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创新方式浅议
时间:2022-11-11 09:44:07
导语:网格化管理创新方式浅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网格化管理的缘起与优势
“网格”(Grid)—词起源于“电力网格”(PowerGrid),是近年来风靡国际的一种重要信息网络技术。网格与传统WEB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超越以超链接连通页面的局限,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算能力的本质整合,由此将互联网的诸多计算机变成了一台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网格化管理是基于网格技术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郑士源、徐辉等人认为,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地理和现有的建筑布局等因素,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同时将规范组织架构,明确划分职责,理顺操作程序,落实岗位要求,确定专人分片包干,实现社区事务的一“网”管尽。
(一)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社区网格化管理于2004年10月在全国首次启用。是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组从东城区实际出发,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该模式运用网络地图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单位,将东城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单元,并把城市中主要是社区中的物件和事件作为管理对象,网格责任人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捷多元化的服务,实现了管理空间、对象、方式和主体等多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2005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拉开了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遍地开花的序幕。之后,城市网格化管理特别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应用势如破竹,影响与日俱增,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各地、各领域也开始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二)网格化管理的依托平台
网格化管理需依托几个平台:一是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为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各级网格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基础数据平台,如地图信息模块、小区信息模块、人口信息模块、建信息模块、计划生育信息模块、治安信息模块等等。三是统计分析平台,如智能化统计当前系统内所有数据、柱状图一目了然、饼状图全盘分析、案情分析,疏而不漏等。四是社情民意平台,即对街道、社区、网格以内发生的事件、民众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社会治安等事件的调处整治、督办督查等服务办事平台。五是评比平台,包括日志管理模块和绩效评估管理模块。六是指挥中心平台。七是系统管理平台。八是百姓互动平台,主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和各级管理人员互动的平台,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其诉求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人民群众可以将其意见、建议或者看法等随时发表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
(三)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精确定位、明晰空间、资源整合、协同工作,并且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近年来,从生物医药、税务管理,到电子商务、林业,甚至到战争领域,无不出现着它的身影。如今在社会管理领域,网格化管理也被广泛地运用,效果也较显著。其一,网格化管理将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应对问题变为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二,网格化管理在管理对象、过程以及评价上更加凸显了管理手段数字化的优势;其三,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规范统一,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环节、步骤形成一个闭环,这种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大大提升了管理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基于这些功能优势,可以说过去的管理是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的话,那么,今天的管理就是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二、网格化管理在青海的实践
2011年6月1日,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通过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重点解决好服务群众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新型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青海省内各地积极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一)网格化管理在城镇的开展
2011年7月19日,西宁市委、市政府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在全市城镇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西宁市2区4街1镇和7个社区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西宁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展开了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如西宁市城东区富强巷社区,针对社区“五多”(少数民族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众多、流动人口多、孤寡老人多)的特点,进行走访调查、民意收集、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网格化管理:积极整合管理资源,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2名社区干部总负责,将社区干部、党小组组长、社区志愿者、信息采集员、社区民警等都纳入片区成员之列。科学的网格划分使管理和服务都能落实在网格、生效在网格。同时,以网格为单位,组建了7支平安和谐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9人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开展“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活动。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党小组会议、民情恳谈会、党建联系会议以及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以服务为核心,围绕群众的所需、所虑、所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的形成和发生;即使产生矛盾和问题,也可以有效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使社区综治管理工作实现了从“事后”向“事前”的转变,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应急”向“防范”的转变。
(二)网格化管理在乡村的实践
在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网格化管理的同时,青海省积极尝试,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农村乡镇,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并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民和县新民乡作为网格化管理的试点,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使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真正做到了“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1、细分管理服务单元,实现管理结构网状化。新民乡以尊重传统,着眼发展,服务和管理为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划分了三、四级网格。三级村网格:每个行政村为一个网格,共16个责任网格,各村支部书记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承担该区域网格的建设和管理。四级社网格:以每个社为单位划分网格,社长主抓本区域的网格管理工作,全乡共划分了74个四级网格,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管理服务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
2、整合基层组织资源,组建服务团队。网格分好后,在网格中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乡、村两级管理服务团队,以农业综合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帮民主困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务输出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调查为内容,组成乡级管理服务团队。由调解员、信息员、委托代办员、治安员和民警组成村级管理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调查、信息收集反馈、处理简单事务等。服务团队以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3、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优化服务。划分网格,组建团队,就是为了开展服务。在此基础上,新民乡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首先,确定活动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明确活动的服务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做好“三个结合”,即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党委政府的中心相结合。其次,围绕主题开展服务。其一,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工作中心。利用网格及时了解群众在创业致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的意愿和需求,并通过协调、沟通等方式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时收集并梳理基层群众对党委以及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好相关致富信息的和项目谋划,促进群众增收。其二,把维护网格内的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全乡每月一排查,把在基层化解矛盾作为工作主线,重点解决征地、土地流转等与群众有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其三,把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服务重点。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特长,有的放矢,对困难群众给予帮扶,尤其是在事务办理、医疗救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帮助。
三、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
