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出版产业化强质产业论文

时间:2022-05-25 03:11:00

导语:实现出版产业化强质产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现出版产业化强质产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科学把握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要求;积极应对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出版物商品化、出版机构企业化、经营集约化、集团化、效益最大化、资本结构多元化、中国出版业自身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上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十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出版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出版产业与信息化、出版产业与国际化、出版产业与信用构建、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出版体制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

出版产业化就是把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所属产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面向市场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之成为强质产业的过程(于友先,2003)。出版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学者就此进行过有益探讨(黄阿妮,2005;龚莉,1998),概括地说,其具体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出版物商品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的文化核心属性依旧,但出版业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去销售,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因而其商品的属性尤为凸显。出版物商品属性的确认是出版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准人证。因此,出版单位必须面对市场,实现产业化运作。

2出版机构企业化。转企改制、重塑新的市场主体,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3经营集约化、集团化。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业所形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布局分散,市场分割,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并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效益。出版产业化要以提高出版产业集约化程度为重点,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加大行业兼并重组力度,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4效益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强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不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适应出版市场的竞争,强化经营意识,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促进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5资本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和国有资产的有限性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出版产业资产的扩张能力,资本实力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把握编辑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应加大出版产业的融资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与非公有资本项目的合作,多渠道解决制约出版发展的融资问题。

二、科学把握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要求

1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出版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出版业自身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全球化带来出版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国内出版企业间展开了包括在选题、作者资源、综合实力、人才、营销、读者、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全面竞争;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出版企业以及港澳台出版发行企业的竞争在广度和深度上日渐深入,包括“人员大融合”、“信息大融合”和“意识大交汇”的趋势不断加强(吴赞、杨闯,2009)。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出版产业和价值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出版产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以及在图书市场中对传统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应对国际同行的挑战。这些影响推动了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包括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渠道价值链的重构和一体化的价值链的重构等(肖蕾,2005)。因此,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市场化、企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

2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出版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是现代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国际上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十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收购高新技术公司而建立成熟的技术平台,加强同业并购扩大数据库内容并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近年来,国内业界对数字出版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许多出版单位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数字出版产值已达530亿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已经与传统出版平分秋色(柳斌杰,2009)。但数字出版在我国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仍然不少。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内容监管、版权保护、管理格式、行业标准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等,直接制约着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严云锦,2009)。因此,国内出版业应将信息化、数字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出版生产方式,推进出版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实现传统纸质形态和数字形态融合发展的转变,培育出版新业态。拓展出版价值链,努力占领出版业发展的制高点(晓田,2009)。

三、积极应对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

1出版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自身实力的增强,依赖于出版物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和坚守。我国出版业走市场化道路,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出版产业,就必须进一步清除制约出版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以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出版企业为目标,积极探索出版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企业微观组织和运行机制的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2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的集约型产业。它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又在科技进步中发挥巨大作用。只有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出版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出版传播渠道,并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出版产业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才能实现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3出版产业与信息化。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未来出版业的创作方式、编校方式、生产方式、发行方式等也必将被网络出版的全新模式所改变。因此,出版单位要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保持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发展先机,推动出版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出版产业与国际化。出版产业能否面向世界,走出国门,能否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大事。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性大竞争背景下,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广,我国出版业应当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要求,求生存、求发展,认准融入国际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高度产业化发展(杨丽君,2005)。

5出版产业与信用构建。在市场经济中,维持市场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是法律和信用。法律的规定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需要信用来加以补充,信用是用来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难以规定的状态。在我国目前出版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诚信对于构建和谐出版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1更新思想观念。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新闻出版系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我国先后组建了24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246家图书出版社成为新的市场主体,1000多家报刊走上了市场,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制,出版、报业、发行等上市公司达11家,净融资240多亿元。转制到位的资产增值、销售利润和职工收入都成倍增长,企业充满了活力(柳斌杰,2009)。但是,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出版业总体上还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攻坚阶段,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出版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出版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业的生产力。

2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现有国有出版机构大多还是政企不分,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职能转变已明显滞后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因此,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新闻出版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真正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提高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3创新出版体制机制。从总体上看,束缚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出版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还没有完全转变旧有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一些出版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根据我国出版业实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出版体制机制创新。(1)把握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全面推进改革,增强出版企业活力。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实现分离、分类、分开和转企这“三分一转”(蒋建国,2009),实现政企、政事、事企分开,把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公益性出版单位内部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要分开,即采编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经营性出版单位要通过改革,全面完成转制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推进联合重组,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拥有多家出版单位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业务相同、相近的出版企业,要通过重组、联合、股份化等方式,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整合优势出版资源,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形成新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主体;另一方面,在培育一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专、精、特、新”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的同时,要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实力雄厚、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特别是跨地区的出版传媒企业大胆探索上市融资。(3)以科技进步推进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数字传播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对传统出版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出版模式的崛起给传统出版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企业要紧紧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和完善出版发行标准,推进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出版管理水平。这不仅是进一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升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4)加快推进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出版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人才等出版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设,规范出版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

4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1)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推进出版人才梯队建设。要以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新闻出版队伍素质和整体能力为重点,在新闻出版领域培养一批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和出版家、企业家、技术专家,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新闻出版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2)以“五大工程”实施为抓手,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要大力实施五项重点人才工程——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数字出版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和新闻出版人才库建设工程。(3)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大力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人力资源配置、工资福利、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整套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