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7篇
时间:2022-03-24 08:11:09
导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大数据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银行信用风险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银行的发展进程,也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结合JS银行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信用风险;数据管理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浪潮的来临,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大数据技术在银行的各个业务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高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
二、银行风险管理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过往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无论是需求还是成本要求都非常高,在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及先进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下行周期,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企业的日常经营都是勉强维持,这给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巨大的风险,整个银行业对于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剧。熟悉银行业的人都知道,银行资产与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有着正相关的关联关系,呈周期性波动特征。作为资金输出方的银行必须优化传统监控方式,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的方式来更好的应对风险状况。其次,我国当下经济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交叉风险,急需风险联动控制平台的构建。在金融全球化的驱动下,单独的行业如果在供应链上下游的行业间游走,会产生更大的风险传导效应。目前,单独企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分散、多元化经营的特点,风险面牵涉广、关联度复杂,因此互联互通数据平台的建立与积极整合既是应对也是必然。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更多、更广、更深的数据,大大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数据的类型与容量,并通过有效共享内部系统间的数据对原有银行的信息分析、获取及应用方式产生较大的改变,从而对信息化风险监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储备。其一,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不断交易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与清洗,并从中识别出与风险控制具有密切关联的实用信息,以此对银行的业务决策、评价等工作提供帮助,从而提高银行这个数据仓库的应用效率。其二,大数据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数据边界,其整合客户的行为信息,全面分析客户的行为结构,不仅有效地降低原先风险管理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且能够在更为科学、立体的追踪评价基础上重新构建风险管理的视图。
三、大数据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JS银行为例
大数据技术目前经常采取的应用方式有以下五种。一是概念描绘。通过统计量描述方式对大量细节数据的分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同风险具有联系的指标作进一步特征分析;二是关联分析。对数据间具有的关联特征进行发现,并对关联规则以及行为进行挖掘;三是分类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建立预测规则以及合理的分类,较好的应用在未来数据的预测工作中,支持向量机以及逻辑回归都是经常应用到的模型类型;四是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以相似组群的方式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特征客户划分为一组,并对这部分数据的潜在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五是孤立点分析。一般寻找海量数据中奇异点,进行欺诈行为预测。JS银行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在风险服务共享、互联网反欺诈、机器投顾、员工行为排查等方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1.打造金融风险服务云平台
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的金融风险服务云平台,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内控名单、贷款定价参考、贷前信用报告、风险评级评分、反欺诈客户识别、贷后信用报告、贷后风险预警及授信额度管控等更为专业、灵活的大数据金融风控云服务,以提升JS银行在大数据风险控领域的品牌价值。目前内控名单功能已投产,在名单采集方面通过单笔和批量方式,采集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客户信息;在名单查询方面提供了贷款核销、不良贷款、逃废银行债务、贷款逾期、失信被执行人等类型的风险客户查询。接入平台的机构遵循权利对等、信息共享、资源互换原则,免费查询名单信息。通过平台采集到的风险客户信息,将全部进入预警系统黑名单库,供业内风险防控使用。
2.研发开展机器投顾业务
该业务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打造在线财富管理工具,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该项目具备四大优势,一是科学化配置:根据科学的理论进行配置;二是个性化定制: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定制;三是避免情绪化:可避免非理性的情绪化投资;四是运营成本低:自动运算大批量服务客户。国内在机器投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部分公司推出机器投顾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比如平安集团的平安财富宝;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智能投顾产品,比如弥财;第三类是互联网公司的财富管理应用,比如京东“智投”。由于理财经历的人数有限,大量的普通客户得不到有效的投资顾问服务,机器投顾可以同时一对多地服务多位客户,弥补普通客户的服务短板,提供更为科学的资产配置建议,从而降低因未能充分挖掘客户风险习惯而导致的客户风险。
3.建立互联网反欺诈平台
JS银行立足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当前外部欺诈特征,率先在其网上平台内建立了具备实时性、智能化、自动化为特征的反欺诈平台。该虚拟平台渗透到各业务条线、整合行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领先银行的优势,为反欺诈平台提供了充实的数据与模型基础。一方面依托设备指纹、历史交易数据,建立客户行为习惯大数据库,描绘出每个客户的行为画像。当客户发起交易时,系统将该客户行为画像与反欺诈特征比对,一旦匹配度偏低即可判定为可疑交易,实现对不道德交易行为的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基于Hadoop与流计算引擎,采用全新的反欺诈规则分析计算模型,将单笔交易的反欺诈甄别决策流程控制在50毫秒以内。
4.有效实施员工行为排查
通过大数据工作站,在核心、信管、网银、人力资源信息等传统数据基础上新增引入大小额系统、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同城交换系统数据,扩充数据维度,拓展数据分析方法,进而丰富了失范行为排查手段。例如引入在线平台客户绑定的借记卡数据,扩充了对员工他行借记卡号的识别;引入反洗钱交易明细,扩充了员工及亲属、关系人的身份证号、他行卡号、他行系统账号的识别;引入手机银行交易明细及网银个人交易日志数据,加强对员工控制使用他人账户操作手法的识别。总体概括来说,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员工排查应用了2种数据思维方式:一是以数据找数据,从现有数据中找寻信息,如从交易流水数据中获取员工及亲属他行账号。从手机银行日志中,确定员工、客户使用的手机设备。二是以特征找疑点,是指从员工与授信客户等交易对手的资金往来中,发现员工可能存在违规失范行为的线索,再在现场核查中予以确认。
四、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银行应把握技术重点,通过完善商业银行数据整理体系,加强数据存储设备的研发,提高数据安全管理力度和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等措施主动提升自身风险管控水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赵田雨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文彦.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商情,2016,(4):68-69.
[2]庞淑娟.大数据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征信,2015,(3):12-15.
[3]邵许升.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99-101.
[4]魏国雄.大数据与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4,(15):25-27.
[5]张恒庆.利用大数据优化银行小微风险管理模式探析——以某银行为例[J].经济师,2016,(8):182-185.
第二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下造成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差异较大,银行可能会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收获额外效益,也有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针对风险因素已经初步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涉及到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该管理体系在我国银行建设中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较之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发展起步时间晚且发展时间较短,在全面风向管理观念方面还较为陈旧。在这样的管理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充分满足当前银行业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变化。管理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在当前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银行将管理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另外,在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职员之间呈现递减趋势,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此外,银行内职员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忽略其与银行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管理工作与业务发展进行融合。
