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护理风险管理论文10篇

时间:2022-07-26 03:13:08

导语:我国护理风险管理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护理风险管理论文10篇

第一篇:风险管理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人们的法律观念和健康理念都在逐渐增强,并且对于医疗及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患矛盾。临床研究发现,如果临床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处理,则可能会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23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104例,年龄19~76岁,平均(45.3±4.2)岁。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115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饮食干预、药物护理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115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以每个科室为一个单元,建立以小组长和护士长为主的风险管理小组,从而形成“小组成员”、“小组长”及“护士长”的三层管理结构。护理小组还应当定期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并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安全隐患提出相关预防及处理措施。对于小组成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小组长处理,而小组长依然解决不了则应当报告给护士长处理;②提升风险意识及辨别能力:护理部门通过开展定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时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组织分析,发现诱发问题的根本因素,及时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预防;③制定应急方案,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依据不同科室特征构建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及考核的方式,使护理人员熟悉并规范操作流程,同时要求其依据相关操作规程开展护理工作,避免潜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④健全责任制度及不良护理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要求及时上报,如果由于小组成员上报不及时,则应当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如果已经上报,而小组长未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则将责任归咎给小组长。通过这种层层上报的责任制度,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及投诉情况比较。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发生跌倒0例,给药不当1例,管道问题1例,标本采集问题1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1%,投诉事件发生率为1.74%(2/115);对照组经护理干预后发生跌倒5例,给药不当4例,管道问题3例,标本采集问题3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3.04%,投诉事件发生率为14.78%(17/11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28±3.25)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2.96±5.26)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本身较为复杂,不同的患者病情与临床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并且其在个体差异方面较为明显,从而就给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风险护理意识。为此,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科室应当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及任务,从而做到分工明确,使得整个护理工作的开展更有秩序;其次,科室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逐步养成护理风险意识,增强护理风险事件的辨别能力;第三,科室还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对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进一步规范,同时还应当构建并完善责任制度,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位,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只有科室具备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才能使整体的护理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也才能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61%及投诉率1.74%显著低于对照组13.04%、14.7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4.28±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2.96±5.26)分,P<0.05。

作者:许雪书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民医院

第二篇: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风险管理常指对可能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素予以及时发现、评价,努力寻求科学管理对策,并以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与减少法律诉讼为根本目的。医疗风险一般是指在各医疗活动工作中的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对患者及他人身体造成医疗性侵权行为而所需承担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的相关风险。医疗机构中的风险管理指各医疗机构能系统性地减少或规避各医疗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及经济损失,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寻求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并尽其所能地降低医疗风险发生率。因此,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的作用已日益彰显,可作为加强护理管理、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手段。先将本文详情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护理管理的460例各类型患者,其中男性261例,女性199例;年龄为19~71岁,平均年龄(41.9±1.2);入选病例均为自愿接受满意度调查,并且思维意识清晰。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3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无意义,存在可对比性。参照组给予基础护理管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中采取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

2.1风险识别。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指对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各种临床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归类、连续性地识别,并统计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的主要原因等一系列的过程。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中的第一步程序。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可能被病患或他人投诉的情况,如清洁人员刚擦拭过的地板一般比较容易造成病患摔倒;匆忙交接班时可造成临床治疗错误事件,如用药标签贴错、用药处方开错而导致的治疗用药错误等等。有研究数据显示,妇产科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被投诉的几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这提示着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要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归类。分析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并在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便于护理管理者制定出周密的护理环境要求、护理行为准则以及护理质量标准等,从而将治疗错误事件分为多领域进行细化管理及全面控制。

2.2风险衡量与评价。风险衡量与评价应用于已明确护理风险的存在,对其可能发生的几率、可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危害程度以及危险等级等进行预先评估、定量分析、风险描述,从而及时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并提供明确的决策依据。通过对风险的衡量与评价,可加强护理管理者对于各环节护理风险发生的关注程度,尤其会重视风险发生几率及减低损失的控制管理,从而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

2.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与评价的基础上,在潜在的风险事件发生前采取的相关防范措施。

