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09 08:44:43

导语: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提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现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智慧城市建设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智慧城市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权利,在人类发展的舞台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住房不足、失业、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命题。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诸多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作为城市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以大数据分析、数字城市、物联网、3S(GIS,GPS,RS)和云计算为重要核心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公共管理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需求,因而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持学科的持续生命力,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的时代需求出发,分析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智慧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对强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以服务于“人”为本质,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习惯,通过“智”的方式打造及管理整个城市。2012~2016年间,我国选择了数百个城市或城镇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截至2017年6月,中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这既为公共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偏重于管理型(或服务类),在技术层面往往存在短板。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精准的服务,其中技术是基础,管理是途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做到“懂技术、会管理”,以技术促管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3S等是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了解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智慧城市管理的实践。(一)大数据及其挖掘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开始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并全面影响着居民活动、企业经营以及政府管理,从而使获取大量反映人类活动特征的数据成为可能,城市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与传统数据相比,新数据环境主要呈现出精度高、覆盖广、更新快等特点,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更大的数据量,更反映了数据背后关于人群行为、移动、交流等活动的丰富信息,被认为是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与城镇治理高效化的有力工具。公交刷卡记录、手机信令数据、出租车GPS数据、社交网络位置数据和签到信息、百度和高德迁徙数据、大众点评和美团数据等,为研究和理解城市通勤、城市贫困、城市人口分布、城市活动区域划分、公共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契合了新型城镇化时期“以人为本”、“存量更新”、“自下而上”等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理念。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把握大数据的数据类型与特征,知晓大数据获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明确大数据管理的方式和平台,进而理解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价值。(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IOT)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发展中,物联网技术能在市政管理智能化、医疗智能化、工业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旅游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起到基础技术支持作用,因而是提高政府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人才要掌握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和基本工作原理。(三)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云计算中心通过软件的重用和柔性重组去进行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能提高利用率,促进软件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云计算还能够快速处理全国的海量数据,并同时向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到服务的一体化时空信息云平台,将空间大数据、视频大数据以及各类应用中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能够满足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旅游、安防、应急等各行业和城市综合的智慧应用,推动智慧城市的完善和发展。(四)3S技术。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中,RS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也是实现整个一体化数据采集的基本载体通过现代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不需要与测量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电磁波分析的方法实现远距离测量。GIS技术是智慧城市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利用GIS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功能,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实现空间信息的直观表达。GPS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定位速度较快、精度较准,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基于3S技术建立的智慧城市进一步促进了城市设计、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五)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技术能将基础地理数据、正射影像数据、街景影像数据、全景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专题数据等各类数据按照地理位置在数字城市里进行整合,通过面向服务的架构,把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并提供给用户。各类用户通过网络注册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以服务的形式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上进行,政府、行业和公众等各类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应急等相关服务。数字城市技术能在空间技术上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给予基础性支持。

三、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在建设智慧政府、发展智慧产业、打造智慧民生的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料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和宏观,专业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不突出。大部分以培养党政机关、政府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界限不明显。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确立具体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够合理,难以契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尽管多数高校考虑到了公共管理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特征,在公共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上力求全面,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的积累,但仍存在着广而不精、金课不多、脱离学科前沿、专业知识不成体系、实践学时比较匮乏等问题。“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专业优势模糊”、“实践应用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比较低”的现象较普遍。一些高校忽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及本校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且多年未曾做出实质性的调整和优化,既没能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又迷失了课程体系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造成课程体系不断与现实和时代脱节,学生进入职场后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三)缺乏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是凸显专业优势的重要一环。尽管课本上的基础与理论知识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起点,但缺乏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对未来学生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都非常不利。如前文提到的大数据及其挖掘技术、3S技术等,已经逐渐成为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技术型和管理型(或服务类)人才的二元划分,根据专业特点和现实需求,从单纯的管理型(或服务类)人才向“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人才类型转变。(四)实践教学薄弱。“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城市管理中的各项服务具有即时性、差异化等特征,即使是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远程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与社会公众进行言语沟通,并解决问题、收集信息、提升服务、协助管理决策。因此,需要公共管理人才熟悉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具有相关实习实践经历,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心仍然主要放在理论教学上,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与现实社会脱节,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较慢,尤其是难以适应智慧化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工作。

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以培养智慧管理型人才为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智慧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层次和高标准,按照研究型高校的发展思路或政企管理精英及领导阶层来培养学生;也不宜将标准定得过低,特别是要把握好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联系与区别。所谓的智慧管理型人才应当是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机结合,能够将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工作。以技术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重能力、强应用,凸显以应用创新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淘汰陈旧“水课”、打造时代“金课”。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不同高校应该在紧跟时代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所在地区的区域特点、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的发展目标,及时淘汰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社会不认可和无需求的“水课”,以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为目标,建设以“金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如,一些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管理学、经济学、土地学、城市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性,并及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等兼具理论和实践前沿性的课程,有利于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有利于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此外,专业课知识体系遵循“城市与区域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城市规划与开发—城市管理”链条,符合智慧城市管理一体化的特征,保证知识的前瞻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三)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目前,一些办公设备与图文处理软件的应用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相关高校需要加强实验室的设备建设,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公共管理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训练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验室建设,将其作为学生掌握公共管理技能的重要场所,不断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实践;并开设了AutoCAD制图、高级办公自动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电子政务、数字化城市管理等多门实验课程,成为智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四)重视实践教学。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避免实习安排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指导。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实习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某些高校开展了城市问题调研、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训练、机构实习等集中时间的实践活动,并定期开展PPT创意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管理情景模拟、城市管理案例设计等竞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五、结语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无论是在城市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技术手段上都需要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3S技术等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完善的重要支撑,也是理解和掌握新时代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知识基础。新时期智慧管理型人才需要充分理解“新常态下的城市治理”,做到“心中有数、众智成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面对课程体系建设重复、落后以及专业技能缺失、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创新的契机,明确培养“管理+技术”型智慧管理人才目标,及时朝着智慧化、特色化的方向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重视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养老、智慧产业、法治政府等在智慧治理领域的发展。

作者:张家旗 刘春兵 郝宏杰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