(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立。在进行该管理工作时,往往都是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以致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也没有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控制体系,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际业务发展当中。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性质原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时难以实现独立自主的贯彻落实,导致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管理薄弱还表现在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以及优异的风险计量等相关专业技术,风险管理队伍不具备职业化特征,以致于管理水平难以得到优化提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与措施有待提高
相比较国外的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实现措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行方法措施的不断优化。其管理方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工作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方式在风险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与汇丰银行等发展较好的银行所采用的高级数理统计模型等现代化的先进方式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对于相关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另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应当进一步实现优化与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的建设来说,构建完善的管理业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该部门工作缺失或缺乏完整性,都会导致风险敞口的难以确认和把握。同时,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性缺失还将导致相关的管理决策失去科学准确性,加大了管理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更新
要实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首先要从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做起,这是实现管理转型的根本,是保证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和优化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与控制手段,还要积极将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银行的部门业务工作中,将实际的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上。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深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宣传,加强员工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就管理工作的执行建立相关的奖惩体系来督促职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落实。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实现运作自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并明确该体系中的管理方向以及防范措施。在实际管理机制建设中,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实现该机制的科学完善化发展。首先,银行应当在内部进行客户经理与业务经理的分别设立。这是由于在当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的部门设立,往往是存在于总行与分行的层次划分当中,各部门对于利润计划的责任承担划分不明,难以实现总行利润计划的切实传达,导致银行层次体系中的利润计划出现脱节。另外由于多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还会导致职能重复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当独立出相关部门,实现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的分开设立,避免利润计划出现脱节,也避免了实际工作操作中的职能重复与脱节。在这基础上,还应当实现业务风险经理与职能风险经理之间的分开设立,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可以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信贷评估与审批的工作人员转变为业务风险经理。而该部门中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并创建银行的专门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另外,银行还应当在当前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中吸取经验,实现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改进。在进行制度改进时,可以将核心披露方式与附加披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强制条件下鼓励资源披露方法的开展。另外,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时,要对信息披露的权利进行限制,合理选择披露对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运作流程,依从相关规定对该工作进行合理监督,避免虚假披露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分阶段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应当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进行展开,并且在进行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风险防范作为工作重点。首先银行应当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预警信号进行准确界定,并在数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实时预报。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事前防范工作岗位,并进行专业人员培养。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事前与事中阶段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工作的加强,才能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化。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设立相关的信息收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是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将来自于银行内部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类与整理,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人员以数据支持。该系统的建立为银行业务开展与管理提供了优良的传递渠道,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在这基础上,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由于国外的相关模型的建立已经获得较好成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充分吸取国外的综合计量模型以及量化计算方法,实现科学的测评模型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五)调整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来说,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执行是保证管理水平的第一重保障,而管理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其第二重优化保障。首先,银行应当不断实现股份制度的完善,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银行分支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分支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经济高效的推进。并就当前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职能重叠、投入高以及控制力度缺失的现象进行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与分行内进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并有委员会主席进行总体管理,在各个银行分行与部门中都设立相关的控制人员。并由上至下进行分层管理,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独立化。