2.3.1加强教育:重视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可采取正规化的教育途径,还可以参考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护理风险教育资料。加强风险预防管理教育的措施包括:积极组织医护人员的风险预防培训、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或培训工作、举办风险管理教育学习班、定期聘请相关律师开设专题讲座;或定期汇总质量监控管理过程中高发或高危护理风险事件,根据这些相关汇总报告及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并且组织一些问题探讨、资料共享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些方法加强风险预防意识,提高防范风险事件发生的综合能力。

2.3.2加强监控:加强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监控,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风险事件发生的警惕性,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临床上实施专人督导和专人审核制度。如可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措施,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制定管理控制质量季度报告,利用计算机处理风险监控过程中搜集取得的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概括总结,从而改善护理质量并加强风险管理监控。

2.4效果评价标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评价是一种信息反馈,对护理管理满意度及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的调查统计是检验临床医护人员的防范风险与法律意识提高程度的关键性依据,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中将患者对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80分以上)、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以下)。

3结果

参照组患者中有112例患者非常满意,61例患者较满意,总满意度为75.22%(173/230),且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23.04%(53/230);而观察组患者中,161例非常满意,56例较满意,总满意度为94.35%(217/230),且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7.39%(17/230)。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和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均有显著性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4讨论

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可显著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确保了在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进而可有效减少医患间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值得在广大临床护理中积极应用。

作者:刘玉华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人民医院

第三篇: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以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癌居多,患者病情较重,且一般年龄较大,住院期间潜在的风险较多。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护理操作过程中,因某些不安全因素突然发生导致的护理事件。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指及时识别、评估患者住院期间潜在的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因此,在呼吸内科实施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责任差错、技术缺陷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势在必行。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39~72岁,平均(53.6±4.78)岁;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38~71岁,平均(53.4±4.08)岁。纳入标准:确诊为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包括COPD、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癌等;排除标准:存在视觉或听觉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外科疾病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及时送检血常规、痰培养、血培养,要求发热患者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咳嗽、咳痰,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做好心理护理。如有异常发生,及时汇报医生给予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①风险识别: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区别,医护人员需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加以评估和识别,包括护理人员、患者、环境及药物等,然后结合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②护理风险分析:识别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后,分析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呼吸内科患者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低年资护理人员比例大,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医院对护理人员不重视,培训不到位,护理专业知识缺乏,新的护理技术不精通;病房医疗急救设备不齐全,病床陈旧,缺乏有效的防护设备,意外事件时有发生;③患者风险管理:呼吸疾病患者常为年龄偏长,且行动不便,从而加大护理难度。护理过程中既要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又要给予特殊管理。所有患者床位均装有护栏,定期对床位刹车、护栏进行检查、维修,防止坠床、划伤、磕碰等意外发生。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必须有家属护理,并对外出护理人员做相关约束,避免交叉感染。由专人负责管理暖水瓶、清洁用具、水果刀等日常用品,放置于病床较远位置,并整齐摆放,防止烫伤、摔倒、割伤等意外发生。保证病房、走廊、卫生间地面干燥,卫生间门口可放置防滑垫,防止发生滑倒,潮湿或易滑倒地方应贴明显的防滑标识。

