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22 10:25:55
导语: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现有管理机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优化、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没有完全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公共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是对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进行保障并进行有效规范,实时监控与评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较于物质资本,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生产开发作用更好、效用更大的人力资本。当前,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严重冲击着传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应自身和社会需求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理论流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价值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70年代萨缪•鲍尔斯和郝伯斯•金迪斯提出的社会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多维度研究和分析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如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既是经济增长的投入,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直接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经济学引进我国以来,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范晓婷提出的经济转型导向的教育改革,李梓的评《教育经济学》、吴耀宏提出的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分析等。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面临的教育管理低下、效果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在如何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关注较少。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服务意识不够强,缺乏主动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深入社会、了解企业需求不够,办学不能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对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不够敏感。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多、生源紧张等,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数量规模,不重视质量,没有科学合理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本校特色做出长远规划,没有真正地将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发展放在办学的首位。(二)服务能力不强,成效性不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强,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与新兴产业对接相对滞后、引领产业能力不足,专业与产业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落差,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部分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地方支柱产业及行业企业的深入沟通不够,导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攻关不够,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高,科技服务的资源共享面临瓶颈。(三)管理模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管理观念陈旧,“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管理理念还没有从管理型转变到服务型,不能充分使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因为缺乏对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很多高职院校直接照搬本科院校、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材几乎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课程、教材浓缩而成,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较少。(四)信息化工作缺乏整体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信息孤岛,如教务管理、学工管理、在线课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后勤管理、OA系统等诸多项目管理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子系统中,没有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不能做到资源有效共享。信息化工作缺乏整体性已经成为制约建设信息化校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有待于通过资源整合等措施,加以改进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举措
(一)优化、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机制。依靠地域优势和长期以来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建立的广泛合作关系,搭建相关政府单位、产业园、各行业协会和众多合作企业及学院组成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资源大平台和发展大平台。由战略联盟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方政府单位、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型企业负责人和学院领导等组成“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合作过程中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作用,通过合作章程和相关制度,规范各方责、权、利。建立以“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为主要特征的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新体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推动机制;签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建立学院内部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打造校企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交流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内外结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以及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创建“政行企校”协作办学、共同育人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搭建多元主体、内外结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考核,并进行绩效奖惩。通过制度的落实,有效促进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二)整合资源,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要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及行业企业,结合需求实施战略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管理机制,制定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高职院校应支持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及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技术咨询、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构建完善的专业评估和淘汰机制,对于常年招生数量少、就业率较低、未能达到评估标准的专业,暂停招生或撤销。高职院校要完善科研创新政策机制,积极整合校内外研发力量,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团队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应用推广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专项研究与技术攻关。建立健全科研多元考核评价机制及科学有效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激励机制,探索市场化科技实体运行机制,建立社会服务机制等。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构建科研与社会服务长效机制。(三)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职业教育服务,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产业构建专业群,跟踪区域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需求的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编制教学计划、选取教材、制作教学课件,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师生、提高效率”为工作标准,不断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四)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大在信息化公共管理体系构建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硬件购置和软件资源的开发,使有限资源能够发挥最大作用。通过优化升级公共数据中心、综合信息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三大平台功能,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完善升级,致力建设融教学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环境智慧于一体,并对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支撑的“智慧校园”。同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分散管理各公共管理项目现状,学校需要做好整合各类资源的相关工作,使有限的各类资源能够协调统一、发挥合力。要循序渐进构建管理体系,细化管理措施,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四、研究启示及反思
高职院校要实现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围绕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发挥学校的强势和特色,开设地方经济所需专业,依照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之间“三链耦合”的方式,把专业建设重点从注重重点专业建设转向注重专业群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整合学校科研优势力量,打造服务地方的科研团队,制定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制度,设置科研创新培育经费,鼓励教师创办企业,着力推进科研孵化和成果的应用转化,使高职教育能够持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峻岭.论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205.
[2]赖满瑢.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5(22):130.
[3]李影.高等职业教育经济辐射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以江苏省和山西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2):26.
[4]王栓宝,韩立,宋胜女.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与河北省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6):44.
[5]张冶红,王之洲.宁波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39.
[6]董治委.职业教育经济效益测量及其效益提升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4):16.
作者:顾卫华 陆宵宏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网络时代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分析
- 下一篇: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发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