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17 05:13:00

导语: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没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同一种信息的存贮、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变化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各行各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发展最高点,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的步伐,既是经济和社会全球一体化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需要。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存和传递,消除了各个信息使用者互相共享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2、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事业是为全局服务的基础性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无疑是奠定档案事业基础性地位的必然趋势。面对档案工作的新形势,档案工作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新时期,要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必须冲破“接档案、管档案”的陈旧观念,剔除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调整档案工作的结构,使其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新一代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的必然要求

传统档案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投入的人力大,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管理模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突显弊端。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储存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力地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制约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驱动力不足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是主体、是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制度安排,只能是起诱导和激励机制作用。如果各部门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压力,这就直接削弱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且势必导致相关政策和机制作用失灵。

2、传统文化惯性的制约

传统文化惯性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总体上看,我们尚处于工业社会时代,因而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也打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陌生的新工作手段方法与熟悉的传统工作手段方法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容易产生天然的困难甚至“抗拒”心理,无论这种抗拒心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3、档案的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名、单位盖章等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便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是决定电子文档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4、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只有根据其来源,才能形成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电子文档的形成过程中,打乱了或者是破坏了原始文件的本来顺序。原本清晰的法律责任界限变得模糊,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迫在眉睫。

5、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人是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于形式,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各级档案馆的信息化人才中,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都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6、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影响

档案管理信息化后档案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电子文档,具有易于复制、修改的特点,因此其保密和安全措施应该更为完善。在传输、保存过程中,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电子档案尤其是一些高度机密的档案,容易被他人窃取、修改甚至伪造,这无疑是给档案管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由于档案保存的长期性,对载体寿命、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生存周期和载体所载档案与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信息化的加密技术、权限控制、防写措施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入国家信息网。具体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尽快制订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尚未确立。为了必须克服目前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我们必须研究制订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通过制订相关措施,保证我国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沿着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应该是组织全国核心力量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发展的总体框架、规划、措施、技术支撑、标准规范以及相关内容,使档案信息化建设驶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2、确保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

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保存和延续“社会记忆”是立业之本,提供信息、服务社会是强业之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实现“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它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和实现档案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功能,更要确保档案部门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由于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档案资料大多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数字化手稿进行管理,以磁盘、光盘存贮量,已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保存”问题,“安全性”问题,以及“借阅难”问题,确保了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订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电子文件记录系统是一种自动记录系统,这种“跟踪记录”具有原始性,可以记载电子文件的形成、修改、删除、责任者、入数据库时间等相关“背景信息”,相当于该电子文件的“出生证”和“身份证”,延续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公务员之家

3、拓宽档案馆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学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由于信息化后的档案管理是与传统档案管理有所区别的管理,近代档案学已经是一门完善的、体系严密的科学,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在妥善处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创新和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之余,应尽快利用已有和现有的档案资源加快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脚步。所以档案馆既要有历史信息,又要有政府的现行公文信息,不断扩充、拓展和延伸馆藏信息种类,并且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档案目录中心,丰富档案数据储备,为档案信息化做好后台数据库支持,逐步实现馆藏信息转输网络化和利用在线化,建立档案馆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为研究学者们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促进新一代档案学的形成。

4、统一规范,建立档案管理现代技术标准,加快相关法规的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信息的可获取性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现代档案信息已不再属于一个部门,而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国或多国乃至国际档案信息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档案工作部门必须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对收集、整理、编目、检索、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虫以及安全保管等基础性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除了信息管理共用的标准和目前暂时与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共用的标准外,还有电子文件管理专用的标准和规范,如《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系统的一致性测试》(GB/T17679-1999)、《CAD电子文件管理》(GB/T17825.1~10-1999)、《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DA/T32-2005)等。并不断完善、修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