1.3观察指标。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输液反应、坠床、药物过敏、交叉感染、烫伤、摔倒等,计算风险发生率;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护理满意度,问卷中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三个指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之后,治疗效果良好,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房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有研究表明,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呼吸内科常规护理管理中,有助于防范呼吸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护理风险管理贯穿于护理人员、患者自身、疾病、药品、环境等多个护理环节。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呼吸内科护理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各种护理风险,并进行识别与分类,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护理风险的原因、过程及相关因素,制定病房管理制度,及时完善与整理。除针对患者和护理人员加强风险管理外,也加强了疾病、药品和环境的缝隙管理。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护理最终执行者,护士的专业结构是患者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呼吸内科病菌活跃,且呈多样性,故护士的护理风险预防知识尤为重要,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是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一种考验,通过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及医患纠纷。总之,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要能够结合患者的身体特点及病情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并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制定出系统全面的预防及解决措施,从根本上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还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作者:张俊萍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第四篇: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其中观察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18~72(平均45.3±2.6)岁;再生障碍性贫血31例,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淋巴癌4例,其他10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19~72(平均46.4±2.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29例,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淋巴癌5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包括化疗、输血、化疗后口腔护理、输血后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新入职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案例教育的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因血液科护理工作繁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易出现工作怠慢,因此,培训期间应指导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定期开展讲座,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②加强护理风险监控.护士长要督促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如仪器是否完全、各种抢救设备及医疗仪器是否充足、安全标语是否明确等,依照“三查八对”的制度,严格执行医嘱,避免输液错误、用药错误、错误执行医嘱等风险事件的发生.③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化疗时,采取深静脉置管用药的方式,经股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以减少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取外周静脉用药时,应尽可能选取小号头针,以及粗大的上肢静脉,若无法进行上肢输液时,可进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后,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同时当天拔除针头,第二天再次重新穿刺置管.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分析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坠床跌倒、错误执行医嘱、护理记录错误、注射用药错误及护患沟通不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69%(3/64),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63%(26/64),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科患者具有治疗时间长、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欠佳及住院费用高的特点,极易诱发患者的不安甚至不满情绪,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其客观存在并贯穿于整个护理环节中.而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管理程序,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促进医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对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的风险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也能自觉规范护理操作,使各种护理错误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坠床跌倒、错误执行医嘱、护理记录错误、注射用药错误及护患沟通不良发生情况均较少,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对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明琴 马文清 白航 和瑞金 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第五篇:护理风险管理在减少产后出血中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分娩的200例产妇,将入组的200例产妇按照临床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100例。观察组100例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2+5.4)岁,孕周为28~39周,平均孕周(34.6+6.3)周。100例产妇中,初产妇76例,经产妇24例。对照组100例产妇,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30.5+5.7)岁,孕周为29~38周,平均孕周(35.1+6.0)周。100例产妇中,初产妇72例,经产妇28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定期组织产科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风险管理讲座,重点学习对风险的评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后护理工作质量,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定期召开护理人员工作总结会议,通过对临床典型病案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地从临床实践中汲取护理经验,加强风险管理意识。②积极探索产科护理工作模式,增加产科夜班值班人员。由一人值班改为两人值班,保证夜间急诊产妇入院的护理质量和助产陪伴。③要求护理人员严格对多胎、多产、宫腔手术史、疤痕子宫、子宫畸形、宫缩乏力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识别、并给予准确评价。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产后出血预防工作[3]。根据产妇不同情况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抢救时医护人员合理分工,各尽其责,并且每月假设不同病种进行情景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④通过孕妇学校的授课,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孕期保健和做好产前检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产前检查的依从性。通过定期进行门诊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并及时治疗,对高危妊娠的孕产妇单独登记,加强健康宣教,必要时提前住院分娩。

1.3统计学方法。临床研究搜集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以(均数+方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各项临床护理指标比较。观察组产妇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量比较。观察组阴道顺产产妇和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阴道顺产产妇和剖宫产产妇,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产科是医院的风险科室,也是医疗纠纷相对高发的科室。产科的夜间急诊和手术患者较多,且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对每一位产妇做好高危因素的评估,针对高危因素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在保证母婴安全上就显得更为重要。临床研究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产科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产妇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石莉艳萍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

第六篇: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疾病输血护理中的应用

输血技术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常用且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用过程有诸多风险存在,这些风险可来源于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本身,也可来源于环境、治疗和护理操作方面。小儿血液疾病的诱因较多,病情复杂,发展变化较快,再加之特殊的身体情况,故其输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做出有效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过程[2]。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比一般护理和在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探讨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疾病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80例血液类疾病患儿,年龄2~7岁,平均年龄(4.42±1.06)岁,其中男性94例,女性86例。将这1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39±1.04)岁;观察组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43±1.08)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一般输血护理,观察组患儿在输血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风险评估

1.2.1.1输血的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对疾病的系统认知不够,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能正确认识并作出及时处理。

1.2.1.2操作失误

包括输注污染血液、输注血型不合、成分输血错误、输血感染等,护理工作繁重,校对工作不够细致。

1.2.1.3并发静脉炎

小儿输血需进行留置静脉针操作,小儿静脉血管较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静脉穿刺技巧及无菌观念仍需提高。

1.2.1.4医疗纠纷

血液类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治疗难度大,家属对患儿极度关心,对疾病了解不足且心理脆弱;护理人员综合能力不足,未能与患儿家属及时有效沟通,导致医患配合度不高[3]。

