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政办公室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05 09:50:24
导语:高校党政办公室风险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党政办公室直接面向教学与科研管理的第一线,在纷繁的教学、科研、事务管理中,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问题。本文以高校党政办公室为对象,分析了学院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子,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框架,并结合学院实际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党政办公室;风险管理
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同时以科研、社会服务为并重责任的组织机构。学院作为高校的二级机构,直接面向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院级党政办公室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的枢纽,其承上启下作用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从笔者所在的高校党政办公室角度看,既要协调党委工作,又要协调学院行政工作;既要服务教师,又要服务学生。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必然潜藏着各种风险因素。事实上,大型组织的运行都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自1955年施耐德首先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以来,风险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研究的对象。而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较早引入风险管理的行业。企业除了将风险纳入其管理范畴,还逐渐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对待。如国际清算银行以巴塞尔协议的方式,正式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规范,成为第一个将风险与经营紧密挂钩的企业。从国家层面上看,第一个颁布风险管理标准的则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于1995年以标准的形式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与执行流程。我国则在2006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南的对于我国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面对来自高校外部和内部的大量风险,为了提高办学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高校目标达成,必须有良好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而作为二级单位的学院党政办公室除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高超的办事技巧外,也不能忽视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问题。本文以高校党政办公室为对象,分析了学院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子,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框架,以供同行参考。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分类
(一)如何界定高校风险。在研究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原因时,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早期研究者通常模糊地将风险与不确定性等同看待,而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不确定性是可度量的。奈特因此指出不可测度的不确定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确定性,而可以测度的不确定性才构成风险。而在英国政府制定的项目管理标准Prince2中,将风险定义为“未来事件面临有害结果的机会”。尽管也有学者认为风险可以存在积极的方面(如金融行业存在风险投资这一特殊的投资方式),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把风险视为有害的。从高校的职能和性质出发,本文参考同行的思考,将高校风险定义为“使得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受到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利结果出现的不确定程度”。尽管风险的定义有多种,但是风险的属性基本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风险总是指向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因此任何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均不能看作是风险。第二,风险必然有其引发的起因,也必然导致触发的结果,因此可以对风险进行预先的发现。第三,风险必须纳入组织的管理活动之中。第四,风险是可以度量的,通常从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与产生的后果两方面进行评估,因此需要借助必要的定量分析手段和工具对其进行管理。(二)高校风险分类。世界各国对于高校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尽相同,这是由于不同国家的高校办学宗旨和管理模式的差异造成的。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具有全球领先的理念,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教育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附带打击”,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尝试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有效与持续机制,对所面临的一切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HEFCE指导性地将高校风险分为了11类:健康与安全、财政运营、组织财产、战略目标、管理信息系统(MIS)、学生事务、组织信誉、员工事务、教学活动、海外办学、研究与学术等,而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而我国则通常将高校的风险归纳为学术与研究风险、财务风险、廉政建设风险、招生就业风险、安全与稳定风险以及发展与创一流风险等突出问题。由于学院党政办公室的特定定位,其在学院运行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因子与学校不尽相同。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实行校级财务管理体制,因此相对而言财务风险降至较低的水平。但是,相比而言,招生就业风险则升至较高的水平。
二、高校办公室管理的风险处理框架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风险是不可能消灭的。因此,高校全面风险管理并不是以消灭风险为目标,而是在承认风险存在的前提下,有效掌控风险。具体讲,就是要将潜藏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学生与教师活动、以及社会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除了要建立风险的常态意识外,掌握风险管理模型同样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不同的领域对风险处理的框架有所不同,组织的规模与复杂性也影响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如,项目管理领域把风险管理分成六个精细的步骤:风险管理计划、识别、估计、量化、处理以及监控,且第二至第五步可以迭代循环。而简化的风险管理则由四个连续的循环系统构成:风险识别、评价、处理以及监控。参照此原理,校级风险处理模型较为复杂,而学院级的风险管理可以在校级模型上剪枝而成。由此建立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循环迭代不间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递进地降低风险的危害或发生的概率。(一)风险识别模型。Lyytinen提出了著名的“Lyytinen模型”,并被许多领域应用于风险的识别。该模型指出,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存在于与组织相关的四个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之中,即参与者、结构、技术、以及任务。参照Lyytinen模型,图1给出了高校学院的风险识别模型。其中,双向箭头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任意两个因素之间可能发生的作用,可以寻找潜在的风险因子。比如:招生就业风险通常是学院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般发生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结构]+学生工作[任务]”的关系中。实验室火灾安全风险一般发生在“各系所负责人[参与者]+行政工作[任务]”的关系中。因此,在该模型指导下,结合常用的风险检查单、头脑风暴等方法,就可以梳理出各种风险因子。(见图1)(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潜在风险因子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潜在威胁的轻重(危害)进行度量。其中,概率是0~1之间的无量纲小数,而危害则由于因子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度量单位,因此需要统一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均归化到百分制)。由此得出某因子的风险影响为:风险影响=概率、危害对所列举的所有风险因子的风险影响进行排序,即可得出对潜在风险的评价。然而,这种排序是一维的排序方式,展现的是“可能性”与危害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更为有效的可视化评价方式则是对“可能性”与“危害性”进行二维展示(如图2所示)采用二维风险评价图可以有效区分风险因子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分别对风险影响的贡献度。一般而言,决策者容易对两者都居高的风险因子产生关注(如图2中右上角部分),但是对于现实中太过于常见、危害性不足够大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俗称“灰犀牛事件”),以及现实中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但一旦出现危害极大的风险(俗称“黑天鹅事件”)则不够重视。如在学院工作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风险属于“黑天鹅事件”,如果不引起重视,一旦发生将会对当事人、家庭、学校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一个常见的学院网站信息错误在日常不会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是在招生事件中将会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甚至可能引发法律纠纷。(三)风险处理。对任何风险因子的处置无外乎取规避、转移、控制、自担四种策略之一。一般而言,参照图2的风险评价,可以对不同的风险因子施行相应的处理策略:对于发生概率较小、但是危害性较大的风险(即落入图2的右半部分的风险因子),可以采取规避的方式;对于发生概率较大、但是危害性偏低的风险(即落入图2的上半部分的风险因子),可以采取控制的策略;而对于危害性与可能性均小的风险,则可以采取自担的方式,因为对于这类风险进行规避或控制所付出的代价甚至高于风险真正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当然,现实中需要根据风险因子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四)风险监测。风险监控是指在常规运行中将预先识别的各种风险因子纳入全程监督,谋求以最小成本去防范和化解风险。如果说风险处理是风险的后置策略——即一旦发生后的应对手段,那么风险监控则是风险管理的前置策略——即风险发生的预防与布控。事实上,构建学院的风险管理体系与综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从领导到员工必须重视风险的管理,强化风险的意识,而其中领导的责任尤为重大,因为风险的识别、处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其次,规章制度、办事规则、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完善是有效的手段,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坚持院领导集体决策、“三重一大”必须经过班子决议、学院发展需征求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等,也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
三、结论
高校学院作为高校的二级机构,直接面向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办公室作为院级管理的中枢机构,在纷繁的教学、科研、事务管理中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问题。本文对高校风险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院级党政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并在校级剪枝的基础上,构建了院级风险处理框架,对于加强院级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杨克俭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 上一篇:教师绩效考核目标定位和方法
- 下一篇:IT项目开发风险管理探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