理关系,促进人、事、物的规范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保障支持与战略支撑作用。基于此,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要深化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规律认知,契合当前的科研管理需求与现实需要,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助力,引导科研工作者感受到自身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带动科研管理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有效推进,从而使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产生实效。

一、强化调查研究,提升科研管理规划性

从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实需要看,大数据应用必须服务于科研研究、服务社会的大局中。注重从现实社会需要、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将大数据渗透到立项、申报、论证等各个方面,纳入科研管理的总体布局中,提升科研管理建设的保障效果,使其能够充分为科研管理服务。科研管理建设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强的资源支持,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具备了更多的方向选择。然而为了使科研管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与学校的办学发展目标与科研主攻方向相吻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做好相关调查研究,针对现阶段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量前瞻性与实效性、宏观性与个体性、先进性与经济性等方面的关系,以使科研管理建设能够最大限度与大数据发展的现实情况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彰显的信息情报分析结果,精准把握当前学界、社会的研究热点,了解国内、国外的研究动态,明确当下、未来的选题与研究方向,掌握专业内、外的研究工具,从而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规划,契合大数据形势下的研究管理需要。在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化的发挥资源效能,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各院系、各学校以及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之间要强化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共享,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构建跨组织的协同发展平台,提升科研管理建设的开放水平,促进优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一步打破区域、行业与专业限制,为拓展科研管理沟通渠道,奠定科研管理的数据信息基础,使高校科研管理可以借助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使整体工作更为契合社会现实需要,确保科研管理宏观设计与规划更为科学,为推进科研管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信息平台,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性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是提升自身功能效用,提升科研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此项工作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将其放入学校管理系统工程来谋划推进。要合理处理选报、评审、解题等关系,围绕一线科研工作者的需要构建相应的服务思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实现对于课题产生、特点与进展等方面的集成化、互动化管理,将原来多头分散的工作统一于特定的管理平台之上,转变科研管理的服务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建设“智慧科研管理平台”,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动、静态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形成批量管理、即时存储、便捷调用等管理模块,提升科研信息的运用效率,延展教科研价值。二是加强对于科研管理数据、文献、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物品的信息化追踪。根据科研项目的内容特点与具体进程,结合相关人员的参与情况,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动态性数据库,凭借大数据智能化、规模化、功能强大的优势,灵活采用大数据中的多媒体检索、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超文本全文检索等相关技术从而可以适时掌握科研工作实施状态,科学、及时、有效的实现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把控,避免资源短缺、调研重置等情况,为科研管理有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形成数字化、条目化、适时化的管理体系,为资源整合、数据挖掘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提升数据资源的管理绩效。三是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共享系统。将课题申报信息、选题等进行特定范围共享,使彼此及时了解科研研究情况,避免研究选题等方面的同质化与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以借助调查研究与动态监督的模块,借助信息化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技术、流式数据处理、查询与索引技术、大数据隐私与安全技术、大数据并行计算等加强学术监督,特别是对各类、各级别课题申报书的剽窃认定以及抄袭造假等进行学术规范的识别,了解师生对于科研鉴定、基金项目以及学术诚信等方面进行监督,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过程管控,强化事前及事中管理绩效,保障科研的有效性、诚信性与示范性。

三、强化资源支持,提升科研管理针对性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别伴随着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广泛,科研管理的理念、思路与资源实现了体系化的升级换代,智能化、信息化、互联化的程度大幅提升。在此种情况下,由于部分人员对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特点与规律把握不足,难以针对科研管理的现实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以致难以发挥大数据的战略效用,影响科研管理的现实效果。因此,在推进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过程中,一是要从大数据应用的现实需要出发,借鉴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客观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科研管理的总体情况与学科优势,提前研判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对策,然后结合科研管理的现实情况,针对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更新与调整,实现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有效管控,确保使用引领与现场指导能够达到有效跟进,以为科研管理能够发挥自身的功能实效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注重齐头并进。着眼于科研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的特点,推进科研管理建设不能只是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是要注重选拔具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科研管理经验在内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科研管理中,为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提供专业的支持。要根据大数据应用的现实情况与具体背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将人才素质的提升摆到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养机制,积极通过专业实践、对流等举措,在深化大数据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了解大数据应用、科研管理的前沿发展动态,明确最新的应用现状,提升职业素养。三是要强化服务应用。学校要结合大数据应用下的科研管理现状及需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督导检查制度、量化评比制度等,在科研管理的内容、模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优化当前科研管理环境,提高科研管理组织工作的开展,重新定位科研管理思路,引导管理人员在完成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完善,从而在借由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路径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激发其落实科研管理的针对性。

四、结语

科研工作是高校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科研管理建设对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深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整个社会处于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互联网、云存储的应用日益广范,必将深刻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思路。因此,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科研管理的规划性、针对性与服务性,使大数据渗透科研管理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提升科研管理决策水平与贯彻落实更有利的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左铁墉,夏有为.大数据时代的科研管理研究:基于绩效信息使用理论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27(1):1-3.

[2]盛路.对高校科研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5(4):11-12.

[3]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84-187.

[4]周艳荣,张玉莲,刘松平.高校科研管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0-31.

[5]贾青平,张映文.高校科研管理建设分析[J].国外企业家,2014(10):231-232.

作者:王建 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