1.2.2风险管理

1.2.2.1建立有力的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由护理负责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的风险管理指导组织,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有效检查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作出有效决策,指导各级护士防范风险,消除隐患。

1.2.2.2提高医患风险管理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4],建立风险管理定期考核制度;向患儿家属宣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在风险管理方面寻求医患配合。

1.2.2.3完善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护理工作中要完善分级护理、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保证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士长应做好护理文书的检查和审核工作;完善护理环境的消毒隔离制度。

1.2.2.4弹性排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护理工作严格而繁重,为保证护理质量,应实行弹性的排班制度,重点环节工作着重安排;重点患者、特殊和高难度护理操作应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专人负责,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2.2.5强化护理培训,提高护理技术

输血过程有可能发生溶血、肺损伤、紫癜等急性或迟发性免疫反应,发热、高血钾、静脉炎等急性或迟发性非免疫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所以强化护理人员对疾病的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病人在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非常必要。静脉留置针技术是头皮针的替代物,可以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但小儿患者静脉血管较细,且多哭闹、移动而易致静脉留置针移位或松动;若静脉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执行不严格,则更易导致患儿并发静脉炎,因此,必须提高无菌操作、静脉穿刺等常用技术水平。

1.2.2.6规范输血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对血液的核对和对患者身份的核对;输血前检查患儿生命体征,确定是否适宜;严禁在血液中添加药物;输血中严密观察患儿情况,合理调节、控制输血速度,监测有无不良反应。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易合并全身感染,感染亦是引起白血病,威胁患儿生命的重大风险。所以,要通过物品、病房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等有效的预防护理来降低患儿的感染风险。

1.2.2.7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医患和谐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护理水平,充分了解患儿疾苦和家属心理,通过耐心解答和健康宣教等,取得家属信任,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心理,提高医患配合度,避免医患纠纷。

1.3效果评价

(1)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每个方面均设4、3、2、1、0分五个等级,分数高于90分为“非常满意”,76~90分为“满意”,50~75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不满意”。治疗结束后请患儿家属对护理情况作出评价,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2)从输血不良反应、并发静脉炎、感染、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方面分别统计两组患儿的护理情况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输血不良反应、并发静脉炎、感染、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家属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0.00%,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常以贫血、出血等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较重。输血技术已经成为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但输血误差、不良反应等也成为影响疗效甚至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小儿血液类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该类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与成人患者相比,病情更为复杂,风险更多,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护理效果,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需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案[8]。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小儿血液类疾病的输血护理中,通过护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将输血护理中的不良反应风险、操作失误风险、并发症风险及医疗纠纷风险等尽可能降低,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

作者:杜戈沙 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

第七篇: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在急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护理风险,由于急诊科自身的特殊性,人们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患者的病情比较急且重,病情变化无常增加了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急诊患者中不乏一些突发性事故受伤的患者,护理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因此,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加强护理风险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38.8±2.4)岁;其中50例为车祸致伤,26例为殴打致伤,24例为意外坠跌致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我们给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其中包含基本的呼吸道管理、心血管检测、营养护理管理等措施,而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首先,护士长结合急诊室特点,并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还应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应针对意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完善,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②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以及急救设备操作技巧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与经验交流,并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加以总结,分析操作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及时修订并完善急救操作流程。此外,还应要求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各类法律法规,并熟练掌握。③护理文件记录。护理人员在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抢救治疗过程中应规范记录护理文件,确保其准确、及时以及客观性,特别应高度重视三无人员,留观病历应妥善存档,同时还应定期审查病例。④抢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应强化管理抢救用药以及抢救仪器,应做到专人专项管理,做好相应的清洁与保养工作,同时还应做好取、还登记,每天检查并清点仪器使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刻上报,及时排除障碍。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后,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出两组护理合格率、护理缺陷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每周遵循急救药品管理标准检查急救药品完好情况;每月由护理部领导负责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抽检并评估急诊护理质量。