(六)加强商业银行内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参与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素养,专业人员缺乏且管理能力低下,这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造成巨大的发展阻碍。商业银行应当就该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银行应当加大管理培训力度,从专业理论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实现人员素质的切实提高。同时为促进人员素质提高,银行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实现管理人才培养,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就会更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全面风险评估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经道路。但是就当前的管理工作现状来说,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对当前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措施,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从多个管理方面入手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量,实现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作者:匡慧慧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琛,许春培,华建栋.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路径探讨———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例[J].金融纵横,2012(3):38-40+72
[2]刘亦聪.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构与实施[J].科学与管理,2012(3):46-51
[3]周新发.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5-16
[4]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3
[5]周巧男,王一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124-126
[6]刘天旭.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9):14-17
第三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其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备受重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危机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来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长期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整个金融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强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商业行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并促进我国商业的顺利改革。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各项风险隐患的辨别和预防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各项业务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当前,风险因素一旦形成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其整体的发展质量。
2.2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超过2500多家,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使其整体的发展及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扎稳打,不断优化和提升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使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各项金融业务的严格管理,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竞争力。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3.1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牵扯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方法和措施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面。一方面,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在管理方法和模式上与跨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2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虽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仍然有待于改进。其一,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相对落后,难以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其二,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没有有效流入到银行中,使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升。
3.3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较大,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少有政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只能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所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和相关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危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威胁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其发展的情况不一,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4.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提升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并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根据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4.2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其一,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到专业化人才对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才的推动实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各方面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储备,以此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其健康长期发展。其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始终保持优秀的人才团队建设,促使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保障。
4.3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商业银行及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对其各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并为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规定,避免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保证当前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引导机制,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政府的各项管理办法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5总结
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重要内容之一,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看,其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会危及其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应该从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金宏莉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宁,部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
[2]郭申友,徐金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06)
[3]刘日星,蒋意春.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14(06)
[4]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会计师,2013(07)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这种创新的金融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主要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这种贷款体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信用体系贷款制度,其原因是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机制,这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种类,分析制约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完善我国个人信用贷款体制,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快速、稳健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一)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
