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中的网络管制

时间:2022-07-29 11:32:00

导语:青少年教育中的网络管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教育中的网络管制

在现代社会,网络以其资源丰富、快捷、方便和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迅速席卷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网络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层面,就是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同时也因为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存在很多负面的信息,比如宣扬黄、赌、毒的信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健康。同时总有一小撮敌对分子妄图通过网络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所谓的“颜色革命”,他们鼓吹“网络自由”,把矛头指向中国政府,加大网络渗透力度,在网络上煽动青少年走“广场道路”,搞“街头抗争”。比如2010年的有些非法聚集就是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召集的。所以,我们把网络称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深刻影响

网络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使青少年获得更多、更快捷的知识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思维活跃与拓展,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它还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娱乐,使他们放松心情;再次,它还可以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交到朋友,通过和网友的交流尽情倾诉自己的观点、烦恼和困惑,以求得到最大的理解和帮助,而不必介意对方的身份、地位,从而获得人际归属感;第四,网络因为其虚拟性,可以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自由的发泄平台,舒缓因紧张的生活压力造成的压抑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的同时,由于网络技术上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相对滞后,也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如一些专家所评价的那样:网络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垃圾场、是一种电子海洛因和一个传播色情暴力的影剧院。青年学生是网络中的主要群体,据调查,现在上网的学生中,真正进行学习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生,更多的是玩游戏,聊天交友,或者是看其他方面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可能含有以下一些负面的内容:首先是政治方面,网络上会有一些背离党的方针政策,直接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和材料;其次是网络上会有一些不适于未成年人看到的黄色信息;再次是网络上会有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会有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流传。

因为这些负面信息,同时还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其他特点,使得网络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着一些负面影响。

(一)出现了与网络有关的心理疾病

长时间和电脑独处,会形成人际隔离,使人形成所谓的“现代孤独”的感觉,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就像迷恋电视的人容易患上一种独特的“孤独症”一样。而且沉溺于网络的人还会产生其他心理疾病。比如,他们会在网络世界中感到轻松、自在,满足于在虚拟空间中的控制感,并把这种控制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容易将现实理想化、美化。如果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构想,就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形成偏执、狭隘的心理。另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也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无聊和苦难,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解脱。实际上会使人脱离实际,降低人们应对现实风险的心理能力。长时间沉溺于上网会使人对网络形成依赖心理,这一点,对于自制力差的青少年来说,危害尤其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患有“网络成瘾症”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就是实例。

(二)网络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

近几年,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它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有人把它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在这里可以快速得到人们想要的各种各样信息。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将相关信息联在网络上,各种文化传播比传统的媒体传播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进入网络犹如进入了一个地球村,里面形形色色的信息应有尽有,鱼龙混杂,它既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信息常常聚集着变态的负面文化,鼓吹与社会主导文化背道而驰的世界观、人生观、婚恋观、伦理观等,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网上消极文化泛滥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大量的黄色下流和无聊的网站和栏目,内容虚假、颓废,网络语言庸俗混乱。有些成人网站对用户没有年龄的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看到一些成人内容,从而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加强网络监管,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管理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强网络管理,使网络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网络伦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上网的人如果缺少内心的约束,就会接触各种负面的信息和作出许多有违正常伦理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所以,面对网络这一日益普及的新兴事物,应该加大这方面的伦理建设,构建普及化的网络伦理规范,形成对上网者内心的伦理约束机制。

(二)构建网络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是完善网络行为控制和管理的奠基工程。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是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都有调节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从观念上规范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没有法律的支持,道德调整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规范的约束与引导是网络不道德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情况下,青少年有时甚至分不清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政府必须从法律层面上建立社会主义网络法律保障体系,防御和惩治网络犯罪,保护青少年的身心不受到伤害。

(三)加强网络控制与管理

网络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从技术控制、强化政府管理功能和建立健全良性的传播监控机制3个方面着手。

首先,技术控制。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加以支撑的。因此有必要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

其次,强化政府管理功能。客观地说,包括网络内容的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网吧服务商等在内的这些网络主体都是网络产业和网络文化市场的利益追逐者。如何确保他们在社会责任、商业利益与经营创作自由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监管功能的发挥。政府要实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并重、政府主导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定期对网络产业和网络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治理。使网络媒介健康有序地发展,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再次,建立健全良性的传播监控机制。解决信息过剩、污染、秩序混乱等问题最直接的障碍在于难以对网络传播状况进行监督。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反对将网络信息置于监控之下。他们认为监控网络信息将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但是,完全放弃对网络的监控将使网络秩序进一步恶化,人们的隐私并不能因此而获得保护,黑客可能会更无所顾忌地侵犯更多人的隐私。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监控,而在于由谁监控、如何监控以及建立怎样的监控机制。监控者的角色通常由政府充当,因为政府机构的非营利性与公共性较容易保证其行为的合法性。但在技术欠缺等特殊情境下,也可向某些信用良好的公司、个人寻求帮助,或以民主方式成立特定的网络监控组织。

综上所述,规范网络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采取以上措施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