1.4统计学分析:本文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抢救物品完好率高于对照组,且前者的护理缺陷率相对更低,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合格率对比:实验组的护理人员护理合格率远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所有工作中,护理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医患关系的好坏以及医院的未来发展。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长时间接触,因此承担了更高的职业风险。当前,随着普法教育的逐步深入,民众法制观念逐步成型且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而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而在各环节中都存在护理风险因素。所以改善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排除护理风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经过实验对比观察安全管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提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更优;此外,实验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缺陷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提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风险管理模式,探查其中薄弱环节并予以修正和完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而在风险意识强化教育开展后,护理人员对于急诊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均能够自觉遵守,同时重视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推动护患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从而在降低护理缺陷率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护理纠纷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把安全管理融入到急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提升急诊患者的护理质量,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张羊羊 孙慧 单位: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第八篇: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

目前,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肾衰竭的首要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将患者体内的有毒物质、代谢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和电解质等彻底清除[1]。但是这种疗法会对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很容易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同时,血液透析的操作风险也随着治疗人数的增长而增加。为了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护理效果,我院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现我院随机抽取86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进行研究,入选者均自愿参与。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纳入4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为(43.65±2.85)岁;治疗时间为1~12年,平均为(6.23±2.36)年。观察组纳入剩余4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为(43.72±2.84)岁;治疗时间为1~13年,平均为(6.32±2.4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治疗时间等临床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布均衡,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基本生理指标和生命体征,测量血液透析前后患者的体重变化,对偷袭失衡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检测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1)经常和患者进行主动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头晕心慌、耳鸣、抽搐和盗汗等问题,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根据护理操作的相关规范完成穿刺、插管和换药等处理,保证各项操作的稳定性,避免穿刺针和插管位置出现松动。在透析过程中,还要积极巡视,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渗血或位置偏移等情况。(3)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若透析设备出现凝血、破损或者漏血等问题,一定要及时更换。(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等护理技术,避免因为多次穿刺导致血肿闭塞等,确保血液透析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然后统计医嘱处理失当、透析护理不当、护理投诉、护理不规范和意外事件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搜集并整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观察指标中的各项分析,将数据录入Excel2003表格,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比较,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0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67%,组间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事件发生率

经比较,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0.2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9.30%,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

3讨论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肾损伤中,血液透析是一种肾代谢治疗方法。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度失去平衡,所以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血液透析却能对此进行有效预防。在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会因为心肌病变而导致水肿、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透析中出现这种情况,则应停止进行透析。在血液透析中,护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只要稍不注意,出现操作和护理失误,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例如操作技术不够专业、工作责任心不足、病情控制观察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都会造成护理过程中发生失误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0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67%;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30.23%,明显高观察组的9.30%,组间两项指标差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充分表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洪艳 张胜强 修雪莲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

第九篇:静疗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机率大大增加,有对输液安全造成消极影响的可能性,进而会对患者输液效果造成大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本院于2013年成立静疗小组,注重培训,提高静疗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事件加以有效的预防,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方法和步骤

1.1静疗小组的人员构成:小组成员共62名,组长由放疗病区总护士长担任,临床各科室护士担任小组成员。

1.2培训方法:由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静疗小组成员进行静疗理论知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使每位静疗小组成员都可以对静疗知识和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所了解和掌握;定期对静疗小组成员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考核,考核的内容有:相关静脉输液的基础知识;各种药物的PH值、渗透压、配伍禁忌;应用化疗药物的注意事项;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静脉留置针的规范使用;输液港、PICC、CVC的日常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各种敷贴的选择及应用等,以不断提高静疗小组成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安排小组成员到PICC门诊实习,定期邀请专家到院授课等多种形式,丰富静疗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此外,结合实际,加强静疗队伍的管理建设,制定并完善静脉治疗相关流程、操作标准和制度,完善上报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制度,组织相关人员就医院疑难静脉输液病例加以讨论,对临床静脉输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以使护理风险得以大大的降低。

