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时间:2022-09-23 01:05:00
导语:独家原创: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管理问题是我国学界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管理学在我国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关键词:公共事务;基本问题;管理学;学科
目录
摘要………………………………………………………………………
1、公共管理的起点………………………………………………………
2、公共管理基本问题…………………………………………………
2.2、对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全面观察和科学透视…………………
2.1、对公共管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把握……………………………
3、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1、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事务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运用管理、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在西方,它源于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后于70年代末期开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取向的强烈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立足我国国情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2、公共管理基本问题
公共管理主体具有的多样性。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科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对这个国家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实际贡献。这也就是说,我们固然能够把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国内,但是,如果这些最新学术成果不能转化为认识、研究和创新中国公共管理的学术资源,那么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构不成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要形成这种转化,关键的是要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
2.1、对公共管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把握
对公共管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把握,明确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取向。它决定认识和把握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视角与视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的规律。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西方国家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
2.2、对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全面观察和科学透视
公共管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阐发上,应该关注中国公共管理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从而把学科发展中的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把价值设定与经验验证结合起来,把经验试验与模式归纳结合起来,把理论供给与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技术供给结合起来。理论的源头来自经验事实的抽象,理论只有能够为经验提供智慧和方法,才是有价值的。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研究本身的科学化,而科学化的基础在于超越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关注于公共管理的规律本身,在增进公共利益这个大原则下,研究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价值、组织、制度、程序和技术。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3、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
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必须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结束语
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极容易出现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觉得与政治学和行政学没什么联系。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宿州师专学报2002(2)
2.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2000(7)
3.郎佩娟《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宿州师专学报2002(1)
5.胡象明《关于公共部门的界定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兼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