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2-08-09 02:32:27
导语: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并实施常规管理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并实施风险管理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不良事件;应用价值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具有高风险的科室之一[1],接收的患者存在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搏骤停等突发性护理事件,加之心血管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2],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应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本研究针对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择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10月—2017年9月)和观察组(2017年10月—2018年9月),每组100例。心血管内科共有护理人员30名,在本次研究期间内未出现岗位调动、离职等情况者共有20名。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2.45±1.56)岁。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2.50±1.61)岁。2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和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增加病房巡视次数。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对照组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定期评估科室临床护理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指导护理人员改正不足之处。②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护理工作制度、抢救机制,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总结、分析护理风险事件,促使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全面地评估护理风险因素,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于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救措施的掌握度;针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并上交,并及时制定、实施补救措施。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关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情景演练的模式培养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以及急救能力,促使护理人员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④药物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所用药物较多且名称复杂,易出现用药错误、用量错误等情况,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数量,并详细书写在便签上,以防因记忆混乱而出现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将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叮嘱其不得随意调节滴速,提醒患者出现不适感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⑤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床头的呼叫器处于正常状态;病床安装好床栏,卫生间、病区走廊安装好扶手,同时卫生间铺防滑垫,患者下床活动时必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护理人员每日彻底清洁和消毒病房,对探视人数及时间进行严格控制。1.3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②对比2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2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对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3,4]。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导致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对护理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会出现护患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未发生护患纠纷、护理投诉事件(P<0.05)。充分证明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通过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对整个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有助于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将其消除,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通过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患者对护理风险的重视度以及有效掌握预防方法;通过加强培训能够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6],消除护理过程中操作方面的危险因素;加强药物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够避免出现管路脱落、坠床、压疮、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而避免护患纠纷以及护理投诉情况的出现。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可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莉.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3):196-198.
[2]柳泽华,俞婷婷.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3):179-180.
[3]蒋云芬,陈彩翠,张晓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35(9):53-55.
[4]范娟,徐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5]郭海燕.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2):66-67.
[6]陆益萍.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1):161-162.
作者:马利文 雷梦 吴丹 单位: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上一篇:高校教师团队绩效考核探讨
- 下一篇: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