1.3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化疗,而且为初次行第一疗程的化疗,多次化疗者排除,无静疗小组参与;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患者200例作为试验组,所有患者都是化疗,而且是第一疗程化疗,多次化疗者除外,由静疗小组进行输液。观察化疗药物病人输液途径变化,静脉炎,输液外渗发生情况。将两者比较,观察PICC使用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试验组输液途径比较:相较于未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对照组,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试验组输液途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和试验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比较:相较于未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对照组,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试验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照组和试验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比较:相较于未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对照组(4/200,2.0%)接受静疗小组管理的试验组非计划性拔管率(2/200,1%)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结果提示,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以往,未成立静疗小组前,护理人员对输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有时不能够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完成规范的操作,有的护理人员还缺乏对特殊药物给药途径的认识,有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为了提高输液管理质量,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院从2013年起成立静疗小组,组织静疗小组成员学习输液相关知识,如输液工具的优缺点、高度危险药物的药理特征等,指导其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指导其要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和制度进行PICC置管及相关护理操作,督促其要注重及时更换敷料、注重对患者输液局部和整体情况加以严密观察、注重输液全程的质量监控,同时指导护理人员掌握相关并发症的识别方法和处理方法,提醒其若发现不良事件,要及时上报,及时对不良事件加以处理。通过对比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输液途径更优,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更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成立静疗小组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管理效果,对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程滨 单位:山东省肿瘤医院内五病区

第十篇: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存在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中。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多为突发性病症或创伤,及时且准确的护理手段就是为患者的生命负责。作为高风险科室之一,急诊科医疗纠纷最为严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能够保证护理手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可以完全有效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每1例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做出最大的努力,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护理手段管理方式。近年来,在急诊科的临床护理管理中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1日-2015年12月29日收治急诊科患者2056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早期进入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020例患者在急诊过程中为实施护理风险干预手段,将其作为常规组,其余1036例后期进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了风险管理手段,将其作为干预组。常规组中男586例,女434例;年龄13个月~72岁,平均(48.5±6.5)岁,成功抢救966例。干预组中男623例,女413例;年龄8个月~75岁,平均(50.5±4.5)岁,成功抢救987例。可排除患者抢救失败与抢救护理手段存在关系,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常规组:该组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实施各类常规组的护理干预措施,但未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干预组:①仪器设备管理:每台仪器设备专人负责管理,并且定期进行仪器测试与检查,查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保持仪器清洁,同时还需做好仪器检测与保养记录,保持抢救室电力电压稳定,以支撑仪器使用。急诊科患者的抢救辅助仪器的依赖性很大,尤其是心电监测、呼吸机、氧气机、心脏除颤器等,这些仪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患者的救治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是死亡。②质控管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急诊室抢救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在平时的抢救护理中,院方就应当实施质控管理,对患者的抢救护理质量进行评估,以及一些抢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质量、仪器的使用质量等,平时实施质控管理能够让医护人员养成科学的救护习惯和严谨的救治态度,平等对待每1例急诊室的患者,不论是对于危重患者还是一般患者都不能够马虎大意,保证护理措施的严谨性和标准化操作。③加强急诊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急诊科人员所面对的患者病情危急,而且疾病类型多样化,需要急诊护理人员拥有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和较为全面的医疗护理技术,急诊室护理人员应当拥有比一般科室人员更高的护理水平和更为全面的疾病护理知识。所以,院方应当强化急诊科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课程培训、实战演习、抢救实践等方式增强科室护理人员的急诊抢救意识,养成一个时刻提高警惕的工作思想,定期对急诊科人员进行全科护理考核。④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彻底防控护理风险的出现,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评价、上下级沟通与管理等内容都实行标准化管理,保持工作的严谨性和衔接性,避免因人员交接等问题引发护理风险。观察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的急诊科诊疗资料,整理出其中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缺陷,并计算其发生率。统计学方法:将此次关于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试验的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仅9.7‰,其中1例为护理资料填写错误、另1例则是没有实施正确呼吸护理操作的患者;而常规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分别是7.8%(8例)、9.8%(10例),其中心电图监测失误3例、药物服用错误2例、输液错误1例、检验标本标注错误5例、护理资料填写错误9例、护理设备故障1例。

3讨论

急诊科接诊的都是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需要立即处理方可保住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由于接诊匆忙,很多时候,急诊科在护理患者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和纰漏,致使患者得不到全面、准确的护理治疗,严重时或出现医闹、医疗纠纷事故。所以,在急诊室的日常管理当中,就应当对护理风险进行控制管理,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保持急诊室基础医疗条件的充足性和可靠性,如水、电、氧等,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强科室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法,提升人员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作者:杨华 陶明 逄梦慧 李昆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西海岸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