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价值
时间:2022-03-10 11:24:00
导语:档案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三)档案价值的性质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要是由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以及联结档案价值客体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
档案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的条件性,即档案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档案价值的惟一性,是指档案价值这一事物独一无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四)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档案价值形态实际上就是指档案的具体价值或具体的档案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二、档案价值认识论
档案价值认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认识本质、结构、方法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认识的涵义和内容
档案事实认识和档案价值认识是档案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本质、属性、特征等的认识;一二是对档案作用、效用、意义等的认识。前者主要是就档案事物本身的认识,即研究档案“是什么”,属于档案事实认识;而后者则涉及档案与主体(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档案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档案价值认识。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思维对档案价值客体的反映。档案价值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等同于档案事实认识。档案价值认识包括档案价值认知和档案价值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
档案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主要由公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主体所构成。
2.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就是档案价值,它具有认识客体的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规律性。
3.档案价值认识的中介系统。档案价值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实践活动,是档案价值认识的重要中介和中间环节。
(三)档案价值认识的形式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以意识、观念的形式反映或掌握档案价值客体的过程。意识、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最基本的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形式。
1.档案价值感性认识形式。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感觉、档案价值知觉和档案价值表象三种形式。
2.档案价值理性反映形式。档案价值理性的反映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档案价值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判断和档案价值推理三种形式。
(四)档案价值认识方法
1.辩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档案价值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对档案价值本质的认识。
联系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是在普遍联系中产生和存在的,档案价值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采用联系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目光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认识档案价值,注意研究和把握档案价值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2.逻辑方法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观念地反映和把握档案价值客体的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把握,需要主体进行一定的思维。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活动规则和基本方法,这就是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
3.历史的方法
档案价值是历史的东西,它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档案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显著特点。我们应运用历史方法,考察和探索档案价值客体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前提、条件,档案价值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其转化,档案价值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档案价值运动的历史规律等。
4.定量分析方法
在档案价值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运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档案价值认识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如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方法应该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五)档案价值鉴定
1.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和含义
档案价值鉴定,是指档案工作者主体在档案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档案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估和预测,并据此决定档案的存毁。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及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价值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档案价值评价在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档案价值鉴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档案价值鉴定决定档案的存毁。
2.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
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使所有参与档案价值鉴定的档案工作者“有标可依”。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是一个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实践标准、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性或方法性标准和档案价值鉴定技术标准。
获取档案价值信息。在确立了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以后,档案价值鉴定主体——档案工作者还需要获取档案价值鉴定客体——档案价值的信息。档案价值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价值客体——档案的信息和档案价值主体——利用者的信息两个方面。
形成档案价值判断,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判断档案文件是否有价值,从而确定档案文件是否应该保存或继续保存;二是判断这种档案价值的程度,以便确定档案的具体保存价值及档案的保存期限。
3.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档案价值鉴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质量和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因素、档案工作者素质因素、档案工作法规、政策因素。
(2)对策
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研究;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成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全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行宏观监督和指导;修订和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建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提高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素质;消除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某些“心理影响”,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只有档案价值鉴定实践逐步展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充分暴露,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档案价值实现论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实现本质和内容以及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相关理论;档案价值实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实现的涵义
档案价值实现,是指主体利用档案客体、档案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它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还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认识而未被实现的档案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从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档案的现实价值。
2.档案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所谓档案客体主体化,是指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对主体产生一定效应,使档案客体成为主体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体现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就是利用者主体占有、吸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档案,把档案客体的属性、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1.时间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双向影响规律。档案价值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档案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大体上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上升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增性的规律,档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其价值;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下降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减性的规律,档案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本质上看,档案价值的递增和递减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正是这种价值递增和递减才真正反映了档案价值的运动规律。
2.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性递增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档案从主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服务,由主要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转向为全体人民服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日益增长。档案工作也逐步由“国家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
3.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或条件规律
档案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综合起来,影响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主要有:第一,社会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国家方针、政策和战争等环境。第二,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第三,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社会文明程度等。第四,档案工作内部环境。包括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学理论研究水平、档案工作者素质等。
- 上一篇: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
- 下一篇:档案价值形态