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合约履行自己应有的还款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导致的,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出现问题,即个人收入、个人资产等发生改变,借款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款责任。第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发生改变,主要受借款人的个人品行、道德修养等因素影响。借款人的个人品行不仅决定了借款人的主动还款意愿,同时还决定了借款人是否能按时履行还款责任。但是,借款人的个人品行没有科学的计量方式,通常是根据借款人的过往记录进行评价。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同时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人的信用观念较差,缺乏主动还款意识。并且,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很难控制,十分不利于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贷款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通常需要借款人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或是第三方担保人,如果抵押物或担保人发生变化,会给整个贷款保证过程带来风险,并且这些风险都是商业银行无法估计的。首先,当借款人的偿还意愿或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担保人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面临巨大的贷款金额,担保人根本无法承担所有的偿还责任,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损失。其次,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出现处置风险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例如汽车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继续履行合约,需要将汽车进行拍卖,弥补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汽车抵押市场和二手车拍卖市场,因此很难实现这个过程,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在进行拍卖时,一旦抵押物损坏使得其具有的价值下降,则拍卖成交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降低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内部管理程序不完善和银行员工素质低两个方面。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未建立科学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员工不按照规定程序评价风险,缺乏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的审核调查,或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过于根据主观意识做判断,忽视银行内部的管理流程,从而引发了风险的产生。其次,由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比较晚,针对此种金融业务还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员工。作为银行专职的信贷员工,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掌握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员工个人素质无法满足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有甚者利用自身职位便利发放虚假贷款信息和越权放款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四)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造成损失的风险。从现代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形式分析,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并不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放和利率逐渐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对市场因素的分析,对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使得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定价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无法针对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管理措施,达到对风险管理系统化监控的目的,更加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从事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风险控制技术有限,尚未形成高质量的风险计量模式。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与国外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发展较晚,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查询服务主要面向商业银行,且其发展模式定位不够清晰。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主要记录借款人在商业银行的历史贷款情况以及还款情况,如果借款人并未申请过贷款业务,其信用评价信息无法获取。而且,与借款人相关的收入情况、往来业务情况和税务情况等重要的评价信息都无法从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中获取,十分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专业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缺乏,对借款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以及管理等工作无法做到系统化和全面化,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信用行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主要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主,约束个人消费信贷行为的相关法规基本没有建立,不健全的法律体系,无法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尚未设立独立法律部门,专职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而且,我国没有颁布一部有较强针对性的法律来规范个人信用贷款行为,对个人消费贷款失信行为,在惩罚手段和惩罚力度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现有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个人消费贷款行为监管不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得不到法律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方面,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一直未出台,导致个人经济情况无法透明化,个人信用评价不全面,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立法工作力度,早日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三)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时间比较短,对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经历比较少,对信贷风险认识不足,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不完善。近几年,随着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开始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虽然已加强对贷款审批、个人信用评价、统一授信等环节的管理,但是工作成效并不显著。部分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业务工作流程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也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信贷管理经验,个人信贷资料不能做到统一存放和统一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成交前,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这是由于银行内部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各项规章制度力度不到位,管理部门管理不全面造成的。并且,商业银行不能控制业务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比如上海资信公司的用户评估系统,采用征信个人数据和同步建模技术,分析用户信用情况,减少主观评估的错误判断。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也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借款人的收入情况、生活环境、资产情况、职业情况和往来业务情况等进行分析,但这种信用评价方式较为主观。可见,这些不同模式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统一化标准,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比较大,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在西方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成功探索出数字模型方式,可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研究经验,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对个人数据系统的建设较为基础,不能进行数字模型的研究,使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直未形成。
三、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业务成交成本。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分布不集中,分散在银行、社会保险、公安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职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信息,这样对用户信用评价较为全面。同时,应该建立信息交换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进而规范专职机构的管理程序。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与法律部门、保险部门、其他金融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收集用户的收入信息、资产信息、历史交易信息和犯罪信息等,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并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提供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并且,人民银行应该及时更新系统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最新的用户资信情况,提高贷款业务质量,进而降低贷款业务风险。
