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共享满足读者需求论文
时间:2022-05-26 08:44:00
导语:文献资源共享满足读者需求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文献传递带来的效益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传递中心对终端图书馆的委托进行处理、支持网络,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网络”、文献传递服务给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利益与效益、终端图书馆无需了解系统内各馆的实际馆藏情况等,具体请详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文献资源共享的方式加以解决。馆际互借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馆际互借主要是指馆际间互借原件,通过邮寄获得。随着复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馆际互借原件不仅局限于通过邮寄获得,而主要通过复制、拷贝、扫描原文,然后采用邮寄、传真、E-mail等方式传递。因此原文传递已成为现代馆际互借的重要环节,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它在开发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职能、为读者深层次服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新观念将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深化,评价一个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已不再主要以其所拥有的馆藏规模、深度、广度为衡量标准,更多的是以它利用网络环境快捷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业信息资源的能力来衡量。
过去图书馆的文献传递主要是通过馆际互借,费时、费力且回复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快速、便捷、准确获取文献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网络的畅通、先进的传输方式无疑使专业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专业文献信息的能力明显地提高,图书馆追求多年的资源共享迈入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作对象增加了新内容(网络信息资源),专业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工作就不仅仅只是对本馆文献编制专题索引、书目推荐等,而是要利用网络广阔的空间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将自己的信息推送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另外,网络提供了双向和多向交流方式,省去了面对面的某些不适和书面交流的麻烦,减少了交流成本和时间,也简化了交流层次。它能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资料和获得反馈信息,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走向高效、准确。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
其基本运作形式为:当用户的文献需求在终端图书馆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通过终端图书馆向文献传递中心发出文献需求请求(委托),传递中心对终端图书馆的委托进行处理:中心有藏的,则搜索其支持网络,找到并指示支持网络中的某个文献机构,将文献复本直接传递到终端图书馆。
传递中心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虚拟网络,它可以是一个大型文献收藏中心也可以不是。对用户(终端图书馆)而言,传递中心可以提供完备的文献保障,对其提出的文献需求能给予近乎100%的满足——通过中心本身或其支持网络。传递中心的关键是构筑一个文献保障体系。它以自己现有的馆藏为基础。对于缺藏的文献或者自己补充,或者找到一个对此文献有藏的文献机构,与其建立起委托关系,将其作为支持网络的一员。这些文献机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甚至还可以是另一文献传递中心。理论上讲,传递中心通过自己的馆藏及其支持网络的馆藏,可以达到完备的保障率。但是,如果支持网络过于庞大,往往会大大降低传递的效率,加大传递时差。而传递时差无疑是文献传递服务的要素之一。因此,传递中心应根据效益、效率、自身实力等因素来建设馆藏及选取支持网络。
支持网络,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网络”。支持网络的各个成员(文献机构)之间,以及这些成员与终端图书馆之间均没有建立任何联系。它们只是各自与传递中心建立委托与信任关系,按照传递中心的指令提供服务并获得适当的报酬。它们因为自己的馆藏特色而被传递中心选取,但却没有义务因被“选取”而改变自己的馆藏建设。当然,它们也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与传递中心进行共建,扩大与传递中心馆藏的互补面,以巩固与传递中心的合作关系。
三、文献传递带来的效益
文献传递服务给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利益与效益。对于终端图书馆而言,可以只考虑基础文献(高校图书馆的教学用文献及公共科研用文献)建设,放弃那些利用率极低的文献,将文献保障的任务交给文献传递中心。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才和物力,也能够节省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率及馆藏文献的整体利用率。对于传递中心而言,一方面是其馆藏文献得到了充分利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其专门化、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能促进文献信息的产业化。对于支持网络来说,可以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并在文献被利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还应该看到,支持网络成员与终端图书馆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图书馆,可能既是支持网络的一员,也是终端图书馆。实际上,在这些图书馆之间,通过传递中心的作用,实现了一直追求的“文献资源共享”。从文献传递服务模型中还可以看出,终端图书馆只要与传递中心建立单一的委托信任关系,就能与众多的文献机构共享文献。共享关系的简单化是该模型的主要优点之一。
该模型的另一大优点是,不需要考虑“共知”问题。终端图书馆无需了解系统内各馆的实际馆藏情况。对终端图书馆而言,及时掌握各个图书馆的馆藏情况是一项费时、费力、费资金、效率低下并且往往难以做到的工作。在文献传递系统中,终端图书馆“认为”传递中心的文献收藏是“完全”的,它只需要通过公共检索系统——书目数据库、各种检索书刊获得需要的文献线索,并由此向传递中心提出需求请求,搜寻具体馆藏信息的工作交给传递中心去做。
文献传递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形式,因其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传递功能,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在信息需求量激增和图书经费增长幅度缓慢的条件下,我们既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满足用户需求,又要千万百计节省开支。寻求一种符合这一要求的服务方式,无疑是每个图书馆的愿望。为此,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及时转换“经营”机制,改变“经营”方式,尽快寻找一条有利于挽救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颓势的有效途径,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试论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图书馆论坛,2000,(4):26-28
[2]肖燕.美国图书馆界关于文献传递的研究与实践评析.图书馆杂志,2000,(1):20-22
[3]周军兰.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图书馆情报工作,2000,(2):61-64
[4]李莎等.专业图书馆的电子化信息服务探讨.图书馆论坛,2000,(10):78-80
[5]李晓鹏曹海峰.江苏高校原文传递系统建设的现有条件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3,(1):31-34
- 上一篇:学校优秀干部团员自我鉴定
- 下一篇:运用计算机提高档案使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