网格化管理其基础为社区、关键为网格、本质为服务、核心为管理、目的为实现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通过青海省从城市社区到农村乡镇的试点,我们看到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以及社会成效:它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公共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为基准、多元协同机制为保障、机制创新为关键、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的服务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较之以往的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流程乃至治理格局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加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控为主”,政府在整个社会的运转过程中起着主导推动作用,往往由政府单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要以公民为导向,政府职能应该是“服务”而非“掌舵”。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职能就得到了有效转变,由“管控为主”转向了“服务”为主。网格化管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导向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通过各种平台及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主动回应和满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做到了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提升了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管理模式创新为加强社会治理找到了新路径
过去缓慢而波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之下现代社会多元而且多变的管理需要。依托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使信息,如群众诉求等能够准确、及时地、自下而上地被传递与掌握,而且通过信息的加工、分析、预测,能够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将问题解除在萌芽状态,使社区管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西宁市东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做好入户人口基本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实行一日一梳理,每月一汇报、一季一考核的制度,对网格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刑事解教人员动态及居民急需解决的或突发性问题及处理结果每日上报;对人口正常出生、死亡以及商业网点用工信息、低保享保人员动态、流动人口动态等每月进行一次汇报,同时社区成立网格员QQ群,方便居民群众办理各种事宜。这种对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全面、准确掌握信息的制度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破解了以往“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实现了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的转变。
(三)管理资源整合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平台
网格化管理系统涉及社会各个系统、各个层面的诸多方面,不仅整合了相关管理和服务资源,还整合了人力资源,实现了服务团队的整合。比如民和县巴州、川口、马场垣三个乡(镇)把每位领导和干部的联系方式公布于宣传栏上,以方便群众电话联系,使其少跑冤枉路,节省办事时间。并建立乡(镇)干部与村社联点机制,由乡(镇)干部全面负责村民的医疗、养老、教育、民政等问题的咨询与办理,实现信息共用共享。再比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是共和县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一种尝试。就是在社区合理划分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建立了党支部,推选出了网格党支部书记,由社区干部分别担任网格长和网格责任人,建立了平安和谐网格服务队伍,在网格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排查、流动和重点人口管理服务、各类民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治安巡逻防范等各项服务工作。利用社区住户录入动态管理登记表及其软件数据库,将网格内住户家庭成员组成情况、住房及房屋租赁情况等信息录入到网格化管理服务软件和信息库中,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将人、事都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使管理实现静态上的包容性及动态上的扩展性,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免“九龙治水”的管理弊端,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可见,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多元参与的“多元化、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有效地整合了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的平台。
(四)管理机制的优化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健全与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青海省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健全与完善了包括责任包干、分层解决、信息共享、考核激励和组织协调等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治理体系能够科学运转、卓有成效。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使得乡(镇)政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使得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得以发挥:一是便捷式服务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在乡(镇)政府,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人员素质有限,办公条件以及日常事物管理往往不尽如人意,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往往找不到直接责任人,需要四处打听和寻找,有时甚至迂回数次,走了冤枉路,耽误了时间,还有可能办不成事,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以致于老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有时甚至会出现出口骂人以发泄不满情绪的情况,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在群众心中不断下降。网格化管理中,规范化窗口建设、服务管理团队的形成,为村民群众带来了方便与实惠,他们来到政府以后,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省时省力,顺心如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心中又一步步树立起来。二是坐班制的实施明确了干部工作时间。基层地区艰苦且偏远,因此干部们需要住宿在政府机关,大家吃、住、行在一起,有时工作累了,或是时间紧张干不完了,往往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工作,日常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缺少个人空间,时间长了,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导致扯皮和偷懒现象。网格化管理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给干部们减轻了不少负担,精细化、科学化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义务,不再东拉西扯,专心干自己的事情即可。他们只需按时上班,办完事情按时下班,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的明确,使得他们身心愉悦,工作快乐,进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乡(镇),虽各口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但由于涉及环节多,工作难度大,往往是活多人少,干不过来,加上有些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承担,所以时有扯皮现象发生,责任牵扯不清。而网格化管理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使得公共资源整合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时空预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衔接,从而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平安和谐,并让广大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和顺心。
四、余论
从以上青海省的网格化管理实践中,我们看到:网格化管理的主旨,在于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其实质是要在社会治理的导向上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多元治理模式转变,即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以管控为主转向以党委领导、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与自下而上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管理与服务相融合。具有现代意义的“官与民双向互动”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日益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适应新情况的有效举措。⑧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其“多元行动主体”契合了社会治理中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求,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力量,实现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实现了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这对于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及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网格化管理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就青海省的网格化管理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基础设施落后,地域面积大而分散,道路崎岖难走,乡村服务团队上门服务难度大;乡镇经费紧张,保障不了乡村服务团队经常性上门服务的工作经费,基层开展工作难度较大;群众的文化和整体素质有限,对服务工作的支持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两级工作人员不足,乡服务团队干部基本都是一人多岗,在完成乡政府各项工作的同时,没有过多的人员可以抽调并组团开展上门服务。村级服务团队的主导力量基本都是村干部,由于基层工作的报酬较低,许多村干部还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这不仅导致了村级团队服务力量的薄弱,而且也使基层干部缺乏上门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城乡基层社会,不仅是当代中国全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领域,也是我国致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高度关注的着力点。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新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从源头上切实发挥对社会进行动态管理与综合治理的优势和作用,着力强化网格化和动态化管理的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并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张双喜 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 上一篇:乡党委书记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下一篇:资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