(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关键,是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我国应该出台针对贷款抵押行为的法律法规,规范处置抵押物的法律操作程序。并且制定有关耐消费品担保贷款的制度,促进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个人信用的相关法律,规范个人信息收集的途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做好必要的隐私保护工作。为了杜绝信用评价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报告,应该允许借款人查看自己的资料,如发现错误,及时调查并更正。最后,我国还应该加强个人破产法的研究工作。虽然现阶段很少出现破产、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但随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借款人范围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制定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是十分重要的。综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个人贷款法律体系,不仅可以保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的双方利益,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制度,并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防范信贷风险。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贷款业务程序,做好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做好贷款后跟踪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关注客户的还款情况,当出现还款延期现象,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银行信贷员的业务管理,杜绝主观判断和不规范的操作,加强对信贷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信贷风险意识培训。通过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意识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
在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制定标准的评估体系,从根本上降低贷款业务风险。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不能单凭信贷员的工作经验对用户资信资料分析,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的评分模式,即数学模型,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根据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参考模型作出的分析结果,对用户信用作出科学的评价,依据此法作出的评价较为客观、准确。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可以有效避免不规范的操作或更改评价结果。通过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可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商业贷款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需求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将积极发展这项业务,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力会日益加剧,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制定完善、有效的内部风险防范措施,进而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商业银行认识信贷风险管理和研究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姜楠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小舟.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甘肃金融,2014(5):41-43
[2]祖力福卡尔•阿布不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对策[J].经贸实践,2016(1):93
[3]余丽霞,窦琤.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2011(1):34-38
[4]钱枫林,邓予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分析及防范[J].科学经济社会,2011(1):32-35+43
[5]王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1(5):86-87
[6]李凯,卜永强.我国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模式研究[J].新金融,2011(6):27-31
第五篇: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周转,近年来,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年攀升,在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其发展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的盈利来源。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通常规模小,经营管理不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贷款过程中提供的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优待商榷。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力度,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20世纪末期,我国对国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1],取缔不能实现盈利甚至亏损的商业银行,然而其他性质的商业银行,考虑到风险以及盈利问题,很少选择在农村开设网点,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困难。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商业化银行,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1年,在张家港、常熟、江阴等地正式挂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以此为试点,试运营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于经营状况好,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农村商业银行。到2014年末,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超过六百多家,甚至已有农商银行在香港主板上市,农商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近几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对中小业企业信贷业务逐年上升,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以此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条理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条理性,不够精细化,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点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当中,采取的是对于中小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但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差异很大,其信贷需求、经营特点也相差甚远,这就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精细程度不够,不能根据企业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上采取的是统一管理的模式,由于贷款额度大小差距较大,区域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上进一步实行划区域管理或者根据贷款额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看起来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却导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互相联保,各种利益错综复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增强了信贷风险。贷款业务员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不足,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
2.贷款流程缺乏专业性
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流程方面缺乏专业性。从整体来看,在信贷流程方面采取的是统一化管理,然而中小也为规模大小不一,贷款需求也各不相同,这种管理模式增加了交易成本,贷款效率低下[2],很难给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权限设置方面,是根据贷款额度进行划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信贷风险,导致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导致在风险管理的团队基本素质低,业务能力较差,在人员安排上也相对不足。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管理掌握不足,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获得贷款,提供虚假财务状况,如果农村商业银行缺乏专业性的团队进行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核实,就会增加贷款的风险。
三、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增加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建立明确清晰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部门体系上,将企业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划分,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每个级别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根据信贷业务的特点进行专职服务。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
