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4-18 11:00:43

导语: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各种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创新机制十分必要。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还需要构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在充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企业、高校、科研结构三方面相结合,提出完善产业链、积极引进创新人才、降低投资门槛、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平稳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日创收额能够达到20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且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一直处于低附加值、低利润、低质量的三低状态。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家高端产业生产制造能力,重塑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舆论形象,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但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从产学研三方面同时入手,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使文化创意产业由向外驱动转为内生发展。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文化产业创收总量达3474亿美元,比上年提高12.1%,国民生产总量所占比例增加3.9%。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保持稳步上升,但部分增长额都来自于中小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扩大。早在2010年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根据马斯诺需求的层次研究,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精神消费时代,即人们精神文化类消费远超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此时,文化创意产业应保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维持精神文化消费的供需平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只能够满足25%的消费人群,大部分文化类市场未被发掘,文化类消费仍无法超过饮食类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质量低下及对市场反应周期较长是现阶段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通病。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所包含的文化创意内容中。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化纪念周边之类的实质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电影、话剧之类的无形产品,每一种产品或相关服务都能够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丰厚的资金回报,这些产品利益链条的背后就是产业合作的产业链。[1]除极少数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意企业,国内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都未形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反馈等完整的产业链,整个行业的资源分散较为严重,经营单位众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2.知识产权创新及保护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以推出文化创新产品及服务为主要经营范围,对创新能力的严格要求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熊彼德创新理论曾指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其主体是企业家。因此,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2]企业的运营大都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相比于费时费力的自主创新过程,企业更倾向于成本更低的复制和模仿。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实际上是企业内部创新人才的不足,我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为5万左右,但其需求量却为50余万,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同时,我国的人才密度相比于发达国家要低很多。除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人才密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1/3。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高端原创人才的稀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据调查,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中仅有20%的人才能够将创意转化为消费者需求,而其余从业人员仅是进行复制和模仿,难以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创新产权为基础,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但部分企业仍存在知识产全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复制简单、复制成本低是造成侵权现象的重要原因。不加以法律上的约束和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性、差异性就难以表现出来,企业便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便无法推进。3.政策层面引导和扶持力度偏低。十几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表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投资。从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引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但政府部门承办的经济发展项目及政策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民间投资成本过高,且受到地区间准入政策的限制,一些外资也难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陷入融资困难的局面。虽然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宏观政策,但却未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详细全面的规划,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与运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由于缺乏对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作为依据,导致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模式僵硬等问题越发明显。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不仅体现在投资与管理上,还包括对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商标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约束,但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法律体系仍不够健全,无法为高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权益保障。由于行业兴起较晚,多数的法律法规只停留在行政法规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上,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涉及面较广,独立单一的法律法规无法从整体布局上进行考虑,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秩序紊乱,企业生产标准不统一,盗版侵权现象频发,严重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的建立

1.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路径选择。将产学研与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相结合是利用各自优势,相互进行促进。既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质的创新人才,又能够为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的创新产品及经济效益。文化创新企业直接创造社会价值,拥有完备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研究及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体,依靠文化创意企业的单一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则很难实现。因此,文化创意企业可以依靠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企业也提供创意及创新启发。高校及科研机构则对企业生产的前沿信息包括先进技术、市场前景、风险大小等较为敏感,不仅需要进行各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批学校人才只能够进行理论创新。而文化创意企业却能够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相结合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进一步提升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质量,同时也为创新人才进入企业创造价值做铺垫。因此,可认为产学研视域下的我国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路径是由企业至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高校及科研机构至企业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相接合的方式,能够将创新人才的智慧凝聚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创意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活力。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是传达中国特色文化的窗口,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积极效应。根据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可以创立以下几种机制:(1)以文化创意产业主体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培养机制。企业应及时转变墨守陈规的生产观念,通过制定完整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且应在充分把握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趋势的基础上进行体制完善。根据文化创意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实践、理论领域的特点,建立产学研三方双向促进机制。(2)知识创新宏观调控机制。通过实施普遍适用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达到资源配置平衡的目的。充分调动各区域内文化资源,通过合并或取缔创造价值较小的企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3)知识创新风险防范机制。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环境及当地企业运营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招商投资计划,通过增加企业创新补贴、提升贷款限额等措施,降低知识产权转化阻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企业在创新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公平性与公正性。(4)知识产权创新交流机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交易商品被用于文化创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易、开发及合作。当企业无法进行自主研发或受到专利限制时,可通过知识产权创新交流机制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能够生产制造的商品贸易。[3]并且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搭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贸易,并鼓励创新评估机构的发展。(5)创新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通过建立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不断增加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人才对接渠道,保证高校及科研机构人才能够及时向企业输出。同时,应组建大型、标准的人才培养机构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对人才数量及质量上的要求。

三、产学研结合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优化路径

1.落实产业链延伸集成化发展战略。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较小的问题,应不断完善其产业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企业需要不断自主创新,通过推出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吸引消费者,开拓市场。[4]由于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市场动向有较深的研究,文化创意企业可积极与之合作,借鉴其研究成果,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同时,企业应依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各个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保证拥有一套完整的产品销售方案。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及档次,文化创意产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利用前沿生产理论框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高新生产技术。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在宏观上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并在舆论上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者观念,使居民消费结构由衣食住行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在政策制定时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大众消费观念,保持政策的可读性与亲民性,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保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人们提供多方位的精神文化服务。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需要依据区域间的文化发展特色制定不同的产业布局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区域内相互合作。[5]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文化联动,以点为基础,扩大各省份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2.增强知识产权创新与维权意识。增强知识产权创新应从企业内部开始,需要文化创意企业树立自主创新观念,在产品设计制作中避免对同行业其他产品的直接复制与模仿。文化创意企业应不断加大对知识创新的资金投入,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及设计理念,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内部可建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沟通制度,当出现生活技术方面问题时,能够快速提出解决方案。从企业生产上看,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均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与帮助,而文化产业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智力支持。因此,在知识产权创新上,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为了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企业应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相关领域人才引进计划,通过较高的酬劳及较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优质人才的加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建立一定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创新人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大胆创新。此外,企业还可成立相关维权部门,抵制行业内的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风气及文化产品的纯粹性。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其政策导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可依据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专家学者意见制定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整体权衡产业布局的条件下重点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扶持,允许其通过技术入股,降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立门槛。同时,应打破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包办制度,允许文化创意企业自主经营。此外,还应不断优化企业招商投资流程,减小企业融资发展阻力,使投资引导及投资准入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减小地方政府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认知差距,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行情、企业经营状况、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评估,使制定的政策保持前瞻性、灵活性及先进性。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标准,使市场秩序更加稳定,政府部门应加快对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增强地方法律法规的能效性和合法性。同时,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特征,结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出的建议,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内容,做到对知识产权创新内容的全覆盖,避免市场垄断行为、侵权行为以及恶意竞争的出现,从而实现整体产业链的扩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结论

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才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及文化的创新。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通过与高校及科研结构的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及优质创新人才的引进,提升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文化产品市场的正确把握促进消费,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府部门需要切实结合产学研,将文化产业资源集约化,通过降低文化创意企业招商投资准入要求及权利下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并继续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71-75.

[2]黄学,刘洋,彭雪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研究———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52-59.

[3]薛永武.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3-77.

[4]孙宝庆,孙爱东.“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1):55-58.

[5]余吉安,杨斌,王曼.产业集成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5,(15):178-184.

作者:路海英 李佳霖 李丽辉 单位:1.西安财经学院 2.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