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论述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时间:2022-10-19 09:23:00
导语:独家原创:论述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与局限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政策是公权力得以执行的理论依据,公共整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它决定政策执行的方向,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及政策的评价分析但是公共政策有时他在政策实践中是需要试点及调节的,他也是有局限性的,如何发挥公共政策优势。弥补其局限性是政策制定主体的核心任务
公共政策是以镇府为主的公共法权主体意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构成了镇府公共管理的主要过程活动。无论是哪个镇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无论是针对什么领域的公共政策,均要涉及采取什么行动,禁止哪些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怎样采取行动及政策局限分析,政策制定者乃至整个社会信奉的价值观紧密联系。价值真空之中的极端观点,致使为追求客观真实而回避伦理问题”的倾向至今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现代政策科学从整体上显现出一种单纯追求理性化和技术化的特征。对此无疑应予新的认识和评价。
(一)政策分析方法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进而提出政策方案或对政策进行评价的过称。因此,政策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搜集的方法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它在公共政策评价方面意义重大。它是评估政策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尤其道德判断几乎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东西,因而无法将其纳入客观分析的对象。即使政策的“分析者”能够基于某些事实对政策的结果进行评价,也难以从性质上得出这些政策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公平与不公平的结论.所以,“科学”的政策研究应尽可能排除伦理性因素干扰,让价值保持在一种“中立”的状态之中。应当说,“价值中立说”对于现代政策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通过事实与价值、客体与主体、认知与评价的二元区分,将近代自然科学的经验方法成功地引进到了政策研究领域,从而赋予了公共政策分析以科学的形态;而且还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客观真实性强调,对政策分析的主体提出了必须保持诚实理性人格、不受主观因素干扰、独立自主进行研究的职业要求。但这种“价值中立”只能是为政策研究的一时需要而设定的一个假设,本身并不具、现实性。我们知道,政策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调查、试验、归纳等手段对客观事实进行收集和整理;但收集和整理的对象却并非与之相关的所有客观事实,而是经过了一定筛选的;对客观事实的筛选,又是根据一定评价标准进行的。可见,在供政策分析用的基本素材中,已经有了价值因素的渗入。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分析是以“论证政策目标的妥当性和目标实现途径的合理性”为中心展开的,而政策目标一般是由“决策者”提出或提示的。不论这一目标处于“拟定”还是“既定”的状态,实际上都已潜含着“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分析者”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将政策目标中的价值因素完全“排除”在分析的视野之外。主张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排除伦理因素的第二个理由,是认为政策研究中没有讨论道德问题的必要性。他们强调,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有关道德等问题的争论,一般是在政治层面展开、并只有通过政治过程才能获得解决的。既然“分析者”无力解决价值问题,那么关于政策价值的选择就“最好”交给“决策者”去决定,“分析者”没有必要介入。而且“分析者”在其研究报告中,已通过对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分析表明了他们对政策价值的态度,故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在伦理问题上作更多的说明。不错,现代政策过程是由“政策分析”和“政策决定”两个层面构成的。前者属于“技术”层面,后者属于“政治”层面。“分析者”和“决策者”作为不同层面的行为主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功能。但这并不能成为政策分析中不需要讨论道德问理由因个层面之间不仅有明确的界限,而且保持着一种前后相依、彼此衔接乃至相互贯通的关系有关政策价值的论争通常是在“政治”层面展开的,但论者所持的根据却往往是由“技术”层面提供的。显然,如果在“技术”层面上不对道德等价值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不对政策可能引起各种后果做出预测,“政治”层面的价值论争也是难以充分展开的。至于“分析者”在“技术”层面上通过投入—产出、成本—效益分析所表示的价值意向,那只是从经济学角度对政策率性所作的判断,并不能完全满足政策选择的需要。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仅仅强调“效率性”也是不够的,至少还有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公平性”问题需要加以考虑。主张在政策分析中排除伦理因素的第三个理由,是认为如果政策分析涉及伦理因素,就难免会将“分析者”的个人偏见或成见带入分析过程之中,从而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应当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一旦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掺杂进“分析者”的个人偏见,自然会伤及到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如果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能保证,政策分析的有效性就将大打折扣。所以,现代政策科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必须防止个人的“选好”意识进入政策研究领域。但是,这一要求并不意味着政策分析可以排除伦理因素。因为“防止个人偏见进入”和“排除伦理因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前者所“防止”的只是“个人偏见”,而后者要“排除”的却是与政策相关的所有“伦理因素”。如果仅仅为了“防止个人偏见”而将各种伦理因素一概“排除”于政策分析之外,只能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而且也是不现实的。作为政策研究行为主体的“分析者”,毕竟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志的“人”,其个人“选好”意识不可能被完全阻止于政策分析的大门之外。实践证明,如果将与政策相关的各种伦理因素给以必要讨论,反而有助于提高“分析者”的自律性,防止“个人偏见”在政策分析中发挥过大作用。
(二)公共政策,都会有其局限性。它在试图改变某一状况的同时,会对当前的状态产生无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这其实就是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两难选择。
如就拿房地产市场政策也是如此,本希望给购房者带来利益。不再受高房价的压迫;但在此时此刻,它给公众带来的损失,却是必须考量的。高房价正在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个经济问题正在演变成民怨载道的政治问题,相关的调控举措也逼不得已地纷纷出台。望房兴叹的老百姓,多少有些“铁腕”情结,希望政府那双调控的手,能够立竿见影,管住飙升的房价这匹脱缰野马。结果到底如何,结果就不言而喻啦。
(三)用理性化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解决公共政策局限的关键之一。但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政策分析理念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实践中亦造成了相当的误区、困境和消极后果,以致于出现了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相脱离的现象。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分析者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条件的局限性。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和方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诸如渐进主义政策理论和有限理性政策理论等的批评和修正。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最大误区集中于它对主、客观条件的理想化的要求上。事实上,诸如知识的广博性、动机的纯正性、价值标准的中立性、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分析模型的真实性、政策方案的周全性、未来预测的准确性等项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求,都不是现实人类的知识和能力所能实现的。所以,理性主义的公共政策分析不应当亦不可能是实际公共政策分析的唯一理念和唯一工具。未来公共政策分析的出路在于理性与超理性的理念和工具的合理运用。
所以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的主体,制定的原则,制定程序,乃至政策的咨询,政策分析是相当关键的。政策分析的局限性是随着政策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得到修正。它为政策评价政策调整,提供实践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谭道明高小平-《管理概论》《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独家原创:浅析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
- 下一篇:员工福利基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