2.完善贷款业务流程
根据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对贷款流程进行改革及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将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融入到信贷业务流程当中,建立健全报告路径、反馈模式以及风险处置等环节[3],在信贷管理中,明确人员职责。3.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能力很弱。首先,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加大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的调查力度,通过对企业相关明细单据的调查,推断出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尤其是在风险评估方面,可以聘请专家,共同完成中小企业风险评估分析。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给中小企业提高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化改革成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贷款业务流程管理,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作者:孙金才 单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德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长亮.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捡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从,2008,(1):53-60.
[3]黄志刚.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探讨[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17-18.
第六篇:银行社会责任智能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的业内竞争不断的加大,所以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与其他的工商企业相比,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有限性,较大的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
一、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及风险
1.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银行承担着对股东、政府、客户等不同的责任,具体来说。银行对股东主要负有经济责任,因为银行对股东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实现利益最大化。银行是政府出台的经济制度的重要执行者,其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了银行对于政府的经济责任,而且还有法律强制力的体现,银行还承担着对政府的法律责任。银行对于员工的责任则基于普通的雇佣关系,需要维护员工的相关合法权益,而且还有必要提供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履行道德责任[1]。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基础,银行对客户主要履行着保护个人信息,提供资金和交易安全保障的道德责任。
2.银行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的不适当,可能是过于追求眼前的而利益或在长期的规划中管理措施不得当,这种不恰当的战略规划必然使银行的发展向着不恰当的方向进行,使银行的未来的发展中出现问题。(2)信贷风险信贷业务带来了效益是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开展信贷工作时也应该确保信贷资金的正确流向,加强相关控制,使信贷业务符合绿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益,减少工作量,往往忽视了信贷资金的用途是否符合绿色的理念,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限制银行自身的发展,存在着风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就是指交易组合在市场价格反向变化时,发生市场价值下降的风险[2]。市场风险一般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因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的利率、汇率都是不断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可言,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控使风险降到最低,而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定发展,还会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银行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宏观外部环境
(1)完善外部监管体制金融监管部门是商业银行实行风险控制的的主要外部推动力。要想加强对银行风险的控制,首先需要加强立法,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监管部门应负的责任和相关的工作内容,此外,应该重视对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的监管,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上要进行严格审核。政府对银行的扶持工作也应该结合银行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2)引入中介机构为了加强对银行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引入中介机构,通过加强外部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这方面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一方面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减小了投资风险。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养一些公正负责的中介机构,积极鼓励并监督,使商业银行全面引入中介结构参与监管。这样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中介机构真实全面的获得银行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监管工作的开展。(3)加强公众教育和监督商业银行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公众特别是存款人公开并更新相关信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这不仅是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其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公众的资金安全,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2.改善微观内部环境
(1)内部制度建设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加强风险控制,需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治理。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应该从管理层入手,调整管理阶层的结构和完善的制度,并配合以科学的管理措施。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的管理。(2)培养风险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培养风险管理相关人才。风险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部门应该和高校联合,培养高能力的人才。正式上岗的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并配合以相关的考试制度,选择合格的人才。
三、智能风险管理的银行责任风险控制
1.风险治理
智能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而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即进行风险监督、监控与治理,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银行的相关风险治理管理人员应该在银行发展战略规划时应该认识到银行社会责任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应该从整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列入到战略规划中,并根据规划进行人员和资金的分配,并将智能风险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应用于银行的各个部门,实现智能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流程
结合银行治理的相关知识,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在整个流程的确定时应该综合各项业务、各个部门的风险,并通过整合来消除和叠加部分风险,在整个框架中体现出风险的整体性。整个框架是以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为最终的目标。由于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是具有监督反馈作用的,所以有相应措施治理了风险后,又会根据新的目标开启整个流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智能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调控,以尽量消除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风险管理系统还可以做到对风险的预警,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又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再通过加强对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最大效益。
作者:叶志艺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
参考文献:
[1]胡挺,王继康,余馥佳.基于智能风险管理的银行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研究——以广州农商银行为例[J].风险管理,2014(4):95-96.
[2]张延富,徐雪莲.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2(6):53-54.
