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时间:2022-07-18 09:16:43

导语: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随着公民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血站医护人员所面临的从业风险越来越大。机采血小板与采集全血相比,具有采集时间长,循环血量大,采集过程复杂,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特点,属高风险操作。因此,在机采血小板工作中实施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PDCA循环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是注重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PDCA循环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2]。本站于2016年1-6月起运用PDCA循环对机采血小板全程实施风险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将2015年7-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84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其中,男432例,女52例,年龄21-50岁(均值为36.4岁),体重50-82kg(均值为68.5kg);将2016年1-6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22例设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风险管理。其中,男461例,女61例,年龄19-49岁(均值为36.3岁),体重50-79kg(均值为68.2kg)。献血者体检全部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均有一次以上献全血经历。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进行风险管理:分析机采血小板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针对风险因素制定工作计划(P阶段),按照计划认真执行(D阶段),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确认是否达标(C阶段),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新的计划并落实(A阶段),不断循环,不断提高[3]。

1.2.1机采血小板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原因分析

1.2.1.1常见的风险因素献血者隐瞒既往病史;静脉穿刺失败;穿刺部位淤血、肿胀、感染;初、复检血液标本血型条形码错贴或漏贴;血液产品袋、标本血辫热合口渗漏;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机器报警提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溶血或空气栓塞;血细胞分离机故障;一次性机采套材有产品缺陷未发现;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措施不力(急救器材或药品配备不全、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及急救能力欠缺);献血者机采后意外摔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等。1.2.1.2原因分析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护理操作不规范、管理监督不严格、工作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弱、献血者不合作、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监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急救物品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迟缓献血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措施培训及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不到位。

1.2.2PDCA循环管理对策

1.2.2.1计划阶段(P)针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拟定了如下计划: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血站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站长负责)、质管科、科室CQI(持续性质量改进)小组构成血站三级风险管理系统,层层把关。科室CQI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技术骨干、质量监督员,由科主任全面负责;2)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3)制定理论学习与技术操作培训计划;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5)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室风险控制措施。每周由科室CQI小组负责自查自纠,每月由质管科负责检查考核。1.2.2.2实施阶段(D)1)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掌握风险控制方法[4]。让全科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法制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定期邀请律师举办专题讲座,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举办医护人员安全教育专题学习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收集新闻媒体、医学期刊杂志报道的机采血小板各类安全事故案例,利用晨会、例会等机会,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警示教育。科主任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督导,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规避风险。2)建立健全血站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机器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等。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合理是预防差错的关键[5-6]。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强化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训练,采取示教→训练→考核→评价的办法,人人达标。一旦发生工作失误,应主动向献血者道歉,请献血者谅解,以减少抱怨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科主任排班时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对新入职护士起到传、帮、带及随时监督的作用。难度大、风险高的操作要求资深护士完成,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是实施护理行为的基础[7]。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因个人素质、文化程度不同,对献血常识及血液安全性认知度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捐献血小板的基本常识和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献血者填写《献血前健康征询表》时,医护人员应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防止献血者瞒报漏报既往病史。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疑问应高度重视,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赢得机会和时间。5)牢固树立检查核对意识,降低风险。严格的查对制度,在降低风险、保障献血者安全及血小板产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查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是科主任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查对习惯,将查对意识渗透于护理工作的潜意识中,将查对制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环节中[8]。6)完善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监控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机器报警处理方法。将预防性维修和日常性维护相结合[9],定期通知设备科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检测、调试,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保证各种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10]。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报警信息及时处理。仪器报警装置能够及时提供血小板采集信息及机器运行情况,严格规定不得为消除噪音而故意关闭报警,构成安全隐患。有缺陷或受质疑的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粘贴明显的【暂停使用】标示。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校准、检定或检测,证明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建立仪器设备应急预案,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替换设备[11-13]。7)规范急救物品管理,提高急救能力。制定完善的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做到“四定”(定种类、定数量、定位置、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制作《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流程图》置放于工作区域适当位置,方法步骤标示清楚,操作方便,能够消除年轻医护人员经验不足、预见性差带来的风险。组织全员加强学习献血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参加血站急救技能比赛,提高风险预控及急救能力。演习内容包括:献血者晕厥、抽搐、溶血、空气栓塞等的处理。事实证明模拟情景训练有助于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14]。8)做好献血后服务,预防意外事件发生。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常规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及穿刺点护理方法。如静脉穿刺局部出现皮下淤血、青紫、肿胀,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让献血者了解发生的原因及转归,减轻其心理负担。为避免发生迟缓献血反应导致献血者摔伤,规定拔针后让献血者在采血椅上休息片刻再起身,由专人护送至休息区休息,30min后无任何异常方可离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规定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留站观察30min,直至献血者自述无任何不适,征得机采科医师许可方能离开。必要时可安排车辆送其回家,以免途中发生意外。嘱献血者离站后如有其它不适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告知联系人、联系电话。9)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各项技术操作严格按照血站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简化。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使用后的锐器必须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不得隐瞒,严格按照血站《职业暴露处理操作规程》进行处理。1.2.2.3检查阶段(C)检查工作是对计划实施情况的评定,只有持续跟踪检查督导,才能不断完善血站的风险管理工作。科主任每天在机采现场随机检查督导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质量监督员负责如实记录科室发生的工作缺陷与差错、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科室CQI小组每周定期对科室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管理漏洞,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与改进,实行自查自纠。质管科每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考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血站质量管理委员会。1.2.2.4处理阶段(A)科主任每月定期组织科室CQI小组召开风险管理分析会,对检查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落实整改措施,对需要进行质量改进的相关建议、问题等反馈给个人,形成有效的反馈系统。每一个循环结束后,将成功的经验作为规范化标准进行运行。对未解决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周而复始,不断提高血站的风险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评价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分别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机采科医护人员进行风险认知能力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和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每项评分总分25分,合计100分[15]。

1.3.2风险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率。献血者满意度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献血环境、服务态度、专业知识、采血技术、献血后服务共五个项目。每一项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5个档次。由机采科工作人员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将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作为满意人数统计,将一般和不满意的作为不满意人数统计。满意率=所有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100%。献血者抱怨及投诉率=抱怨及投诉人数/调查总人数×100%。工作缺陷是指医护人员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发生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和失误。工作缺陷与差错发生率=缺陷与差错发生例数/调查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评价比较观察组医护人员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48.88,20.53,21.38,24.74,均为P<0.05)(表1)。2.2两组献血者满意度、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率比较对照组484例献血者中,满意459例,满意率94.83%,抱怨与投诉25例,抱怨与投诉率5.17%。工作缺陷与差错12例,工作缺陷与差错率2.48%;观察组522例献血者中,满意518例,满意率99.23%,抱怨与投诉4例,抱怨与投诉率0.77%。工作缺陷与差错2例,工作缺陷与差错率0.38%;两组献血者满意率和抱怨与投诉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17.36,P<0.05),两组工作缺陷与差错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042,P<0.05)(表2)。

3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6]。实施风险管理,是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安全,质量无从谈起。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导入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通过借鉴PDCA循环理论进行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全面分析、识别、评估机采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强化措施的落实与效果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把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可使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风险管理的观察组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和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4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达到了满意的风险管理效果。证明在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作者:庄彩梅 单位:日照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