第七篇: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新常态下,在我国经济“速度调适、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过程中,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增加。文章分析抵债资产从收取到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公司治理视角,指出商业银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流程,防范抵债资产风险的途径,提出了借助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拓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渠道的建议。
关键词:抵债资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以资抵债形成的抵债资产风险显现。那么,抵债资产对商业银行带来哪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公司治理加强该类风险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拓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渠道?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开展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抵债资产
抵债资产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这些抵债资产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房地产、土地等为代表的不动产;二是以商业物资、交通工具等为代表的动产;三是以股权、专利权为代表的权利资产。
二、抵债资产风险及其成因
(一)抵债资产收取过程中的风险
抵债资产收取过程中,通常存在实物瑕疵风险、权利瑕疵风险和估值过高风险。
1.实物瑕疵风险。有些银行由于在收取抵押物前,缺乏对债务人经营状况的实地调查,未发现房产等不动产类抵押物的瑕疵。另外,有些银行在收取抵债资产时只考虑放贷条件,忽略了商品物资、交通工具等动产类抵押物未来变现的贬值可能。
2.权利瑕疵风险。该类风险主要集中于权利类的抵债资产,成因有二。一是有些股权类的抵债资产按照法律规定有优先受偿权,即使被银行处置,贷款也难以收回。二是银行的业务人员可能因为自己的工作疏忽,可能会收取了一些具有地域限制和用途限产等附加条件的资产,导致变现困难。
3.估值过高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甄别资产价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机构,需要将抵债资产的评估工作交给专门机构,而评估机构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往往抬高资产的价值。客观上,可能由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没有进行充分沟通,选取了不合适的抵债资产,加大了评估工作的难度;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是对资产进行综合评估,没有针对各抵债项目进行具体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却没有权衡各种方法利弊,选取最贴近市场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观上,我国在对于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法律法规来约束评估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二)抵债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为了降低损失,银行在处理部分历史遗留不良资产时,对债务人所提供的抵债资产几乎照单全收。然而,大部分动产类抵债资产具有“冰棍效应”,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大面积的价值“缩水”,在加上高额的管理费,极易造成抵债资产的“负价值”。
(三)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风险
不同类别的抵债资产在处置时往往涉及多个环节,税费过高问题难以避免。此外,根据财政部颁发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大部分抵债资产应在两年内处置,但由于相关人员忽视而导致延迟处置,在拍卖环节出现资产严重缩水的后果。
三、抵债资产风险的防范
在商业银行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下,可以从公司治理视角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然而,与公司风险管理相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都表现为“形似”,尚未完全“神似”。由此,可以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植入银行,加强抵债资产风险管理。
(一)审慎接收抵债资产
接收抵债资产的过程中,主要涉及银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信贷部门,这些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监督,能够保证资产的质量以及合理的定价。
1.甄别抵债性质,界定接收条件。为避免动产类资产的保管与处置风险,对于债务人确实无法以现金偿还的部分,银行客户经理在综合分析以后,申报接收相关的抵债资产来偿还债务。在判断接收的抵债资产是否符合清偿标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听取评估机构意见的基础上,还需进行专门考察,组织业务人员对资产进行实地核查,以有效降低资产后续风险。此后,信贷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完成相关资产的产权变更手续,进行接收审批。
2.合理确定价格,有效维护权益。判断抵债资产价格是否合理是接收过程的关键。为了防止资产的价值与市场脱轨,特别需要关注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了防止银行内部人员与债务人勾结获取利益,虚增资产价值,审计委员会应定期加强对评估机构工作的跟踪分析,防范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妥善保管抵债资产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债务人提供的抵债资产类型几乎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防范抵债资产的损耗,商业银行需要选取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将抵债资产进行分类,采用系统化管理流程和模式,完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等管理制度。同时,在会计期末,需指定会计人员及时计算抵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定期盘点抵债资产,及时、准确记录盘点结果,保证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卡相符。
(三)高效处置抵债资产
1.恪守制度,慎用抵债资产。一旦接收抵债资产,银行管理部门应按相关法律规定,积极寻找多方途径来处置抵债资产,使其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变现。在处置的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可能出现位高权重的人身兼多职,不相容职位没有及时分离等问题。为了降低这类风险,银行稽核部门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及时惩处违规人员。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监事会加强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防范债务人与高层人员相勾结的不法行为。由此,银行应及时处理资产处置前的问题,例如,瑕疵没有充分披露,权属含糊不清,债务人有拖欠税费的问题,资产质量不过关,存在破损、被占有以及租用等情况,以免造成法律纠纷而使处置复杂化。
2.坚持“三公”原则,依法合规处置抵债资产。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取评估机构。同时,设立资产保全部门,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考评,每年应对其内部管理、服务水平、职工的工作能力、是否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等方面进行至少一次的考评;只有考评合格,才能继续维持合作关系。抵债资产处置中,可能还会存在潜在风险,比如,一些业务人员没有经受住第三方的诱惑,利用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与风险不对称的劣势,虚增资产的价值,让银行承担损失。由此,管理层需要加大内部风险控制的力度,积极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严谨的工作氛围。
四、通过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拓宽抵债资产处置渠道
(一)抵押品线上交易的兴起
浙银押品信息网覆盖了浙江省200多家银行的抵债资产的信息,其交易物包括交通工具、房产、土地、交通设备等多种类型,为社会公众提供物品种类、所在地、用途、银行业务人员等重要信息,推进双方达成初步意向,促进后续商谈细节和流程,直到线下交易,具有“广扩面,早介入”的优势,能在提高抵债资产处置信息透明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二)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建设困难仍待解决
然而,抵押品线上交易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网络平台没有安全保证,其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受到黑客的袭击,监管部门暂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次,线上交易若涉及第三方支付,银行的技术人员还应遵守银监会与央行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熟悉作为第三方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严格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隐秘性。此外,需要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及时更新抵押物的信息,协调好包括债务人和第三方等利益主体的关系,引进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维护平台运作的稳定性,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
作者:卞玉叶 沈友娣 王文林 单位:江苏省大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玲.浅议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风险[J].时代金融,2013(18).
[2]刘堃,吴博.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索[J].新金融,2014(01).
[3]王朋,侯林,石宏伟.公开拍卖:基层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有效途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01).
[4]刘占迎,陈怀明.农发行抵债资产主要风险点与管理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06).
- 上一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